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树桐

作品数:86 被引量:685H指数:17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6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1篇变质
  • 32篇榴辉岩
  • 32篇辉岩
  • 23篇大别山北部
  • 17篇高压变质
  • 17篇变质岩
  • 15篇岩石
  • 14篇地质
  • 14篇超高压变质
  • 12篇造山带
  • 10篇地球化
  • 10篇地球化学
  • 9篇地质意义
  • 8篇山带
  • 8篇变质带
  • 7篇化石
  • 7篇变质作用
  • 7篇大地构造意义
  • 6篇岩石学
  • 6篇退变质

机构

  • 80篇安徽省地质调...
  • 25篇中国科学技术...
  • 11篇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安徽省地质实...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安徽省地质矿...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雷恩大学

作者

  • 86篇徐树桐
  • 64篇刘贻灿
  • 46篇江来利
  • 43篇陈冠宝
  • 23篇吴维平
  • 21篇吴维平
  • 20篇苏文
  • 16篇李曙光
  • 10篇石永红
  • 8篇苏文
  • 7篇张勇
  • 5篇余小俭
  • 4篇季寿元
  • 3篇侯振辉
  • 3篇王汝成
  • 3篇汪德华
  • 3篇陶正
  • 3篇陆益群
  • 2篇郑永飞
  • 2篇陈晶

