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正一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俯冲
  • 4篇西太平洋
  • 3篇地壳
  • 3篇地壳结构
  • 3篇海沟
  • 3篇俯冲带
  • 2篇地球物理
  • 2篇多道
  • 2篇多道地震
  • 2篇海槽
  • 1篇大洋
  • 1篇大洋钻探
  • 1篇岛弧
  • 1篇地壳结构特征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探测
  • 1篇地幔
  • 1篇地幔柱
  • 1篇典型剖面
  • 1篇断面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8篇董冬冬
  • 8篇张正一
  • 5篇张广旭
  • 4篇范建柯
  • 2篇张国良
  • 2篇白永良
  • 1篇李翠琳
  • 1篇孙卫东
  • 1篇钱进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西太平洋卡罗琳洋底高原俯冲系统的构造特征与钻探建议
2022年
洋底高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是近年来海洋地质学关注的重点科学问题之一。卡罗琳洋底高原位于西太平洋雅浦海域,其构造演化独具特色,经历了热点火山作用、俯冲碰撞和裂解等多个地质事件,为洋底高原的研究提供了关键案例。目前对卡罗琳洋底高原演化过程的认识尚未完全明晰,未来研究可聚焦4个方面:(1)卡罗琳洋底高原北部正常洋壳年龄的厘定,揭示卡罗琳板块-太平洋板块边界的位置与形态;(2)结合钻井、地震地层学研究,建立地层年代框架,识别区域构造事件的发生时间与影响范围;(3)揭示索罗尔海槽岩石圈的张裂阶段及新洋壳是否形成;(4)阐明卡罗琳洋底高原俯冲前缘挠曲断裂带地壳的性质与年龄。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卡罗琳海域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并有望开展大洋钻探计划。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雅浦海域大洋钻探站位选取建议,希望可以解决以上关键科学问题,为全球洋底高原的形成演化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董冬冬张正一张正一李翠琳范建柯杨柳
关键词:大洋钻探地球物理
中国海-西太平洋地区典型剖面的重-磁-震联合反演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重-磁-震联合反演是获取地壳结构的重要方法.此次研究,我们主要基于全球最新的水深、重磁异常、沉积物厚度等数据,结合实测地震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海—西太平洋地区的莫霍面展布特征,并利用重磁震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跨越中国海-西太平洋典型剖面的地壳结构和异常体分布,揭示了陆壳到洋壳的典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浙江地区到马里亚纳俯冲带,地壳结构大致呈现由厚到薄、由老到新、由复杂到简单的特征.浙江地区(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地壳结构复杂,三层结构明显,地壳内断裂带发育,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侵入;东海地区莫霍面起伏剧烈,地壳厚度变化较大,冲绳海槽地壳明显减薄,是其过渡壳性质的体现;西菲律宾海盆、九州—帕劳海脊、帕里西维拉海盆、马里亚纳俯冲带等构造单元地壳结构相对简单,二层结构明显.其中,西菲律宾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地壳内部磁异常变化较为剧烈,海盆扩张过程中形成的磁异常体分布广泛,地壳厚度(5~8km)明显小于陆壳;九州—帕劳海脊地壳厚度可达~20km,缺失中地壳,表现为岛弧地壳结构;同源的西马里亚纳岛弧和东马里亚纳火山弧地壳结构相似,浅层磁异常体分布广泛,西马里亚纳岛弧地壳厚度(~17km)略小于东马里亚纳火山弧(~20km),体现了裂离的不对称性;马里亚纳海槽具有正常的洋壳结构(~7km),但扩张中心未发生明显破裂.对比各构造单元地壳结构的异同点,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陆壳与洋壳之间不是孤立的,陆壳可能会演化出洋壳的结构或组分,板块的演化总是处于动态循环过程中.此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海—西太平洋深部构造特征的整体理解,促进了我们对大陆边缘演化与板块相互作用的认识,深化了我国管辖海域及邻近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
张正一范建柯范建柯董冬冬
关键词:地壳结构
加罗林洋脊俯冲带的地壳结构特征
<正>雅浦海沟位于加罗林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汇聚区[1],马里亚纳海沟的西南部,长度约为700km,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雅浦和帕劳海沟连续的弯曲的沟弧系统的一部分[2]。加罗琳洋脊是由年龄小于40 m.y的(Heg...
