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帆

作品数:19 被引量:3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会议论文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脊髓
  • 10篇脊髓损伤
  • 4篇细胞
  • 3篇卒中
  • 3篇小鼠
  • 3篇脑卒中
  • 3篇脊髓损伤大鼠
  • 2篇多普勒
  • 2篇行为学
  • 2篇血性
  • 2篇抑制剂
  • 2篇制剂
  • 2篇神经元
  • 2篇神经元细胞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瘢痕
  • 2篇微循环
  • 2篇磷脂酶D
  • 2篇弥散

机构

  • 17篇中国康复研究...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脑重大疾...
  • 2篇中国康复科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9篇白帆
  • 10篇荆瀛黎
  • 8篇王文竹
  • 8篇赵立希
  • 6篇于艳
  • 6篇陈惠
  • 3篇陈惠
  • 2篇李建军
  • 2篇孙迎春
  • 2篇杨德刚
  • 2篇刘小野
  • 2篇高连军
  • 2篇李鹏锟
  • 2篇刘丽旭
  • 1篇王欢
  • 1篇杨祖福
  • 1篇桑德春
  • 1篇高峰
  • 1篇杨帆
  • 1篇刘建华

传媒

  • 5篇中国康复理论...
  • 3篇第9届北京国...
  • 2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部分各向异性值均值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部分各向异性值(FA)均值的影响。方法将48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用NYU打击器制成T10-11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32)。对照组不进行电针刺激。实验组采用运动区头皮表面投影区电刺激,并结合局部电刺激。实验组又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实验1组3 d时开始电针刺激,实验2组2周时开始电针刺激。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周、2周和4周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于造模后2~4 h、3 d及治疗后4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测,测量脊髓损伤区域及正常区域的FA均值,分析比较电针治疗不同时间间BBB评分及FA均值的变化。并通过DTT观察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后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1周各组间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4周实验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第2周和第4周,实验1组显著高于实验2组(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2~4 h和3 d各组间FA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4周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1组优于实验2组(P〈0.05)。各组在伤后2~4 h和治疗后4周的DTT清晰显示,实验组纤维束修复程度均好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刺激介入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高连军孙迎春李建军白帆李鹏锟
关键词:脊髓损伤电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小鼠脊髓损伤打击模型精细行为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小鼠除运动功能障碍外,在自主运动、探索行为和自我照顾行为等家笼(homecage)内精细行为方面的异常表现。方法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0只,接受T10脊髓打击造模。另选11只小鼠为假手术组。术后1~5周,每日固定时间将小鼠置于家笼中记录其精细行为,使用HomeCageScan软件分析动物32种日常行为所占时间百分比。结果与假手术组动物相比,早期脊髓损伤小鼠的探索行为、自主运动和自我照顾行为中多数行为活动均存在显著异常(P<0.01),部分行为在损伤后1~5周出现恢复。脊髓损伤后1~5周小鼠以直立和嗅为代表的探索行为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分别于术后第4周与第3周恢复至与术后第1周有明显差异(P<0.05);脊髓损伤组小鼠以缓慢行走和跳跃为代表的自主运动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分别于术后第2周和第5周恢复至与术后第1周有明显差异(P<0.05);以抽搐和理毛行为为代表的自我照顾行为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且在术后1~5周无明显改善。结论脊髓损伤小鼠除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外,还存在探索行为、自主运动和自我照顾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损伤后1~5周,探索行为和自主运动行为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自我照顾行为持续异常。自动化高通量家笼内精细行为检测系统可对数十种动物行为进行精确分类和全面记录,是针对脊髓损伤行为障碍的一种更全面和敏感的评价工具。
颜义彤白帆白帆王立淼荆瀛黎于艳
关键词:脊髓损伤行为学小鼠
优化人单核细胞型淋巴瘤THP1细胞的电转条件
:优化人单核细胞型淋巴瘤THP1细胞的电转条件,为该细胞系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炎症反应研究提供基础。 方法:首先检测THP1细胞完全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和OPTI-MEMI在不同体积下的电阻,其次通过调整不同的电压...
赵立希王文竹白帆荆瀛黎陈惠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
应用DigiGait步态分析系统评价大鼠不同运动速度下的步态特征
