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彦民

作品数:13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民俗
  • 4篇记忆
  • 3篇民俗学
  • 2篇越境
  • 2篇忘却
  • 2篇历史认识
  • 2篇满洲移民
  • 2篇民国
  • 2篇民国时期
  • 1篇地方社会
  • 1篇都市
  • 1篇信仰
  • 1篇营利
  • 1篇有效性
  • 1篇战争
  • 1篇政治
  • 1篇山神
  • 1篇社会
  • 1篇史学
  • 1篇手法

机构

  • 13篇山东大学
  • 3篇东京大学
  • 3篇茨城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作者

  • 13篇赵彦民
  • 3篇菅丰
  • 2篇韩朝建
  • 1篇樱井龙彦

传媒

  • 4篇民俗研究
  • 3篇民间文化论坛
  • 2篇文化遗产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山地民族...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战后日本满洲移民“记忆之场”的生成——以20世纪60-70年代原开拓团的建碑、祭奠活动为中心被引量:4
2013年
1945年日本战败至50年代末,满洲移民的自身体验处于失语与沉默的状态。但在60年代,全国满洲开拓纪念碑的建立、《满洲开拓史》的刊行及定期举行的祭奠活动成为想起满洲开拓体验的契机,多元化的满洲个体体验被凝缩为集体记忆,以物质形式变得可视化。这种全国性的活动与仪式,作为一种格式化模式在地方社会的满洲移民相关团体中不断扩散、流通、复制与再生产,促使了满洲开拓的"记忆之场"的形成。
赵彦民
关键词:满洲移民纪念碑忘却
日本满铁调查文献中的中国民俗资料--以《中国农村惯行调查》(1-6卷)为中心
2017年
《中国农村惯行调查》(1-6卷)是1940-1944年间,对中国华北农村社会的家族、村落、土地所有、佃耕、水利、赋税、金融及贸易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调查记录。这一调查涉及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本文旨在基于民俗学的视角,从空间民俗、时间民俗、心意民俗三个方面,整理和归纳部这部资料中相关的调查内容,期待这些调查记录资料为理解华北农村的民俗事象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分析的素材。
赵彦民
关键词:满铁民俗
地方社会祭礼文化的形成与重建——以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宝辇会为例
<正>一、问题的提出本文以天津市郊外海河下游的葛沽镇为田野调查地,通过对地方志与口述资料的分析,考察现今地方社会为了祭祀天后娘娘而举行的请辇接驾、游街酬神、进香膜拜这一祭礼文化是如何形成与重建的问题。天津地区的天后崇信早...
赵彦民
文献传递
日本的山神被引量:1
2015年
在日本的山神信仰中存在山神向田神转变的现象,它的发生基于民众对村落、原野、山丘、深山、高山等空间的划分与认知。在山神从深山降临至平原转而变为田神的过程中,山丘(Satoyama)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山丘介于平地与高山之间,是近在咫尺的生活空间。生活在平地的农民的活动范围遍及山丘,而栖居在深山的山民为了开拓土地和寻找食物也会从山上下来,到山丘地带活动。农民与山民的这种生活交集反映在信仰中,便是山神与田神的互相转变。日本各稻作区域流行的"打植祭"给我们呈现了许多山神与田神融合互动的生动案例。
樱井龙彦赵彦民
关键词:山神
民国时期乡村精英与权力结构——华北村落特质的一个侧面被引量:2
2014年
清末至民国初期,在乡村民间组织的基础上产生了村政权即村公会,作为村落内生的自治机构,它成功地适应了民国时期政府对基层政权的改造。与此相应,传统村落的精英群体即有产者也经受住了时代的变迁,仍保持对村政的支配局面。由于权力斗争的关系,精英群体的内部产生分化,失败者往往以负面的形象被逐出村政权,形成所谓的"营利型经纪",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弱化村落精英的集体领导制,村落的精英政治仍然延续了下来。正确认识华北村落领袖的集团性和权力结构的连续性,有助于厘清华北村落的近代化、村落与国家的关系等方面的不少认识误区。
韩朝建赵彦民
关键词:乡村精英华北村落民国时期
壬辰战争:耳冢历史记忆的再建构、越境与交涉
2018年
耳冢从丰臣秀吉时代建立至今经历了德川幕府、明治-昭和、战后等不同时代。德川政权,在否定丰臣秀吉侵朝行径的同时,有选择地保留了耳冢,一方面与朝鲜保持往来,一方面则通过前代丰臣秀吉的"武威"来震慑朝鲜,把耳冢当作与朝鲜进行外交的政治工具。明治时期,在明治天皇倡导下,举国上下重建丰国神社并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丰臣秀吉的历史记忆得以复旧和圣化,耳冢也被重新赋予了意义。战后,耳冢虽没有被"抹消",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被忘却的对象。1990年以后,随着以在日韩国人和朝鲜人为主的耳冢祭奠活动的定期化,耳冢的历史记忆成为日韩间共有的记忆。至今,在耳冢未来的归属问题上,日韩双方的交涉仍在持续。
赵彦民
关键词:壬辰战争越境交涉
战后日本“满洲移民”的记忆与继承——以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为中心
2017年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日本满洲移民的记忆可划分为越境与继承两个阶段。1980—90年代末,为满洲移民记忆的越境期,这一时期,越境记忆促使了这一群体对在本土社会为对抗主流社会历史意识形态而形成的被害者的记忆开始进行反思,触发了加害记忆的生成。并且,这一群体在面对自身战争被害与加害的历史意识的矛盾与冲突时,试图把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作为规避自身经验矛盾的途径。进入21世纪,为满洲移民记忆的继承期,口述历史实践与纪念馆是继承满洲移民历史的主要方式,这些活动是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在地域社会中不断地被共有与扩展的一个过程。在面向未来的记忆中,移民经历者们试图把"负的遗产"转化为和平友好的历史实践。
赵彦民
关键词:满洲移民记忆越境
民俗学的调查论问题
2018年
20世纪民俗学随着学院式的发展,田野调查这一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确立了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集体分担调查的共同调查的手法,但是,其手法的确立有哪些背景、动向呢?其次,其手法虽然提高了调查的效率性和专门性,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专门领域的圈绳定界、调查项目主义的弊病。福田先生通过对《民俗调查手册》等书籍调查手法的体系化,参与了很多调查手法的确立,那些手法在现今以及今后还有效吗?
菅丰塚原伸治赵彦民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俗学民俗调查手法专门性体系化
民俗学的方法问题被引量:1
2017年
历史民俗学作为20世纪民俗学的主流在21世纪具有怎样的可能性呢?福田先生在20世纪民俗学的21世纪化的其中一项提出了"历史认识的新方法"。他认为这一方法是摸索尝试"作为累积的历史""作为形成过程历史",通过"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方法"。但是,其具体形式、与历史学的异同、现代的有效性是怎样的呢?
福田亚细男菅丰塚原伸治赵彦民
关键词:历史民俗学历史认识历史学有效性
村落行政变迁下的信仰空间--以民国时期山东省历城县冷水沟村为个案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主要以山东省济南市近郊的冷水沟村为考察对象,利用日本满铁调查资料《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四卷)关于冷水沟的部分及笔者在冷水沟村搜集的口述资料,试图对民国时期村落政治结构的变化与信仰空间的连动关系进行探讨。在具体而微的村落语境下,重新审视近代华北国家建构与传统社会权力的文化网络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村落行政官僚化的发展,没有摧毁权力的文化网络,而是将地方信仰空间纳入行政管辖的范围,将二者进一步结合了起来。
赵彦民韩朝建
关键词:民国时期信仰乡村政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