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文婧

作品数:6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地震
  • 5篇汶川地震
  • 4篇石流
  • 4篇泥石
  • 4篇泥石流
  • 3篇植被
  • 3篇滑坡
  • 2篇植被修复
  • 1篇灾害
  • 1篇灾害链
  • 1篇震后
  • 1篇震区
  • 1篇植被类型
  • 1篇生态修复
  • 1篇坡面
  • 1篇坡面泥石流
  • 1篇物种
  • 1篇物种多样性
  • 1篇流域
  • 1篇流域管理

机构

  • 6篇清华大学
  • 2篇北京矿产地质...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6篇施文婧
  • 5篇王兆印
  • 2篇王旭昭
  • 2篇刘丹丹
  • 1篇余国安
  • 1篇张康
  • 1篇漆力健
  • 1篇谭荣志
  • 1篇徐梦珍
  • 1篇王春振
  • 1篇李艳富

传媒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水利水运工程...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人民黄河
  • 1篇泥沙研究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引发的流域管理新课题被引量:5
2009年
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和崩塌.巨型滑坡夷平了山谷,创造了平缓坡地.这些新生地非常不稳定,易引发泥石流.尽快稳定和开发新生地是一个新问题.滑坡造成的堰塞湖引起剧烈河床演变,对河流地貌和稳定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大量的崩塌体形成大石块堆积体,表面没有土壤,如何修复植被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野外测量和试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成果表明,采用阶梯-深潭结构稳定滑坡体,可以控制或减轻泥石流;发生于崩塌和滑坡体上的泥石流含水量小且大石块多,不是黏性泥石流而是两相泥石流,运动速度仅为黏性泥石流的1/10;堰塞坝发育成尼克点会显著改变河流纵剖面,稳定岸坡减少滑坡崩塌灾害;在花岗岩崩塌体上引种紫萼藓能显著加快植被演替,绿化裸露的石块堆积体.
王兆印施文婧余国安漆力健
关键词:汶川地震滑坡泥石流植被修复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山地灾害链--以火石沟为例被引量:12
2010年
汶川地震引起岷江支流文井江上游的火石沟发生滑坡,随后泥石流、剧烈河床演变、生态破坏连锁发生,形成典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为了研究此灾害链的灾害过程及成灾特征,开展了多次野外勘测。采用GPS、激光测距仪等测绘了灾害区的局部地形,结合遥感、地形图分析,得出地震前后该区地形变化。计算出火石沟滑坡体积约721万m3,泥石流将125万m3左右的滑坡物质带到下游;泥石流堆积体上持续发生剧烈河床演变,上游40万m3的泥石流堆积段达到初步稳定前所发生的泥沙搬运量达6万m3。各级灾害发生量沿灾害链衰减,衰减率约为1/6。经历灾害链的河段,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剧减,河流生态遭到破坏。滑坡创造的约0.25 km2的新生缓坡地较稳定,简单加固后可用于新村镇建设用地。
徐梦珍王兆印施文婧王旭昭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害链泥石流
雅鲁藏布植被类型及与侵蚀类型的关系被引量:4
2011年
雅鲁藏布流域发育高山垫状植被、干旱河谷植被、沙洲植被、亚热带植被和高山冰川植被等多种类型的植被,与各种侵蚀类型相互克制又相互适应。通过2年的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植被分布规律和与各种侵蚀的相互关系。峡谷亚热带植被的物种多样性、覆盖度和植被厚度都很高,水力和风力侵蚀完全被克制,但是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侵蚀发育。高山垫状植被由几十种耐寒草本和苔藓物种组成,植被仅1~3 cm厚,但是却有半米多厚的密集根系,侵蚀率极低。干旱河谷植被覆盖度仅1%~10%,由阳生草本和地衣苔藓组成,承受各种水力侵蚀。雅鲁藏布和拉萨河河谷有很多风沙沙丘,风力侵蚀率极高,只有极少不怕风沙的物种构成极稀疏的沙丘植被。植被平均厚度随高程降低而增加,在5 000 m高山只有2 cm,到2 000 m的大峡谷增加到3 m。物种多样性和覆盖度在干旱河谷最低,到5 000 m高山和低于2 000 m大峡谷都增加到最大值。
王兆印巩同梁施文婧
关键词:植被物种多样性干热河谷
汶川震区的坡面泥石流调查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汶川地震造成的大量崩塌、滑坡和颗粒侵蚀堆积体,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在过去的两年内暴雨引发大量的坡面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和河流造成危害尤为严重。坡面泥石流是一种发生在有碎屑堆积物的陡坡上,由降雨引发的高浓度碎屑与水的混合物沿坡面运动的现象。本文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和测量,得到19个坡面泥石流的降雨量、形成与堆积坡度、颗粒级配等数据,并估算得到坡面泥石流的行进速度。研究发现降雨是震区坡面泥石流爆发的决定性因素,当代表日降雨量超过20mm/d就可能引发坡面泥石流;当代表日降雨量超过30mm/d,坡面泥石流就可能群发;当代表日降雨量超过90mm/d,震区就会大量爆发坡面泥石流。坡面泥石流形成坡度和堆积坡度很大,构成颗粒较粗。此外,震区频发的坡面泥石流是两相泥石流,水体成稀泥浆在运动中主要是润滑体而不是承载体。坡面泥石流运动距离只有几米到几十米。由于固体颗粒运动中剧烈碰撞消耗了大部分能量,运动速度很小。建排水系统和发育植被可以最终控制坡面泥石流。
李艳富王兆印施文婧王旭昭
关键词:汶川地震坡面泥石流崩塌滑坡
汶川震后渔子溪秀龙路段生态修复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在考察汶川灾区渔子溪流域四川省道S303秀龙路段灾后次生山地灾害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自然恢复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修复的思路:在工程措施建设的基础上,恢复该流域植被、开展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建设,同时兼顾当地经济发展,帮助灾区群众生态脱贫。
王春振施文婧张康刘丹丹谭荣志
关键词:汶川地震生态修复
汶川地震引发的颗粒侵蚀及其治理被引量:9
2009年
颗粒侵蚀是裸露的岩石在阳光暴晒和热胀冷缩作用下破碎,呈颗粒状剥离沿坡面滚落,在坡脚形成碎屑堆积扇的现象。汶川地震发生后,江河沿岸无数的山体崩塌与滑坡造成了大片完全裸露的山体,颗粒侵蚀面积急剧扩大。颗粒侵蚀对植被造成毁灭性破坏、造成飞石伤人和大量坡面泥石流。通过调查和野外实验研究了颗粒侵蚀的规律及其治理方法,发现阳光暴晒和温差变化是岩石表面呈颗粒状脱离的主因,风吹和震动是颗粒从陡坡滚落的触动力。采用鼓风机在野外试验,发现颗粒吹落量和吹落颗粒粒径与风速存在一定关系,并且颗粒侵蚀可以快速治理,在颗粒侵蚀面上喷洒带有苔藓孢子粉的稀泥浆,2个月后长出苔藓层,隔断了阳光暴晒和温差变化,控制了颗粒侵蚀。如果在震区采用直升飞机喷洒苔藓孢子粉泥浆,可以大面积快速修复植被。
王兆印刘丹丹施文婧
关键词:植被修复汶川地震泥石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