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育龙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肝炎
  • 3篇乙型肝炎患者
  • 3篇慢性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肝炎患者
  • 3篇病毒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细胞
  • 2篇类似物
  • 2篇核苷
  • 2篇核苷(酸)类...
  • 2篇肝炎病毒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动态监测
  • 1篇血清
  • 1篇血清乙型肝炎...

机构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江建宁
  • 5篇吴育龙
  • 5篇王荣明
  • 4篇苏明华
  • 2篇王慧雯
  • 2篇滕春玲
  • 1篇刘志红
  • 1篇张萍
  • 1篇何丽霞
  • 1篇张萍
  • 1篇郭莉
  • 1篇刘宇
  • 1篇杜漫
  • 1篇李慧姣
  • 1篇李慧娇

传媒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对阿德福韦酯相关肾损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功能改善效果比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LdT)与恩替卡韦(ETV)对阿德福韦酯(ADV)相关肾损害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的改善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阿德福韦酯相关肾损害的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1例,分为LdT组(n=21)和ETV组(n=20),停阿德福韦酯后分别给予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eGFR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LdT组改善程度优于ETV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eGFR<60 ml·min^(-1)·1.73 m^(-2)和LdT方案是肾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替比夫定对阿德福韦酯相关肾损害的CHB肾功能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且对于基线eGFR<60 ml·min^(-1)·1.73 m^(-2)的患者其改善效果更好。
刘宇杜漫王慧雯李慧娇郭莉曹汴川王荣明吴育龙江建宁滕春玲张萍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肾小球滤过率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影响因素
PBMC HIV-1 DNA的动态监测在HIV-1感染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ART)过程中,当获得核糖核酸(RNA)病毒学完全抑制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IV-1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在HIV-1感染者血浆HIV-1 RNA首次<20拷贝/mL时(定义为转阴)、RNA转阴1年时、RNA转阴2年时检测患者PBMC中HIV-1 DNA的含量,比较三个时间点患者PBMC中HIV-1 DNA含量的动态变化,不同ART方案以及获得RNA病毒学完全抑制所需的时间对HIV-1感染者PBMC中HIV-1 DNA的影响。结果治疗组34例HIV-1感染者接受ART过程中,在血浆HIV-1 RNA首次转阴时、RNA转阴1年时、RNA转阴2年时三个时间点患者PBMC中HIV-1 DNA含量分别为(2.88±0.50)、(2.58±0.47)、(2.57±0.43)Log10拷贝/106个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未接受ART的对照组15例HIV-1感染者PBMC中HIV-1 DNA含量为(3.26±0.56)Log10拷贝/106个细胞,与ART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依非韦伦的一线方案和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二线方案对患者PBMC中HIV-1 DNA含量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HIV-1感染者获得RNA病毒学完全抑制的时间越早,其PBMC中HIV-1 DNA的水平越低。结论在ART获得RNA病毒学完全抑制的HIV-1感染者仍可检出PBMC HIV-1 DNA;随着ART延长,PBMC HIV-1 DNA逐渐消减;PBMC HIV-1 DNA检测有助于判断ART疗效。
吴育龙江建宁曹汴川苏明华梁浩王荣明零小樟臧伟伟滕春玲张萍
关键词:脱氧核糖核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动态监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期间,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转,血清前基因组RNA(pgRNA)的动态变化对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1)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62例研究对象均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队列,接受NAs治疗均获得HBV DNA完全病毒学应答且维持应答时间>3年。(2)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基线、HBV DNA首次应答和维持应答1、2、3年各个时间点血清pgRNA载量。(3)分析基线HBV DNA和pgRNA相关性、治疗期间血清pgRNA变化、血清pgRNA累计阴转率以及影响因素;分析观察终点pgRNA阳性率与治疗后各时间点pgRNA水平:EASL停药标准的关系。结果(1)基线HBV DNA和pgRNA呈中度正相关(r=0.789,P<0.01)。(2)治疗期间,血清pgRNA载量逐渐下降(P<0.01);HBV DNA首次应答和维持应答1、2、3年时的血清pgRNA累计阴转率分别为:22.6%(14/62)、37.1%(23/62)、37.1%(23/62)、41.9%(26/62)。(3)治疗期间影响血清pgRNA变化的亚组分析显示:治疗后各时间点pgRNA水平:基线HBV DNA载量>6(lg copies/mL)组高于基线HBV DNA载量≤6(lg copies/mL)组(P=0.001);基线HBeAg阳性组高于基线HBeAg阴性组(P<0.001);HBV DNA病毒学应答时间>6个月高于HBV DNA病毒学应答时间≤6个月组(P=0.003)。(4)观察终点时,达到和未达到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指南停药标准患者的血清pgRNA阳性率为48.5%对68.9%(P=0.103)。结论(1)CHB患者长期有效NAs治疗,可持续获得血清pgRNA消减;(2)动态定量检测血清pgRNA,有助于判断NAs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尤其在血清HBV DNA不可检测之后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耗竭状态;(3)血清pgRNA可以作为评估安全停药的指标补充。
