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春安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枢纽
  • 5篇换乘
  • 4篇运能
  • 4篇综合客运
  • 4篇综合客运枢纽
  • 4篇系统动力学
  • 4篇客运
  • 4篇客运枢纽
  • 4篇换乘系统
  • 2篇通行
  • 2篇通行能力
  • 2篇系统动力学模...
  • 2篇交通工程
  • 1篇地铁
  • 1篇运行特性
  • 1篇微观交通
  • 1篇微观交通仿真
  • 1篇流区
  • 1篇模型参数
  • 1篇换乘设施

机构

  • 8篇北京工业大学
  • 4篇深圳市城市交...
  • 4篇北京建筑大学

作者

  • 8篇陈春安
  • 5篇荣建
  • 5篇周晨静
  • 2篇常鑫
  • 1篇李伴儒
  • 1篇范超

传媒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道路交通与安...
  • 1篇城市交通
  • 1篇交通信息与安...
  • 1篇交通工程
  • 1篇2017年中...

年份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枢纽换乘系统运能匹配研究
枢纽中任何两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均可构成一个换乘系统,换乘设施规划布局对枢纽换乘效率发挥十分重要。利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及方法,从系统性角度研究枢纽设施与交通需求匹配关系,确定构建枢纽内部换乘系统运能匹配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般方...
陈春安荣建李伴儒周晨静范超
关键词: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
文献传递
面向微观交通仿真实验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被引量:16
2016年
为提升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标定工作的科学性,对当前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标定流程进行梳理,指出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标定工作中的敏感性方法应用及定位存在误区.基于微观仿真实验特性及方差分析理论,研究重新构建面向微观交通仿真实验的敏感性分析方法,并界定敏感性分析在仿真模型标定流程中的作用为科学选取校核指标.针对常见信号交叉口进行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选用延误指标作为信号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标定校核指标才能使得仿真模型标定结果最为有效.
周晨静荣建陈春安
关键词:交通工程微观交通仿真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枢纽换乘系统运能匹配研究
枢纽中任何两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均可构成一个换乘系统,换乘设施规划布局对枢纽换乘效率发挥十分重要.利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及方法,从系统性角度研究枢纽设施与交通需求匹配关系,确定构建枢纽内部换乘系统运能匹配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般方...
陈春安荣建李伴儒周晨静范超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枢纽换乘系统运能匹配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换乘设施规划布局对枢纽换乘效率至关重要。利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及方法,从系统性角度研究枢纽设施与交通需求匹配关系,确定构建枢纽内部换乘系统运能匹配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般方法。运用该方法构建枢纽内部铁路换乘城市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模型。以北京西站铁路换乘地铁系统相关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发现安检设施为铁路换乘地铁系统的运营瓶颈点,经验证发现模型误差在3%以内。针对系统运营瓶颈点提出相应改善措施,运用该模型进行仿真发现,适当增加安检机、扶梯、楼梯以及检票机的数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系统客流运营的效率。
陈春安荣建李伴儒周晨静范超
关键词: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
综合客运枢纽内部换乘设施通行能力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枢纽内部换乘设施规划布局主要依据设施设计通行能力.选取国铁换乘地铁系统中换乘通道、安检机、售票设施、检票设施、楼扶梯等设施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实际通行能力.分析各设施通行能力影响因素,确定设施通行能力测算模型.采集北京西站国铁换乘地铁客流及换乘设施数据,测算各换乘设施实际通行能力.将换乘设施实际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对比分析标明:《地铁设计规范》中并无安检机设计通行能力且各换乘设施设计通行能力均偏大,特别是人工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以及扶梯的实际通行能力均远远小于设计通行能力.
陈春安荣建周晨静
关键词: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通行能力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系统运能匹配研究
综合客运枢纽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量交通换乘功能。枢纽中的任何两种交通方式均可构成一个换乘子系统,换乘设施规划布局对枢纽换乘效率发挥十分重要。以系统性角度研究枢纽设施与交通需求匹配关系,对于均衡换...
陈春安
关键词:换乘系统系统动力学
分、合流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改进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标准的改进与更新,分、合流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纵向分析范围难以满足新型设计规范和横向分析区域难以表征整体服务水平两方面的问题.研究首先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合流车辆在主线右侧车道车流所占比重指标随距分、合流点距离的变化情况,发现分流点上游距离1 050 m以外,指标稳定于11%-15%之间;合流点下游距离750 m以外,指标稳定于11%-12%之间.由此推断分流区通行能力分析范围可确定在分流点至上游1 050 m之间,合流区通行能力分析范围可确定在合流点至下游750 m之间.然后,采用算例分析法,对分、合流区影响区与非影响区独立测算,结果表明分、合流区内影响区与非影响区交通流状态会有较大差别,单独用影响区服务水平难以表征整个分(合)流区交通流运行状态,建议增加分、合流区非影响区服务水平分析内容.
陈春安荣建周晨静常鑫
关键词:服务水平通行能力
基于驾驶感受的车辆运行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除车辆自身性能外,驾驶员的驾驶感受也会对车辆的运行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研究的认同,但是通过道路实验进行定量化实证分析的研究还较少。基于驾驶感受和车辆运行过程中乘客的物理受力分析,提出了3种加/减速状态,采用随车评价记录和仪器测试相结合的实验方法,以不同驾驶经验的驾驶人为实验对象,利用随车调查人员的乘车感受评价对车辆加/减速运行状态作出判断;采用车载高精度GPS(v-box)工具记录车辆在运动过程中的加/减速度,并采用Raff′s临界间隙法得到3种不同驾驶状态的加/减速度临界点;结果显示驾驶员可接受的状态区间为加速度在0-3.28m/s2之间,减速度在-3.48-0m/s2之间,车辆在道路上正常行驶时,加/减速度选择一般不会在这个范围之外。研究确定了不同驾驶感受的车辆运动特性区间,为把握道路车辆实际运行特性、合理标定微观交通仿真参数、准确模拟道路车辆实际运行特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常鑫荣建周晨静陈春安
关键词:交通工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