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大熊猫
  • 4篇廊道
  • 3篇红外
  • 2篇迁徙
  • 2篇相机
  • 1篇体征
  • 1篇种群
  • 1篇自然保护
  • 1篇自然保护区
  • 1篇小种群
  • 1篇栗子
  • 1篇国家级自然保...
  • 1篇红外相机
  • 1篇二型性
  • 1篇繁殖
  • 1篇繁殖生态
  • 1篇放归
  • 1篇孵化
  • 1篇保护区
  • 1篇产卵

机构

  • 6篇西华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成...
  • 4篇四川省野生动...
  • 1篇成都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黄蜂
  • 2篇古晓东
  • 2篇杨志松
  • 2篇戴强
  • 2篇何可
  • 1篇谢锋
  • 1篇龚宇舟
  • 1篇冯菲菲
  • 1篇陈子君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河池学院学报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加入放归个体后的栗子坪保护区大熊猫小种群遗传结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小相岭山系是现有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国家林业局拟通过在该山系的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大熊猫"泸欣"、"淘淘"、"张想"来复壮大熊猫小种群。为评估加入3只放归个体后的小种群遗传结构,2012-2013年在研究区域采集大熊猫粪便样品92份,鉴定出14只个体(含放归个体)。放归个体加入后,测得放归个体与本地大熊猫小种群亲缘关系较远。种群年龄组成为青年组8只、成年组4只、未知年龄个体2只。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5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81,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5个位点上共计增加6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MNA)达到3.667。遗传基因簇由1簇增加为4簇,出现新的基因频率。以上结果显示放归个体加入后该区大熊猫小种群遗传多样性有所提高,放归成效初显。
陈子君黄蜂何可冯菲菲古晓东杨旭煜戴强齐敦武杨志松
关键词:大熊猫小种群放归
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人类干扰的空间与时间分布格局——红外相机阵列调查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是所有大熊猫栖息地中破碎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拖乌山廊道则是连接小相岭山系最大两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关键区域。为调查廊道及其周边人为干扰现状,2015...
黄蜂何流洋何可戴强张勘唐博古晓东杨志松
拖乌山大熊猫廊道生态价值研究
拖乌山大熊猫廊道是小相岭大熊猫种群内局域种群间交流的关键区域,对促进公益海和石灰窑两个局域种群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G5高速建成后,车辆主要以高架桥和隧道的方式通过该区域,原108国道车流量大大降低,道路对大熊猫迁移的影响...
黄蜂
关键词:大熊猫迁徙
文献传递
大凉螈繁殖生态被引量:5
2019年
大凉螈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其种群数量目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然而涉及该物种保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仍十分匮乏。通过融合围栏陷阱及标志重捕的样方调查法,对大凉螈石棉栗子坪种群繁殖个体和变态登陆幼体的迁徙、繁殖群体种群大小、繁殖场内雌雄有效性比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运用Jolly-Seber法估测了繁殖种群大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了不同时期进入繁殖场的雄性大凉螈头体长及体重,运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雌雄性间形态上的差异,运用t检验、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野外抱对雄性与非抱对雄性间的体征差别,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雌性产卵量与其身体形态的关系,同时观察了卵的孵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凉螈的繁殖季为每年的4月下旬到7月下旬,幼体最早于8月上旬变态登陆。估测调查地繁殖场内雄性大凉螈繁殖种群大小约为391尾,雄螈较雌螈更早进入繁殖场且在场内停留时间更长,体重较轻的雄螈较晚迁入繁殖场。有效性比明显偏雄(雌/雄:0.03—0.10)。雌雄间具明显性二型性,雌性个体的头体长、体重及肥满度均大于雄性,而雄性的尾高和尾长占全长的比例则大于雌性。对比自然抱对雄性和非抱对雄性个体发现,抱对个体在头体长、体重和尾高等体征方面显著大于非抱对个体,暗示这些形态特征可能在雄性竞争配偶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雌螈在室内条件下平均产卵数为176枚,产卵历时2—4 d,产卵量与雌性肥满度正相关,卵的平均孵化期为15.7 d,孵出幼体平均全长为9.74 mm。
龚宇舟王刚黄蜂何流洋黄蜂谢锋
关键词:繁殖生态
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人类干扰的空间与时间分布格局——红外相机阵列调查
<正>小相岭山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是所有大熊猫栖息地中破碎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拖乌山廊道则是连接小相岭山系最大两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关键区域。为调查廊道及其周边人为干扰现状,2...
黄蜂何流洋何可戴强张勘唐博古晓东杨志松
文献传递
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人类干扰的空间与时间分布格局——红外相机阵列调查被引量:8
2017年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是所有大熊猫栖息地中破碎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拖乌山廊道则是连接小相岭山系最大两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关键区域。为调查廊道及其周边人为干扰现状,2015~2016年,在廊道及其周边以阵列方式设置了102台红外相机,对人为干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廊道范围内人为干扰问题较为严重,其中放牧干扰占据绝对多数,共计记录到508次,占总干扰次数的89.7%。从干扰的季节分布看,人类直接干扰在7月和11月较多。放牧干扰中,黄牛(Bos primigenius taurus)在10月最多,牦牛(B.mutus)则在11月前后较多;放羊的干扰在4~7月份较弱,其余月份水平均较高;而放马干扰则集中在7~10月。从空间分布上看,干扰主要集中在廊道的西北部,其次是东北部。研究还发现,黄牛和羊(Caprinae)的干扰主要来自廊道所在县(石棉县),而牦牛和马(Equus caballus caballu)则主要来自邻县(冕宁县)。这提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干扰采取不同的措施,同时也说明廊道保护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廊道所在县,还需要与邻县联合开展工作。本研究表明,利用红外相机阵列监测人为干扰对保护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有重要价值。
黄蜂何流洋何可戴强张勘唐博古晓东杨志松
关键词:大熊猫红外相机廊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