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永强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采油
  • 3篇多孔介质
  • 2篇运移
  • 2篇生物采油
  • 2篇数学模型
  • 2篇驱油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采油
  • 2篇孔隙体积
  • 2篇不可入孔隙体...
  • 2篇采油微生物
  • 1篇单胞菌
  • 1篇低渗
  • 1篇低渗透
  • 1篇低渗透储层
  • 1篇低渗透油藏
  • 1篇性能评价
  • 1篇油藏
  • 1篇油田
  • 1篇原油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7篇毕永强
  • 6篇黄立信
  • 6篇俞理
  • 3篇修建龙
  • 3篇伊丽娜
  • 2篇马婧
  • 1篇齐义彬
  • 1篇董汉平
  • 1篇夏文杰
  • 1篇罗治斌
  • 1篇王萍

传媒

  • 2篇石油学报
  • 2篇油田化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滞留机制被引量:11
2017年
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迁移过程中的滞留特征明显。以2株典型采油微生物Pseudomonas aeruginosa WJ-1和Bacillus subtilis SLY-3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和流动实验研究了其迁移滞留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介质的比表面积越大,吸附位点越多,菌体的吸附量越大。菌体和多孔介质表面的疏水性关系影响菌体在多孔介质表面的吸附量。采油微生物在油藏多孔介质环境中的总菌浓度一般低于3.5×108cfu/mL,在此条件下,采油微生物在油藏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体积较大的微生物运移速度超前,说明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运移过程中存在不可及孔隙体积。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运移过程中受到平衡吸附和架桥筛分的共同作用,且架桥筛分的作用相比于平衡吸附更加突出。基于实验研究确定了微生物的迁移滞留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了微生物迁移数学模型。研究成果为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软件的研发与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
毕永强俞理修建龙伊丽娜黄立信王天源
关键词:采油微生物运移多孔介质数学模型
采油微生物的水动力学尺寸研究及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研究采油微生物运移过程中的堵塞效应和不可入孔隙体积(IPV)效应,基于架桥堵塞理论,建立了应用微孔滤膜实验求取微生物水动力学尺寸(Dh)的测定方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SLY-3在不同菌浓和不同注入速度条件下的Dh,并结合岩心孔隙累积分布概率曲线,确定了不同渗透率油藏的IPV。实验结果表明:Dh受到注入速度和注入菌浓的影响,大小范围在0.308~2.617μm之间,Dh随菌浓的升高而增大,注入速度过高,容易形成瞬时高压,促使菌群收缩,测定的Dh有所下降;注入速度对Dh有双重作用。在菌浓较低时,注入速度高容易形成聚集堵塞,菌浓较高时,注入速度高容易形成高压突破;SLY-3的IPV受岩心渗透率和菌浓的影响,随着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少,随菌浓的增大而增加。
毕永强修建龙丛拯民黄立信俞理马婧
关键词:采油微生物孔喉不可入孔隙体积
驱油功能菌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不可入孔隙体积研究
为了研究驱油功能菌在油藏中运移的不可入孔隙体积效应,应用微孔滤膜过滤法建立了微生物不可入孔隙尺寸的测定方法.实验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在不同菌浓和不同注入速度条件下的不可入孔隙尺寸(IPD),并结合岩心孔隙累积分布概率曲线,...
毕永强董汉平俞理黄立信修建龙崔庆锋马婧
关键词:运移微孔滤膜不可入孔隙体积
注入水中微生物对安塞低渗透储层的伤害评价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改善安塞油田低渗透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确定注入水中微生物限制指标,系统研究了腐生菌(TGB)、硫酸盐还原菌(SRB)和铁细菌(IB)对储层的伤害情况。研究表明:这3类菌在安塞油田注入水中普遍存在,其中TGB和SRB的菌浓均为1.1×10~4个/mL,而IB的菌浓为7.0×10~3个/mL,它们可以在安塞油藏水环境中稳定存在,有危害扩大化的潜在性;三类菌的等效球体半径处于0.377~0.766μm之间,与低渗透岩心的0.46倍孔喉半径相当,容易形成稳定的架桥堵塞;流动实验表明,SRB对储层的伤害性最大,菌浓应严格控制在10~1个/mL范围内,而TGB和IB的菌浓也应当限制在10~2个/mL范围内。
毕永强俞理黄立信伊丽娜马婧丛拯民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污水回注注水水质微生物储层伤害
微生物菌体的润湿性和吸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在微生物采油中,微生物菌体在多孔介质表面上的吸附是影响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因素之一。本文报道了碳源及培养时间对WJ-1菌体表面润湿性和在石英砂表面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以糖蜜为碳源培养菌体的表面亲油性值从36.8%降至16.4%,表现为亲水性,在石英砂表面的吸附效率为68.8%,并使石英砂表面接触角从36.5°降至10.8°;以新疆原油为碳源培养菌体的表面亲油性值从36.8%增加到72.4%,表现为亲油性,在石英砂表面的吸附效率为79.5%,并使石英砂表面接触角从36.5°增至80.2°。物理模拟实验表明,亲水菌体的堵塞调剖作用明显,而亲油菌体的降解作用明显。以新疆原油为碳源,培养120 h后得到的WJ-1菌可使采收率提高4.02%。
王萍夏文杰罗治斌董汉平俞理黄立信毕永强
关键词:润湿性铜绿假单胞菌微生物采油
龙虎泡油田微生物驱油评价实验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在大庆龙虎泡油田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进行室内评价实验。从龙虎泡油田地层水中筛选到一株内源菌DH8,经鉴定为Geobacillusstearothermophilus,另外从菌种库中挑选一株适合该油藏条件生长的外源菌SL21,经鉴定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室内对DH8和SL21的乳化性能、降解能力和驱油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菌株DH8和SL21发酵液的比毛管数分别为0.0239 s/m和0.0332 s/m;菌株DH8和SL21分别使原油黏度降低19.02%和26.08%;气相色谱分析表明菌株DH8主要降解C_(13)~C_(27)内正构烷烃,而菌株SL21主要降解C_(19)~C_(37)内正构烷烃,经DH8和SL21降解后,C_(13)之前烷烃含量占比分别增加了5.33%和11.00%;物模实验表明,菌株SL21和菌株DH8的驱油效率分别为7.11%和5.50%。综合分析得出外源菌SL21的各项驱油性能指标均优于内源菌DH8。
毕永强伊丽娜齐义彬王天源黄立信俞理
关键词:微生物采油性能评价气相色谱
多孔介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模型被引量:16
2016年
通过分析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建立了能反映微生物驱油过程的三维三相(油、气、水)四组分数学模型,模型中的组分有微生物、营养物、溶解氧以及代谢产物(生物表面活性剂)。模型分析了对流、扩散、微生物生长和死亡、趋化性、营养物消耗、代谢产物生成、各组分吸附和微生物解吸附等特性,并考虑了微生物吸附造成渗透率下降、代谢产物降低原油黏度和油-水界面张力等性质。进一步根据数学模型研制了对应的模拟器,在给定参数条件下,对微生物驱油效果进行了预测,分析了最大比生长速率、微生物吸附常数、趋化性系数以及代谢产物得率对微生物驱油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
王天源修建龙黄立信毕永强齐义彬从拯民俞理
关键词:多孔介质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学模型模拟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