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娜娜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病理
  • 4篇临床病理
  • 3篇细胞
  • 2篇胃癌
  • 2篇腺癌
  • 2篇免疫
  • 2篇病理学
  • 2篇病理诊断
  • 1篇胸腔
  • 1篇胸腔积液
  • 1篇胸椎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瘤
  • 1篇血管肉瘤
  • 1篇液基细胞学
  • 1篇异体
  • 1篇婴儿
  • 1篇婴儿型
  • 1篇肉瘤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9篇张娜娜
  • 4篇邵春奎
  • 4篇周静
  • 3篇陈健宁
  • 3篇蒋叶
  • 2篇林维真
  • 1篇何丹
  • 1篇江博雄
  • 1篇颜荣华
  • 1篇王一娜
  • 1篇金亦
  • 1篇曾木圣
  • 1篇唐录英
  • 1篇郑奔容
  • 1篇成娜
  • 1篇冯国开

传媒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新医学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实用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胸椎良性脊索细胞瘤临床病理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良性脊索细胞瘤(BN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本院1例胸椎内良性脊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NCT的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院就诊患者男性,59岁,无明显诱因背痛1年。MRI显示胸11椎体内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影,边缘清楚,无软组织肿块。因穿刺结果提示可能为脊索瘤,遂行胸11椎体切除及胸椎重建术。病理取材肉眼见破碎骨质,未见明显肿物。镜下骨小梁间见多灶性、成片分布的"脂肪样"细胞,呈马赛克样镶嵌排列,胞质空亮或嗜酸(HE染色),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被挤压于细胞边缘,几乎无异型性或少量细胞仅见轻度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肿瘤不形成分叶状结构,亦未见黏液基质。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K、Vimentin、EMA、S-100均为阳性。【结论】BNCT是一种少见的脊索源性良性肿瘤,与脊索瘤的临床处理方式不同。因与脊索瘤免疫表型有重叠,易造成误诊,需要充分认识,避免过度治疗。
蒋叶陈健宁颜荣华周静金亦邵春奎张娜娜
关键词:脊索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EBV LMP2A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EBV LMP2A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包含LMP2A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QRT-PCR检测LMP2A基因的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划痕试验和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成瘤能力。【结果】LMP2A基因转染的胃癌细胞生长速度增快、凋亡减少、迁移能力增强,在平板和软琼脂中集落形成能力增强。【结论】LMP2A基因能明显增强胃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蒋叶冯国开陈健宁张娜娜曾木圣邵春奎
关键词:EBVLMP2A转染胃癌SGC7901生物学特性
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头皮皮脂腺癌的基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在全外显子组水平对比头皮皮脂腺癌(SC)和头皮皮脂腺瘤(SA)的相关致病性基因突变的差异。【方法】对经过病理诊断的头皮SC和SA样本各1例,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筛选可疑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进行突变的保守性和功能分析。利用SciClone软件来追踪亚克隆进化可以得到每例肿瘤样本的克隆性图谱信息。通过MutSigCV软件筛选得到高频显著基因,将体细胞变异与已知驱动基因进行比较,筛选出该肿瘤样本中的已知驱动基因。【结果】经过对比发现,与头皮SA相比,SC存在两个驱动基因ACVR1B和TFDP1的基因突变。【结论】头皮SC驱动基因ACVR1B和TFDP1的基因突变如果能在更大的病例队列中得到证实,对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治疗靶点有重要的意义。
郑奔容王一娜王一娜江博雄蔡胜军张娜娜
关键词:突变
鼻腔鼻窦卵黄囊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2023年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是一种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常发生于青春期前儿童性腺,仅10%~15%见于性腺外[1]。原发鼻腔鼻窦YST国外仅见个案报道,国内未见此类报道。本研究报道1例原发于男性患儿的鼻腔鼻窦YST,并进行文献复习,重点探讨该部位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该部位YST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患儿男性,1岁9个月。
张娜娜苏箔金蒋叶周静
关键词:鼻腔鼻窦卵黄囊瘤病理诊断文献复习
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组织病理学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通过观察人类同种肝移植术后患者的肝穿刺活检组织学资料,总结并分析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CR)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收治的16例因CR而进行肝穿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资料。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6例肝移植术后发生CR患者的资料,男性1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4.75±8.98)岁;原发病为乙型肝炎肝硬化3例,肝恶性肿瘤7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5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常见病理改变包括小叶间胆管损伤、减少或消失,小叶中央坏死性炎症;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较少见的病理特征包括小叶间动脉损伤、肝细胞变性及坏死、淤胆、库普弗细胞增生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等。结论小叶间胆管损伤及数量减少是诊断CR常见且重要的病理特征;CR与其他肝移植术后病变的病理形态有重叠,须紧密结合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周静张娜娜张一望邵春奎
