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益群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大别山南部
  • 1篇洋壳
  • 1篇造山带
  • 1篇增生楔
  • 1篇韧性变形
  • 1篇蛇纹岩
  • 1篇盆地
  • 1篇流体
  • 1篇流体包裹
  • 1篇流体包裹体
  • 1篇糜棱岩
  • 1篇矿物
  • 1篇矿物学
  • 1篇弧前盆地
  • 1篇包裹体
  • 1篇变质
  • 1篇变质相
  • 1篇大别山造山带
  • 1篇大别造山带

机构

  • 4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安徽省地质实...

作者

  • 4篇汪德华
  • 4篇吴维平
  • 4篇陆益群
  • 3篇徐树桐
  • 1篇刘贻灿
  • 1篇孙先如
  • 1篇吴峥

传媒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安徽地质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别山低级变质岩的构造背景被引量:8
2010年
大别山南北两侧的浅变质岩是碰撞造山以前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兰山片岩或张八岭群是俯冲的洋壳;苏家河群、信阳群和佛子岭群是由洋壳俯冲形成的海沟沉积,并因俯冲过程中的前进变形而形成增生楔;杨山煤系和梅山群是石炭纪弧前盆地沉积,并因俯冲过程中的前进变形而被增生楔逆掩。宿松群是扬子大陆被动边缘沉积,不是俯冲造山带的成员。因洋壳俯冲形成的弧和弧后盆地可能已被新生界沉积物掩盖。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碰撞造山后期从深部折返的外来体。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正好处于洋壳和增生楔之间,破坏了早期洋壳俯冲造山带的完整性,使得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特征被破坏,因而不易辨别。俯冲造山阶段应为奥陶纪到泥盆纪,碰撞造山阶段应从二叠纪开始。
徐树桐吴维平陆益群汪德华
关键词:弧前盆地增生楔洋壳
大别山南部的低级变质岩:宿松群和张八岭群被引量:7
2010年
大别山南部的浅变质岩指宿松群和张八岭群。前者为扬子大陆被动边缘沉积,不整合在扬子大陆晚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之上,后者为古大别洋的洋壳,它和北部浅变质岩佛子岭群和梅山群一起,与洋壳俯冲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徐树桐吴维平陆益群汪德华
大别山造山带的糜棱岩
2011年
变质作用是糜棱岩的主要形成机制和鉴别标志。大别山糜棱岩是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与断层(或剪切带)有关的岩石,可分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糜棱岩。大别山糜棱岩的主要鉴别标志是相应变质相标志矿物的韧(塑)性变形或晶内变形,这与以往关于糜棱岩的定义有明显不同。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带内的各类糜棱岩的形成时代与同相母岩峰期变质作用大致同期或略晚,从老到新的顺序是:榴辉岩相糜棱岩→麻粒岩相糜棱岩→角闪岩相糜棱岩→绿片岩相糜棱岩。根据需要,大别山的糜棱岩可按岩性和结构做次级和更次级的分类。早期形成的榴辉岩相和麻粒岩相糜棱岩常常受到晚期角闪岩相糜棱岩和/或绿片岩相糜棱岩的叠加而成残留体,并使大部分被改造成为晚期糜棱岩的外貌。大别山南部和北部低级变质岩内只有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糜棱岩,形成时代从古生代到三叠纪。
徐树桐吴维平刘贻灿陆益群汪德华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糜棱岩变质相韧性变形
大别山南部蛇纹岩碳硅石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在大别山南部亭子岭、古山、虎形等蛇纹岩中发现碳硅石,粒径0.02~0.08mm,少数可达0.1~0.17mm,晶体有一轴晶(+)和二轴晶(+)(2V=37°),后者较发育,有较明显的二轴晶化。拉幔光谱峰值稳定,主峰788~789cm^(-1)次峰968~972cm^(-1),弱峰767~784cm^(-1),个别样品产生较大偏移,主峰776.85cm^(-1),次峰964.82cm^(-1),可能为因其他微量元素的加入,结构发生改变所致。能谱分析显示,碳硅石混入较多杂质,其中最明显的O、Fe、Ca、K、Ni、Ti、S、Cl、Na等元素可能对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也揭示了早期结晶的温度较高,杂质也较多。此外,碳硅石中见有流体包裹体,成分为CH_4、C_2H_6、C_3H_8、C_6H_6、H_2O等,产生碳硅石的蛇纹岩为大陆幔源岩石在上侵过程中,高温下差异性应变形成二轴晶化。根据实验资料,SiC形成温度为1600℃以上,压力大于等于6.0Gpa,应为在下地壳上地幔软流圈极端还原条件下产生的。
吴维平孙先如吴峥陆益群汪德华朱德升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矿物学蛇纹岩大别山南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