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妮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教育
  • 2篇教师
  • 2篇高校
  • 2篇创新创业
  • 2篇创新创业教育
  • 2篇创业
  • 2篇创业教育
  • 1篇学分
  • 1篇学分制
  • 1篇学分制收费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一流学科
  • 1篇知识
  • 1篇深耕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视域
  • 1篇破解
  • 1篇中小学教师

机构

  • 8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贵州财经大学

作者

  • 8篇谢妮
  • 2篇胡细根
  • 1篇谢妮

传媒

  • 2篇教育文化论坛
  • 1篇江苏高教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高教发展与评...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年份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健全学分制收费 破解本科教育困境被引量:2
2019年
我国实施近四十年的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因未触及收费制度的根本变革而成效不佳,其原因包括计划思维,未将学分制作为一种制度性变革,大学生的教育选择权未得到保障,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低等。《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首次将“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写进顶层设计之中,从源头上为破解本科教育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本研究从分层分类制定学分收费标准,重构教师绩效工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员化,加快数据整合的信息化管理等角度,对健全学分制收费提供了理论参考。
胡细根谢妮
关键词:学分制收费
课程知识的开放性与个体的自我关怀——兼与叶波博士商榷被引量:1
2019年
叶波博士的《课程知识选择:从"谁的"到"何以可能"》一文存在未对知识做出清晰的界定、未察觉出课程的隐性假设即是知识的合法性问题、论述中焦点位移、未触及当代社会中个体的安身立命等问题。其原因在于作者未能识别出课程知识在从"什么"到"谁的"再到"何以可能"的转换中,始终是一个封闭性和排他性概念。在个体化时代,我们需要一种竞争的知识观和助力个体自我关怀的教育观,保持课程知识的开放性,尤其致力于个体自我关怀的方法性知识,以增强个体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谢妮
关键词:课程知识个体化自我关怀
审核评估视域中高等教育秩序的重构被引量:3
2018年
审核评估是一种鼓励竞争的制度设计,目标在于构建一种去同质化、促特色发展的高等教育新秩序。现有高等教育秩序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仍以计划秩序为主,自发秩序缺乏空间,自然秩序受到破坏。审核评估的主体包括政府体系内相对独立的权威部门、服务商、公益性的评估专业协会及高校自身。审核评估在高等教育三种秩序重构中的作用视评估主体而定。当政府体系内相对独立的权威部门作为评估主体时,审核评估将以监督和调控的方式作用于计划秩序;当服务商和评估专业协会作为评估主体时,审核评估将以专业服务的方式作用于自发秩序;当高等院校自身作为评估主体时,审核评估将以自我完善和自我变革的方式作用于自然秩序。这些主体共同完成高等教育秩序的重构。
谢妮朱凯琳
从符号化的教师到“好教师”:困境与超越
2019年
社会对"好教师"的呼声反衬出教师在现实境遇中的尴尬。教师职业的符号化使教师成为去身体化、去情境化和去经验化的存在,其真实生活被遮蔽。社会对他们索之过多,责之过重,职业活动边界模糊不清,他们的正常需求难以得到恰当满足和应有尊重,职业吸引力受到抑制。符号化不可能产生"好教师"。好教师只能产生于生活世界,其应对的是一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及注重自我决策的社会,关照的是个体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我们需要承认教师的具身性存在,构建友善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
谢妮
关键词:符号化教师
“一流学科”话语及其实践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双一流"建设本意是要破除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困境,给各高校以平等的地位和身份,营造一种公平发展的秩序和环境。但是由于经费分配中的差序格局未曾改变,经费支撑下的非公平竞争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事实上加剧了原有的竞争生态,学科成为一种特定话语。中国大学实践中的学科基础极为薄弱,呈现出奠基于现代治理技术之上的规划性和外力驱动性。"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思本源性的机制问题:一是"一流"概念的含混性导致一流学科建设的非理性化和功利化;二是学科建设多呈现为投资驱动、权力推进、资源依赖和人才大战,缺乏扎实的经验积累和自组织性;三是学科建设评估易走向以重量级人才数目、多少项目和资金等显性指标来测量,难以落实到课程和人才培养等隐性指标上。
谢妮曹志峰
关键词:一流学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实践近二十年,仍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对隐藏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分析,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目存在三种取向:国家取向、社会取向(含高等院校)和个体取向。这三种取向因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内在冲突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难以达到互嵌和整合的效果。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出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体,一切创新的根基是思想建构和个体具有改变框架的潜能。基于思想建构取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调解实践中的冲突及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秩序,引导高等院校自我革新。
胡细根谢妮
关键词:高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执行机制实证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项目式"将教师继续教育碎片化、行政主导下的继续教育不重视核算教师利益、继续教育供给则缺乏市场活力、教学在继续教育体系中缺乏应有的地位、缺乏相对独立的专业评估等。主要原因在于执行机制不完善。本文研究提出,应从信息传导机制、目标人群利益核算机制、行政机制、市场机制、教学机制、评估机制等方面去完善继续教育政策执行机制,从而确保继续教育政策的目标效益。
谢妮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从无涉到深耕被引量:18
2017年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和发展阶段及实际情况的梳理发现,创新创业教育是由原来的"单创教育—创业教育"演变而来,最初与高等教育无涉,经历了附加、融合与着床等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在机制设置、课程建设及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认知层面、创新创业作为社会事实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本体性的缺陷等方面仍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深耕于高等教育的日常生活中,才可能真正成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动力。
朱凯琳谢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