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华军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人文
  • 2篇教育
  • 2篇教师
  • 1篇学科
  • 1篇研究方法
  • 1篇召唤
  • 1篇人文学
  • 1篇人文学科
  • 1篇人文主义
  • 1篇主体性
  • 1篇主义
  • 1篇自我
  • 1篇宗教
  • 1篇宗教观
  • 1篇文学
  • 1篇西方教师
  • 1篇教学研究
  • 1篇教学作为
  • 1篇教育视角
  • 1篇教育研究

机构

  • 2篇教育部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张华军
  • 1篇叶菊艳

传媒

  • 1篇教师教育研究
  • 1篇教育学报
  • 1篇教师教育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重新想象教师本质和教学研究——专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大卫·汉森教授被引量:2
2017年
访谈邀请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eachers College at Columbia University)教育历史与哲学专业的大卫·汉森(David Hansen)教授,就其最近几年开展的"作为个人的教师"课题研究,进行几个问题的探讨:(1)什么是在教育研究中融合哲学和人类学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2)为什么在研究项目中使用"person"(个人)这个概念而不采用其他相近的概念;(3)汉森教授所做的"关于在当今时代作为个人的教师意味着什么"的教师研究有何突出特点;(4)这一研究体现了汉森教授什么样的研究发展历程;(5)在教师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如何支持教师去回应他们最初的教学使命。汉森教授对这些问题的阐述,提醒我们要回到教师作为人的原点上去反思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意义。除了用科学的范式把教师作为评价、管理或研究的对象,还更需要用人文学科的范式去理解教师,真正把教师当作教育研究者的同行。
张华军
关键词:教学研究
整全的自我:教育视角下杜威晚期思想中的宗教观解读被引量:4
2016年
杜威晚期宗教思想是其对早中期思想中的经验观的丰富和深入,围绕着杜威哲学中贯穿始终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统一关系,他对传统制度性宗教观念做了较大的改造,提出宗教性经验是"整全的自我"形成的动态过程,是自我生命的更新中自我和一个更大的整体融为一体的包容性关系。从自我和世界的关系来理解宗教,实际上杜威对宗教的改造又回到了个性发展这一基本教育命题中。他认为,具有宗教性品质的经验的形成过程也是经验中潜在的价值和意义被激发的过程,包含了经验的受阻、真理的去蔽、基于当下的创造,自我融入更大的整体中,从而实现自我精神生命的更新,自我和世界建立一种包容性的动态关系。杜威晚期宗教思想中的洞见对于破解当代人的心灵困境,建立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指向生命成长的交往关系有启示作用。
张华军
关键词:宗教观
论西方教师教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第16届ISATT年会会议评述被引量:6
2014年
本文以第16届ISATT会议为写作缘由,结合会议内容,对西方人文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的演变、发展和挑战进行讨论。人文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核心在于强调教师在教学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关注教师的自我、身份和教师所处的各层次脉络,并主要以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教师教育取向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在于:教师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成就教师的卓越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张华军叶菊艳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师教育教师主体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