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海龙

作品数:79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电气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70篇电池
  • 60篇负极
  • 57篇电解质
  • 56篇负极材料
  • 54篇正极
  • 54篇锂电池
  • 53篇正极材料
  • 49篇电池技术
  • 11篇锂离子
  • 10篇锂离子电池
  • 10篇离子电池
  • 9篇离子
  • 8篇12
  • 7篇电化学
  • 7篇枝晶
  • 7篇
  • 6篇固体电解质
  • 5篇电化学性能
  • 5篇固态
  • 4篇电池负极

机构

  • 7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松山湖材料实...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中国科学院宁...
  • 1篇中国电子科技...
  • 1篇福建省电力有...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网河南省电...
  • 1篇欣旺达电子股...

作者

  • 79篇俞海龙
  • 78篇黄学杰
  • 51篇贲留斌
  • 49篇金周
  • 48篇刘燕燕
  • 30篇闫勇
  • 25篇张华
  • 18篇陈宇阳
  • 17篇陈彬
  • 14篇王昊
  • 5篇胡飞
  • 4篇赵文武
  • 3篇林明翔
  • 1篇李泓
  • 1篇禹习谦
  • 1篇吴敬华
  • 1篇刘兴江
  • 1篇姚霞银
  • 1篇金翼
  • 1篇王绥军

传媒

  • 55篇储能科学与技...