关键词:肝移植肝穿刺活检慢性排斥反应病理诊断
IHHE恶变为血管肉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2019年
目的探讨肝婴儿型血管内皮瘤(IHHE)转变为血管肉瘤的可能性及肝移植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1例有IHHE病史且行肝移植术后发现肿瘤恶变为血管肉瘤患儿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分析IHHE及血管肉瘤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以"肝移植""肝婴儿型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及"临床病理"为检索词(包括中英文),对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并分析检索到的IHHE恶变为血管肉瘤的资料。结果该例为4岁男性患儿,IHHE综合治疗后2年余,因腹胀、身目黄染就诊。MRI显示肿瘤复发,遂行"同种异体原位移植术"。病理活组织检查见肿瘤由2种结构构成,部分为典型血管肉瘤,部分区域则表现为婴儿型血管内皮瘤的形态特征,但组织结构更为复杂,且细胞异型性较普通的IHHE大,2种不同类型结构区域之间可见移行过渡。患儿病情重,于肝移植术后第17日死于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文献复习的3例IHHE转为血管肉瘤患儿经类固醇、IFN或化学治疗等治疗后,均因病情加重死亡。结论 IHHE可恶变为血管肉瘤,故应对患儿作长期随访,及时正确诊断,给予合理化治疗,肝移植手术的具体时机须由临床及病理医师共同商榷,是否应放宽移植的手术指征以期获得更好的预后值得讨论。
赵畅刘星菱张小芳林维真张娜娜唐录英周静
关键词:血管肉瘤临床病理
EB病毒相关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发病机制
邵春奎陈健宁何丹成娜张娜娜周璐
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是与EB病毒(EBV)感染密切相关的恶性上皮性肿瘤,约占胃癌的10%,每年新发病例超过9万人,是发病率最高的EBV相关肿瘤。广州是鼻咽癌高发区,EBV是鼻咽癌的重要致病因子,EBV致鼻咽癌...
关键词:
关键词:胃癌临床病理学发病机制
液基细胞学联合免疫细胞化学对肺腺癌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研究液基细胞学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肺腺癌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送检的50例胸腔积液样本,以细胞蜡块免疫组化作为诊断标准,其中30例确诊为肺腺癌,20例为非腺癌积液(包括17例非肿瘤积液、2例小细胞肺癌和1例肺鳞癌),均采用液基薄层制片技术中的沉降式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liquid-based cytology technology,LCT)和膜式薄层细胞制作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制片,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比较分析液基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可行性。结果液基细胞学联合免疫细胞化学诊断结果与细胞蜡块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结果一致,但TCT制片法明显优于LCT制片法,样本间细胞数量一致,分布均匀,阳性染色定位准确,细胞质和细胞核呈色清晰。TTF-1、napsin A、CK7在TCT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肺腺癌的灵敏度分别100%、91.66%、93.10%,特异性为100%、100%、83.33%;而P40在1例肺鳞癌中弥漫表达。结论液基细胞学联合免疫细胞化学在胸腔积液肺腺癌的诊断中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工作尤其是晚期患者原发灶难以获取的患者具有重要价值;因其操作时间短,在缩短报告时长方面更显示出巨大优势。
纪燕英张娜娜高锦添方紫岑
关键词:胸腔积液液基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肺腺癌
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颈ISM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子宫颈ISMC的细胞学、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表达特点。以“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复层产黏液上皮内病变”“子宫颈肿瘤”及“病理诊断”为检索词(包括中英文),对2020年3月前发表在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该例女性患者50岁,因阴道排液、出血就诊,盆腔MRI示子宫颈局部肿物考虑子宫颈癌,子宫颈液基细胞学提示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型18型阳性。病理活组织检查肿瘤呈乳头状增生并局部呈实性巢片状浸润性生长,细胞有异型性,核分裂像易见,胞浆透亮,可见黏液空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细胞角蛋白7(CK7)及P16弥漫强阳性,CK5/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MP3)部分阳性,P40、P63阴性,Ki67约90%阳性,黏液染色(阿尔新蓝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子宫颈ISMC。文献复习22例,多数病例中出现阴道流液、出血等症状,发病年龄29~66岁、中位年龄48岁,随访1.5~126个月,其中5例因疾病进展死亡,4例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ISMC是组织学形态类似于复层产黏液上皮内病变的浸润性癌,子宫颈ISMC非常罕见,正确识别及诊断子宫颈ISMC对临床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李海凤林维真周璐张娜娜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