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树钦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气旋
  • 7篇爆发性气旋
  • 3篇北太平洋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统计分析
  • 2篇统计特征
  • 2篇值模拟
  • 1篇低频振荡
  • 1篇振荡
  • 1篇水汽
  • 1篇水汽输送
  • 1篇台风
  • 1篇能见度
  • 1篇频数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学
  • 1篇气候学特征
  • 1篇潜热
  • 1篇潜热释放
  • 1篇卫星反演

机构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9篇张树钦
  • 7篇傅刚
  • 4篇孙雅文
  • 1篇徐杰
  • 1篇王启
  • 1篇高力
  • 1篇戴晶

传媒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气象学报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爆发性气旋研究的回顾被引量:9
2017年
爆发性气旋又称"气象炸弹",定义为在考虑地转调整到60°N时气旋中心气压加深率大于1h Pa/h的快速发展的气旋,具有中心气压急剧降低、强度急剧增大的特点,多发于洋面上,对海上航行安全及沿岸人民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爆发性气旋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爆发性气旋的气候学特征、结构特征和发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前人对爆发性气旋的研究工作,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爆发性气旋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将来对爆发性气旋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傅刚张树钦庞华基孙雅文
关键词:爆发性气旋气候学特征
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特征及发展机理研究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Analyses)和CFSR(ClimateForecastSystemR...
张树钦
关键词: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统计特征数值模拟
北太平洋上一个爆发性气旋族的结构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格点资料和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式对2012年1月1—10日发生在北太平洋的一个爆发性气旋族进行了研究,并对气旋族的两个主要成员Parent Low(气旋A)和Child Low(气旋B)的演变过程和时空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在气旋A和气旋B的爆发性发展阶段,200hPa高空的辐散区向气旋输送正涡度平流,气旋处于500hPa大槽前部,系统轴线西倾,低层有强冷平流向气旋中心输送并与锋面结合,温度梯度较大。气旋西侧较强北风携带的冷空气与冷锋前来的暖湿空气相遇,为气旋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形势场上看,气旋B爆发性发展主要是依靠气旋A所提供的环流背景场。气旋A在高空为气旋B提供正涡度平流,在低空通过环流将冷平流输送到气旋B内部,使气旋B低层斜压性增加。在气旋A和气旋B的向东移动和"互旋"过程中,两者之间水汽输送通道逐步建立。东移过程中,气旋A不断向气旋B进行水汽输运,使得气旋B系统内部水汽含量增加,为气旋的发展提供能量。利用后向追踪法对气旋B中心附近的空气进行追踪发现,在1 000m以下,来自气旋A的空气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可以认为气旋A是气旋B低层水汽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
戴晶傅刚张树钦孙雅文
关键词: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水汽输送
数值模拟和卫星反演大气能见度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对2004年4月11日、2005年3月9日和2005年3月27日发生在黄渤海海域3个典型海雾个例数值模拟得到的大气能见度与可见光卫星云图的反照率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不同时刻大气能见度与反照率的对应关系进行线性数学拟合,得到新的适合白昼的大气能见度反演公式。利用该公式反演了几次显著海雾过程的大气能见度分布,发现海雾预报系统对大气能见度<200 m的海上浓雾的面积预报准确率约90%左右。对发生在2009年3月1日到2010年5月21日期间的46次较强海雾进行了初步统计,从判别海雾有无的角度来看该海雾预报系统对海雾的预报准确率为91.3%。
傅刚徐杰张树钦
关键词:大气能见度数值模拟反照率
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时空特征统计分析
本文利用FNL (Final Analyses)全球格点资料,对近十年(2004-2013年)冷季(10月-4月)发生于西北太平洋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其时空特征。十年冷季西北太平洋共发生爆发性气旋365例,...
傅刚张树钦
关键词:爆发性气旋统计分析频数
冷空气低频振荡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分析
2020年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空间异常分布以及时间演变特征,探讨了冷空气低频振荡和东亚季风涌与多雨年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可分为四个地区,其空间分布及时间序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2)持续性降水都对应着冷空气低频振荡和东亚季风涌的正值。
韩利国王启张树钦
关键词: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冷空气低频振荡
变性台风LUPIT爆发性发展研究
2017年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 Analyses)资料和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Model)对2009年0920号超强台风LUPIT变性后再次爆发性发展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潜热加热在热带气旋变性为温带爆发性气旋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潜热释放是气旋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潜热通过影响环流促使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较为深厚的对流系统使潜热释放的位置发生在对流层的中高层。热量释放之后,地面气旋上空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向槽前高压脊内输送热量,造成高层等压面坡度增大,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涡度平流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更多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使得气旋海平面中心气压快速降低。天气尺度低压系统与对流活动相伴随的潜热释放之间的相互促进的正反馈过程类似于热带气旋的CISK机制,这可能是热带气旋变性后爆发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孙雅文傅刚张树钦
关键词:变性台风爆发性气旋WRF模式潜热释放
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FNL(Final Analyses)全球格点资料,对2000—2015年冷季(10月至来年4月)发生于北太平洋(20°N^65°N,110°E^100°W)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爆发性气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高时间分辨率的资料,将爆发性气旋定义修订为海表面中心气压(地转调整到45o N)12h平均加深率达到1hPa/h以上的气旋。根据爆发性气旋最大加深率的大小,在强度上将其划分为4类:弱、中、强和超强。日本海、西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中东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为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5个多发区域,发生于各区域的爆发性气旋依次称之为:JOS(Japan-Okhotsk Sea)、NWP(Northwestern Pacific)、WCP(West-Central Pacific)、ECP(East-Central Pacific)和NEP(Northeastern Pacific)爆发性气旋。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发生频数自西向东逐渐减少,呈现出"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特征因发生区域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NWP爆发性气旋多发生于冬季和早春,而NEP爆发性气旋多发生于秋季和早春;相对于NEP爆发性气旋,NWP爆发性气旋发展较为剧烈,中心最低气压较低,爆发史长和发展史长较长。NWP爆发性气旋的移动路径多为西南-东北向,随着爆发强度的增强,其移动路径更趋于集中。NEP爆发性气旋的移动路径因生成位置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在中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域生成的NEP爆发性气旋,其移动路径前期多为偏东向,后期折向西北;而在中东太平洋海域生成的NEP爆发性气旋,其移动路径多为西南-东北向。海洋暖流为NWP和NEP爆发性气旋的急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海洋物理环境场。
张树钦傅刚
关键词: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统计分析
西北太平洋一个超强爆发性气旋的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CFSv2(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资料和日本高知大学提供的MTSAT-1R(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s-1R)卫星红外波段反照率资料,对2013年1月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一个超强爆发性气旋进行了研究,利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等方法,详细分析了该爆发性气旋的结构特征。发现该气旋在爆发性发展的后期位于高空急流的北侧,高空的强辐散有利于气旋的发展。气旋上空500hPa的低压槽在14日12UTC显著加深,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有利于海平面气压降低。与气旋伴随的冷锋存在鼻状结构,在800hPa以下,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降低,低层大气呈对流性不稳定状态。利用涡度方程对气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平流项和拉伸项为气旋涡度变化的主要贡献项。设计了围绕气旋中心15(°)×15(°)的区域,发现不同时刻的沿区域四边积分的环流、区域内面积平均的非绝热加热、水汽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4个物理量存在正反馈过程,即气旋爆发性发展的前期存在类似CISK的正反馈机制。
高力傅刚张树钦孙雅文
关键词:爆发性气旋空间结构物理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