年份

  • 2篇2024
  • 8篇2023
  • 13篇2022
  • 11篇2021
  • 10篇2020
  • 7篇2019
  • 10篇2018
  • 8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19.08.01—2019.09.30)被引量:1
2019年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19年8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077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主要研究了三元材料、富锂相材料和表面结构随电化学脱嵌锂变化以及掺杂和表面包覆及界面层改进对其循环寿命的影响。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研究侧重于嵌脱锂机理以及SEI界面层,金属锂负极的研究侧重于通过表面覆盖层的设计来提高其循环性能。电解液添加剂、固态电解质电池、锂硫电池的论文也有多篇。原位分析偏重于界面SEI和电极反应机理,理论模拟工作涵盖储锂机理、动力学、界面SEI形成机理分析等。除了以材料为主的研究之外,还有多篇针对电池分析技术的研究论文。
季洪祥起文斌田丰田孟羽金周闫勇张华武怿达詹元杰俞海龙贲留斌刘燕燕黄学杰
关键词: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电池技术
一种复合包覆的纳米锡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包覆的纳米锡负极材料,其包括:锡基纳米材料、包覆在所述锡基纳米材料表面的纳米铜层以及包覆在所述纳米铜层表面的导电保护层。所述纳米铜层能抑制纳米锡的体积膨胀并保持纳米锡材料不破裂、避免纳米锡与电解液的直接...
金周俞海龙黄学杰
文献传递
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23.2.1—2023.3.31)
2023年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3年2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714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镍酸锂、高镍三元材料的表面包覆和掺杂改性,以及其在长循环中的结构演变等。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包括材料制备和对电极结构的优化以缓冲体积变化,并重点关注了功能性黏结剂的应用和界面的改性。金属锂负极的研究集中于金属锂的表面修饰。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氯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和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其他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固态电池方向更多关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硫化物、氯化物固态电池中的应用。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提高硫正极的活性,抑制“穿梭”效应。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包括干法等电极制备技术。测试技术涵盖了锂沉积和正极中锂离子输运等方面。理论模拟工作侧重于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及其与电极界面的稳定性研究。
朱璟申晓宇岑官骏乔荣涵郝峻丰季洪祥田孟羽金周詹元杰武怿达闫勇贲留斌俞海龙刘燕燕黄学杰
关键词: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电池技术
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23.8.1—2023.9.30)
2023年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3年8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4706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高镍三元、尖晶石材料的表面包覆和掺杂改性,以及其在长循环中的结构演变等。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包括材料制备和对电极结构的优化以缓冲体积变化,并重点关注了功能性黏结剂的应用和界面的改性。金属锂负极的研究集中于金属锂的表面修饰。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氯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和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其他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固态电池方向更多关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硫化物、氧化物固态电池中的应用。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提高硫正极的活性,抑制“穿梭”效应。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包括干法等电极制备技术。测试技术涵盖了锂沉积和正极中锂离子输运等方面。理论模拟工作涉及电解液的物理性质模拟,界面方面工作侧重于固态电池中电极界面的稳定性研究。
郝峻丰朱璟张新新孙蔷馥申晓宇岑官骏乔荣涵田孟羽金周詹元杰武怿达闫勇贲留斌俞海龙刘燕燕黄学杰
关键词: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电池技术
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15.10.1—2015.11.30)
2016年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15年10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2318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主要研究了富锂相材料、三元材料和尖晶石材料的掺杂和表面包覆及界面层改进对其循环寿命的影响。高容量的硅、锡基复合负极材料研究侧重于SEI界面层、复合材料、黏结剂及反应机理研究,电解液添加剂、固态电解质、锂空电池、锂硫电池的论文也有多篇。理论模拟工作包括电极材料体相、界面结构以及电解质的输运性质。除了以材料为主的研究之外,针对电池的状态估计、失效分析、热安全分析的研究论文也有多篇。
陈彬王昊闫勇林明翔胡飞詹元杰陈宇阳赵俊年武怿达俞海龙刘燕燕贲留斌黄学杰
关键词: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电池技术
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21.12.1—2022.1.31)
2022年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795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方面主要研究了高镍三元、富锂正极材料的包覆和掺杂改性,以及其在高电压下所发生的表面和体相的结构演变。金属锂负极的研究包含金属锂的表面修饰、三维结构设计及其沉积形态和均匀性的研究。合金化储锂负极材料的研究侧重于复合电极结构设计和各类黏结剂的开发,以缓解循环过程中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维持电极完整性。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现有固态电解质的合成、掺杂、结构设计、稳定性和相关性能研究以及对新型固态电解质的探索。而其他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固态电池方向更多关注于复合正极设计和界面修饰和影响锂枝晶生长的因素。其他电池技术偏重于基于催化、高离子/电子导电基体的复合锂硫正极构造以及“穿梭效应”的抑制。电池测试技术方面涵盖了对Li金属的沉积形貌及SEI、快充放条件下正极材料各性质、固态电池的界面问题的观测和分析。理论计算涉及掺杂固体电解质电导率、固态电池中界面应力分析等进行了探讨。而界面问题侧重于关注固体电解质和Li金属负极界面稳定性。此外,电极预锂化研究论文也有多篇。
岑官骏朱璟乔荣涵申晓宇季洪祥田孟羽田丰金周闫勇武怿达詹元杰俞海龙贲留斌刘燕燕黄学杰
关键词: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电池技术
一种锂枝晶自抑制的金属锂二次电池电解液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的二次金属锂电池的电解液,该电解液包含锂盐和两种酯类溶剂,第一种酯类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和碳酸亚丁酯,第二种酯类溶剂选自碳酸甲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
俞海龙黄学杰
文献传递
一种固态锂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态锂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固态锂电池正极包括正极材料层,所述正极材料层包含60~90wt%的正极活性物质和10~40wt%的活性电解质材料,其中,所述活性电解质材料为一种或多种具有普鲁士蓝结构的...
俞海龙黄学杰
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21.8.1—2021.9.30)
2021年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y”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1年8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4209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镍三元、高电压钴酸锂和富锂锰基的表面改性和体相掺杂,以及其在长循环过程中或高电压下所发生的表面和体相的结构演变。金属锂负极的研究侧重于表面修饰,改变锂沉积方向。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以及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固态电池方向更多地集中于界面问题的研究。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提高硫正极的活性,改善“穿梭”效应。测试表征方面偏重于对材料体相结构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等进行观测和分析,固态电池的界面问题研究是热点。理论计算对材料的表面氧活性、界面结构及锂离子的输运机制进行了探讨,而界面反应涉及到了SEI形成的分析。此外,集流体的改性以及电极预锂化研究工作也有多篇。
季洪祥金周田孟羽武怿达詹元杰田丰闫勇岑官骏乔荣涵申晓宇朱璟贲留斌俞海龙刘燕燕黄学杰
关键词: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电池技术
Li2S固态电解质界面层抑制锂枝晶生长
【引言】金属锂具有极高的比容量(3840 mAh/g)和低的电化学还原电位,使用金属锂负极可以大幅度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但是金属锂负极在电解液中循环会形成锂枝晶,一方面会增加'死锂'产率,另一方面会增加电池内短路风险。根据...
俞海龙詹元杰赵俊年黄学杰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