目的 应用步态分析系统研究大鼠不同运动速度下的步态特征。方法使用DigiGait 跑台式步态分析系统记录SD 大鼠在不同跑台速度下(10cm/s,20cm/s,30cm/s)的运动模式,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 事后...
白帆荆瀛黎赵立希王文竹陈惠
关键词:行为学评价
脊髓损伤大鼠微循环功能受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大鼠微循环功能变化.方法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 法造成T10 中度损伤的脊髓损伤模型,心脏灌流后取材,HE 染色观察脊髓形态学及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
荆瀛黎白帆赵立希王文竹陈惠
关键词:脊髓损伤微循环
PLD抑制剂在制备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磷脂酶D(PLD)抑制剂在制备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PLD抑制剂是PLD1抑制剂和/或PLD2抑制剂。所述PLD抑制剂是FIPI(5‑氟‑2‑吲哚基脱氯卤培米特)。所述脊髓损...
于艳白帆柯涵李子晗朱彦兵李彦郝洁
褪黑素对脊髓损伤大鼠突触可塑性的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脊髓损伤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54只分为假手术组(n=18)、对照组(n=18)和褪黑素组(n=18)。采用改良Allen法复制大鼠T_(10)中度损伤模型(10 g×25 mm)。免疫荧光法检测运动神经元数目,尼氏染色检测神经元中尼氏小体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神经纤维丝-200(NF-200)、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Ⅰ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结果术后7 d,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褪黑素组运动神经元数、神经元中尼氏小体、NF-200、BDNF、突触素Ⅰ和GAP-43表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组运动神经元数、神经元中尼氏小体、NF-200、BDNF、突触素Ⅰ和GAP-43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褪黑素能够修复损伤的突触可塑性,可能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荆瀛黎刘小野白帆董浩陈惠
关键词:脊髓损伤突触可塑性褪黑素
梯度多孔支架材料调控细胞迁移行为的研究
在生物体内,细胞迁移行为出现在各种病理或生理过程中,例如组织再生、血管形成、癌细胞转移及一些炎症反应等。研究生物材料对细胞迁移行为的调控作用对于利用生物材料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志通杨德刚白帆王树涛Antoni P.Tomsia柏浩
关键词:细胞迁移
小鼠脊髓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脊髓屏障的变化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对血脊髓屏障(BSC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n=68)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后2 d组(S2)、损伤后7 d组(S7)和损伤后14 d组(S14),每组17只。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在损伤后的第2、7、14天分别对小鼠进行盲法的小鼠后肢运动功能(BMS)评分和BMS亚评分;各组小鼠腹腔注入伊文思蓝,检测BSCB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occludin和MMP-9表达。结果术后2 d BMS评分显著降低,BSCB通透性显著增高;术后14 d BMS评分升高(P<0.01),BSCB通透性下降(P<0.05)。术后7 d,occludin表达下调,MMP-9表达上调(P<0.05);术后14 d occludin表达上调,MMP-9表达下调(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MMP-9可能通过介导occludin表达,影响BSCB通透性改变。
荆瀛黎刘小野白帆陈惠
关键词:脊髓损伤血脊髓屏障基质金属蛋白酶-9紧密连接蛋白小鼠
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数量变化的研究
2015年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4年6-9月在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30例和脑出血患者26例,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标准评价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1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三组外周血中DCs各亚型的比例。结果三组间外周血中DCs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但其亚型的比例具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骨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减少(P〈0.001)。脑出血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比例下降(P〈0.05),脑梗死患者pDCs比例降低更加显著(P〈0.001)。根据NIHSS评分,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分别分成NIHSS≤7组和NIHSS〉7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NIHSS〉7组pDCs的比例均低于NIHSS≤7组(P〈0.05),但NIHSS〉7组mDCs比例与NIHSS≤7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DCs亚型的分布比例发生变化,提示免疫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于艳陈惠杨祖福张念王文竹赵立希白帆荆瀛黎李鹏锟
关键词:脑卒中脑出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