零小樟王荣明苏明华臧伟伟邓德丽胡伯斌曹汴川吴育龙何丽霞刘志红梁蘅恺江建宁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
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长期经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并全程管理的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04年2月至2019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随访队列,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LC患者入组。采用寿命表法计算肝癌发生率情况;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可能影响LC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LC发生肝癌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评估依从性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对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98例NAs治疗的L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6.0年(1.0~15.3年)。至末次访视:(1)LC患者有16.2%(32/198)进展为肝癌,其1、3、5、7、9年肝癌累积发生率分别0、8.9%、14.3%、18.6%、23.4%,年均发生率为3.1%;32例肝癌患者中68.7%为小肝癌(22/32)。(2)单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LC有无结节、基线是否一线用药、肝癌家族史、患者依从性四个因素与肝癌发生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依从性差和基线非一线用药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3)Log-Rank检验亚组结果分析表明有硬化结节患者5年肝癌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没有硬化结节患者(21.7%与11.5%,P=0.029);非一线用药患者5年肝癌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一线用药患者(22.0%与8.2%,P=0.003);依从性差的患者5年肝癌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依从性好的患者(21.3%与12.7%,P=0.014);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5年肝癌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癌家族史的患者(22.3%与8.1%,P=0.006)。(4)依从性好的患者与依从性差的患者比较,末次HBV DNA阴转率高(98.7%与87.8%,P=0.005),病毒学突破率低(12.1%与29.3%,P=0.007)。结论长期NAs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肝癌发生风险,但不能完全阻止肝癌发生,特别是有肝癌家族史、基线有硬化结节的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更高,而全程管理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确保抗病毒治疗疗效,而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实现早期发现�
臧伟伟苏明华零小樟王荣明曹汴川吴育龙邓德丽韦慧兰梁先帅江建宁
关键词:肝硬化肝细胞癌核苷(酸)类似物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自发清除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 观察CHB患者HBV DNA自发清除的发生率以及研究影响HBV DNA自发清除的相关因素,探讨启动抗病毒的时机.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2008年1月至2017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慢性HBV感染者随访队列,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进行观察,分别在观察基线、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检测其肝功能ALT、HBV DNA及HBV血清标志物指标,评价指标包括HBV DNA累积转阴率、HBeAg累积转阴率.多因素分析影响HBV DNA自发清除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患者116例,随访首次出现A L T升高,在未服用抗病毒药的情况下,观察6个月出现HBV DNA累积转阴率为12.9%,HBeAg累积转阴率22.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无HBV感染家族史、基线ALT水平〉3×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HBV DNA水平〈6 lg拷贝/mL的患者,其HBV DNA自发清除累积发生率更高,同时符合3个条件者转阴率达75%.结论 CHB患者首次出现ALT升高,在未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可获得HBV DNA自发清除,而无乙型肝炎家族史者、基线ALT水平〉3×ULN、HBV DNA水平〈6 lg拷贝/mL,其HBV DNA自发清除累积发生率更高.
吴育龙苏明华王荣明曹汴川李慧姣王慧雯零小樟臧伟伟江建宁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病毒家族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