张正一董冬冬
关键词:洋脊俯冲带地质探测地壳结构
文献传递
菲律宾海至雅浦俯冲带典型地震剖面的综合构造研究
俯冲带的物质循环和变形以及裂谷的形成和演化是近十年来国内外重大计划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俯冲及扩张构造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菲律宾海板块内发育了全球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同时保存了不同发育阶段的俯冲和扩张构造,是全球扩张及...
张正一董冬冬孙卫东
文献传递
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被引量:7
2017年
菲律宾海发育了全球最典型的沟弧盆体系,新老俯冲系统众多,是研究大洋板块扩张过程的理想场所。本文主要利用2015年中科院海洋所在西菲律宾海采集的1400km地球物理大断面,并结合最新的重力数据,对比、分析了西菲律宾海内部古扩张中心(中央海盆裂谷)和残留弧(九州-帕劳海脊)的沉积地貌和地壳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中央海盆裂谷内部发育远洋沉积为主的沉积物,沉积层序分布不均,局部盆地内沉积物厚度可达300m。九州-帕劳海脊附近发育与火山碎屑物源有关的厚层沉积物;(2)以129°30′E处的转换断层为界,裂谷东西部洋壳结构分别体现"慢速"和"快速"扩张特征,东部洋壳岩浆供应较少,厚度较小,断裂较为发育,其附近可能发生水岩作用;西部洋壳岩浆供应较多,厚度较大,结构相对均一;盆地西部的小规模地幔柱可能控制了裂谷东西部不同洋壳结构的发育;(3)九州-帕劳海脊内的角度不整合面代表岛弧裂解事件,张裂与挤压构造共同发育反映了裂解过程的复杂性。
董冬冬张正一张广旭张广旭白永良
关键词:多道地震地壳结构地幔柱
西太平洋雅浦俯冲带的地貌及地层结构特征被引量:8
2017年
2015年中科院海洋所在西太平洋雅浦海域首次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并同步采集了重磁震及多波束、浅地层剖面等数据,主要利用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及多波束数据研究了雅浦俯冲带主要构造单元的地貌及沉积地层结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加罗林洋脊俯冲作用下的构造特征。研究表明弧后的帕里西维拉盆地为区域沉积中心,最厚处可能发育近千米沉积层,而雅浦海沟内未发育明显水平沉积,以俯冲侵蚀作用为主;加罗林俯冲板片之上的加罗林洋脊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改造了俯冲带的构造发育特征,可能造成了岛弧岩浆作用的南、北部差异;揭示了雅浦海沟北段的地貌及地质结构细节特征,认为加罗林洋脊的高地形可能导致了海沟附近的俯冲板片更大的挠曲拉张量,从而形成垒堑构造带;为索罗尔海槽的盆地张裂结构提供了多道地震剖面证据,并推测了海槽的形成年代。
董冬冬张广旭钱进范建柯张正一张国良
关键词:多道地震
板块俯冲侵蚀雅浦岛弧的地形制约被引量:13
2017年
俯冲侵蚀是一种将地壳及岛弧物质从弧前搬运走的地质过程,会导致弧前物质的缺失,这种地质过程普遍地出现在汇聚型板块边缘。雅浦海沟位于加罗林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是一个活跃的俯冲带。利用2015年中科院海洋所在西太平洋雅浦海采集的最新的多波束和地震数据,给出了雅浦海沟发生俯冲侵蚀的直接证据:(1)雅浦海沟具有异常短的沟弧间距(41km);(2)海沟呈不对称的"V"字形,增生楔缺失;(3)俯冲板片基底起伏程度大,加罗林洋底高原上洋脊、海山、地垒地堑构造发育;(4)海沟内壁斜坡较陡,弧前斜坡坡度的平均值约8.69°,雅浦海沟的弧前增生楔缺失。揭示了雅浦海沟南北两侧俯冲侵蚀模式的差异,北部的俯冲侵蚀主要由于洋底高原上地垒地堑与上覆板块的摩擦造成,板块之间可能不是直接接触,存在"剥蚀带";南部的俯冲侵蚀主要由于洋底高原上的海山与上覆板块的摩擦造成,板块之间可能是直接接触的。
张正一董冬冬张广旭张国良
西太平洋Caroline洋底高原裂解的构造指示
洋底高原(oceanic plateau)最初起源于地幔柱上升过程中其头部对上覆大洋岩石圈的熔融作用(Ryberg et al., 2015)。随着地幔柱热效应的持续进行,洋底高原岩石圈强度不断变弱,在拉张应力作用下很容...
董冬冬张正一张广旭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