传媒

  • 18篇安徽地质
  • 6篇科学通报
  • 4篇地质学报
  • 4篇矿物岩石
  • 4篇岩石学报
  • 4篇地质通报
  • 3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岩石矿物学杂...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11篇2005
  • 4篇2004
  • 8篇2003
  • 1篇2002
  • 5篇2001
  • 7篇2000
  • 8篇1999
  • 12篇1998
  • 3篇1997
  • 3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退变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03年
研究了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变质岩岩石学。结果表明,该区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可分为早期(超高压)和晚期(高压)两个阶段,并在折返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特征性的退变质显微构造。其中,退变质结构主要包括:(1)由于压力降低而出溶形成的一些定向针状或叶片状矿物包裹体,如钠质单斜辉石中石英及石榴子石中的金红石、单斜辉石和磷灰石等;(2)冠状体或后成合晶,特别是石榴子石外围发育两期("双层")后成合晶;(3)反应边或退变边,如绿辉石的透辉石退变边、透辉石的角闪石退变边和金红石的钛铁矿退变边等。这些退变质结构为本区榴辉岩高级变质岩的快速折返过程和抬升历史提供了强有力的岩石学依据;石榴子石中针状矿物出溶体进一步证明研究区榴辉岩早期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变质压力应大于4.0GPa,甚至可能达到5~7GPa或更高。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陈冠宝
关键词:榴辉岩超高压退变质作用地质意义
大别山东部超高太变质带北侧的花岗片麻岩及其构造背景被引量:9
1998年
大别山东部超高压变质带北侧的花岗片麻岩有下列特征。(1)化学成分富硅、富碱,一般SiO2<75%,K2O+Na2O>8%,且K2O>Na2O。(2)与变质表壳岩有侵入接触关系,有异源、深源包体。(3)主要为鳞片花岗变晶结构,有残留的岩浆结构,普遍具片麻状构造,钾长石常以眼球状巨晶出现,剪切带中发育L>S型变形组构。(4)变质作用为角闪岩相,变质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以及少量石榴石、白云母、绿帘石等。。(5)锆石的乙—P6同位素年龄值为629Ma。上述特征与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含霓石变质花岗岩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它可能是杨子大陆板块的俯冲基底。
吴维平徐树桐江来利刘贻灿苏文石永红范高红陈金苗沈欢喜
关键词:花岗片麻岩超高压变质带
大别山北部条带状片麻岩及其伴生的斜长角闪岩的裂谷成因:岩石地球化学论据被引量:2
2004年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大别山北部条带状片麻岩及其伴生的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分别是碱性的I型花岗岩类和碱性的玄武岩,属于一套双峰式火山岩。Hf Rb/10 Ta×10和Hf Rb/10 Ta×30判别图解指示条带状片麻岩原岩属于板内花岗岩;斜长角闪岩的87Sr/86Sr=0.722345,143Nd/144Nd=0.511919,εNd(0)=-14.0,fSm/Nd=-0.15和εNd(800Ma)=-11.0,具有大陆玄武岩特征;同时,206Pb/204Pb=18.10,207Pb/204Pb=15.41和208Pb/204Pb=38.16,也接近于陆壳成分而且更接近下地壳成分,它的原岩有可能来源于古老的陆壳,推测其原岩形成时,其所在地区已经发育了比较成熟的大陆地壳。因此,它们应形成于新元古代(大约700Ma~800Ma左右)由扬子大陆发生裂解而形成的裂谷环境中。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陈冠宝
关键词:斜长角闪岩岩石地球化学
大别山低级变质岩的构造背景被引量:8
2010年
大别山南北两侧的浅变质岩是碰撞造山以前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兰山片岩或张八岭群是俯冲的洋壳;苏家河群、信阳群和佛子岭群是由洋壳俯冲形成的海沟沉积,并因俯冲过程中的前进变形而形成增生楔;杨山煤系和梅山群是石炭纪弧前盆地沉积,并因俯冲过程中的前进变形而被增生楔逆掩。宿松群是扬子大陆被动边缘沉积,不是俯冲造山带的成员。因洋壳俯冲形成的弧和弧后盆地可能已被新生界沉积物掩盖。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碰撞造山后期从深部折返的外来体。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正好处于洋壳和增生楔之间,破坏了早期洋壳俯冲造山带的完整性,使得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特征被破坏,因而不易辨别。俯冲造山阶段应为奥陶纪到泥盆纪,碰撞造山阶段应从二叠纪开始。
徐树桐吴维平陆益群汪德华
关键词:弧前盆地增生楔洋壳
大别山下地壳俯冲成因榴辉岩的锆石U-Pb年代学:晚元古代扬子陆块北缘岩浆板底垫托的证据
<正> 最近,作者等确定了“罗田穹隆”中榴辉岩的存在。但其原岩的时代与峰期变质时代尚有待研究。铅同位素研究(李曙光等,2001;张宏飞等,2001)与岩石学研究表明,大别山南部UHP带中榴辉岩具上地壳性质,它们是侏罗纪时...
刘贻灿李曙光徐树桐陈冠宝侯振辉
文献传递
蓝田构造窗被引量:15
1993年
蓝田构造窗位于安徽省南部上溪辟(相当于板溪群)中。组成构造窗的地层为震旦系和部分下古生界,它们以断层与周围浅变质岩接触。浅变质岩包括构造混杂岩、复理石浊积岩、钙碱性火山岩和相应的沉积岩以及前震旦纪碎屑岩四种岩石单位,它们是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在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聚集到一起的。据此可识别出,以往所说的蓝田盆地实际上是一个构造窗。
徐树桐孙枢李继亮江来利陈冠宝石永红
关键词:构造窗混杂岩带造山带
大别山黄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新的地质解释被引量:11
2008年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测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徐树桐袁学诚吴维平刘贻灿
关键词:反射地震剖面地质解释
再论徐(州)-淮(南)推覆体被引量:21
1993年
我们在1987年曾指出过徐州—淮南地区是一个由中—朝板块的古生代盖层组成的大型褶皱推覆体。最近我们经详细研究,认为它是由南段定远—淮南、中段小涧集、北段徐州到台儿庄的山系组成的一个半圆形造山带。根据影响这些地区的应变强度不同,该带可划分为南、北、中三段。最后讨论了该带动力学机制、构造过程及与邻区构造关系。
徐树桐陶正陈冠宝
关键词:推覆体
大别山北部片麻岩的精确锆石SHRIMP U-Pb年龄:对大陆叠瓦式深俯冲的意义
<正> 本文试图根据大别山北部片麻岩与榴辉岩的年代学研究,结合前人对大别山南部UHP带和黄镇“冷”榴辉岩带的峰期变质年龄测定结果,提出大别山HP-UHP岩石形成与折返的模式——大陆叠瓦式深俯冲。
刘贻灿李曙光徐树桐陈冠宝侯振辉
文献传递
中国东部徐-淮地区地质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
徐树桐陈冠宝陶正
该项成果以薄皮板块构造原理为指导,以大量的实际调查资料为依据,探讨本其演化历史;同时探讨了它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与该区隐伏矿产之间关系下:1、首次提出了徐- 淮地区是一个半圆,是在统一的应力场下形成的,具有典型冲断椎覆体特征...
关键词:
关键词:构造格架推覆体隐伏矿床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