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青雷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土压力
  • 2篇侧向土压力
  • 1篇三维数值分析
  • 1篇群桩
  • 1篇群桩效应
  • 1篇群桩效应系数
  • 1篇桩侧
  • 1篇桩侧土
  • 1篇桩侧土压力
  • 1篇桩基
  • 1篇桩基础
  • 1篇桩土
  • 1篇桩土相对位移
  • 1篇桩周
  • 1篇相对刚度
  • 1篇加筋
  • 1篇加筋效应
  • 1篇刚度
  • 1篇被动桩
  • 1篇侧土压力

机构

  • 3篇天津城建大学
  • 2篇天津市软土特...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天津市地下铁...

作者

  • 3篇李琳
  • 3篇程青雷
  • 2篇鹿群
  • 1篇逯建栋
  • 1篇刘双菊
  • 1篇丁克胜
  • 1篇张建新
  • 1篇王云燕

传媒

  • 1篇水利水运工程...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天津城建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被动双桩侧向土压力群桩效应的三维数值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被动桩侧向土压力的群桩效应是研究被动桩的重要问题。运用岩土数值计算程序FLAC3D,对土体沿深度发生均匀侧移,桩基两端简化为铰接的刚性双桩基础(桩中心连线与土体位移方向平行)进行研究。土体采用摩尔-库伦本构关系,桩基采用线弹性本构关系,桩土之间建立接触面。结果表明,在土位移增加的过程中,两桩侧向土压力均小于单桩,呈近桩大、远桩小。在浅层土体,加筋效应很小,但遮拦效应明显。在深层土体内,加筋和遮拦效应都很显著,p—δ曲线形状与单桩明显不同,在经历较短直线增长后,沿曲线增长至极限土压力,达到桩侧极限土压力所需的桩土相对位移量明显增加,当桩间距增长至6 D,群桩效应基本消失。最后与室内模型试验所得到的桩侧极限土压力群桩效应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李琳程青雷逯建栋鹿群张建新
关键词:桩侧土压力加筋效应群桩效应系数
被动桩侧向土压力的三维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15年
运用岩土数值计算程序FLAC^(3D)对土体沿深度发生均匀侧移、桩基两端可简化为铰接情况下的被动单桩的侧向土压力进行了研究,其中土体采用摩尔-库伦本构关系,桩基采用线弹性本构关系,桩土之间建立接触面。研究表明:桩侧土压力随着土体侧向位移增大而增大,当达到极限状态时在浅层土体内桩侧极限土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达到一定深度后,桩侧极限土压力随深度增加基本保持不变;桩周粗糙度是影响桩侧极限土压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桩土相对刚度对桩基位移、剪力、弯矩和桩侧极限土压力分布有较大影响。另外,分析了桩侧土压力-桩土相对位移关系曲线(p-δ曲线)的形状以及达到极限土压力所需的桩土相对位移,并将计算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得出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本文结果有所改进。
李琳程青雷丁克胜鹿群
关键词:被动桩侧向土压力桩土相对位移
软土水平运动作用下被动双桩基础遮拦效应的三维数值分析
2016年
运用FLAC3D软件,对软土水平运动作用下被动双桩基础中存在的遮拦效应进行三维数值研究.从p-δ曲线和群桩遮拦效应系数方面对遮拦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软土运动形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土体水平运动作用下,软土中遮拦效应表现出过程性、不均匀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桩间距是影响遮拦效应大小的重要因素;当桩间距达7倍桩径时,遮拦效应基本消失;软土中被动桩基础遮拦效应的影响规律与土体的近地效应和绕流形式有关.
程青雷李琳王云燕刘双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