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不良反应分析
  • 1篇新型口服
  • 1篇药品
  • 1篇药品不良反应
  • 1篇药物
  • 1篇药物不良
  • 1篇药物不良事件
  • 1篇药物监测
  • 1篇药物警戒
  • 1篇用药
  • 1篇利伐沙班
  • 1篇抗凝
  • 1篇抗凝药
  • 1篇克林霉素
  • 1篇口服
  • 1篇合理用药
  • 1篇副反应
  • 1篇丙戊酸
  • 1篇出血
  • 1篇达比加群

机构

  • 4篇北京市药品不...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作者

  • 4篇张本静
  • 1篇闫素英
  • 1篇梁雁
  • 1篇唐静
  • 1篇林京玉
  • 1篇钟蕾
  • 1篇白羽
  • 1篇刘红
  • 1篇付娜
  • 1篇张艳华
  • 1篇史蕤

传媒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药学与临床研...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北京地区2004~2017年丙戊酸相关不良反应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丙戊酸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安全应用该类药物、有效开展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04年至2017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的丙戊酸相关不良反应报告数据,提取患者性别、年龄等人口学信息,丙戊酸剂型、剂量、血药浓度等药品信息,以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出现时间及预后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4例丙戊酸相关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前三位分别是皮肤和皮下组织(29.5%)、血液淋巴系统(22.1%)、神经和精神系统(17.1%);多数患者不良反应转归为痊愈(30.6%)或好转(48.5%),少部分患者未好转(8.0%),有2例死亡(0.3%)。在71例已知血药浓度的报告中,16例(22.5%)未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范围,34例(47.9%)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21例(29.6%)超过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结论:皮肤和皮下组织、血液淋巴系统和神经精神系统是丙戊酸相关不良反应常累及的系统,同一患者可同时出现多种或累及多个系统的不良反应;多数患者出现丙戊酸相关不良反应后给予停药、减量或对症处理等措施可以逆转;血药浓度值对于预测丙戊酸用药的安全性仅作参考。
唐静刘清扬张本静闫素英
关键词:丙戊酸
北京地区2011-2021年三种新型口服抗凝药不良反应数据分析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分析3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数据,了解该类药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整理2011年至2021年期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艾多沙班的ADR报告,对ADR报告的年度分布、性别、年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及严重ADR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临床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结果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艾多沙班ADR报告例数分别为142例、73例、3例;男女比例分别为1.06∶1、0.66∶1、2∶1;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严重ADR报告例数分别为12例、6例、1例。利伐沙班ADR主要累及胃肠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肾脏及泌尿系统等,其中出血相关ADR例次占总例次的56.71%;达比加群酯ADR主要累及胃肠系统、各类检查、皮肤及皮下组织等,其中出血相关ADR例次占总例次的42.86%;艾多沙班3例ADR均与出血相关。结论3种药物的ADR报告中,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胃肠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临床表现以出血相关ADR所占比例较高。
林京玉张本静付娜钟蕾
关键词: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药品不良反应出血
北京市2121例克林霉素致不良反应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分析克林霉素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收到的2 121例克林霉素所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 121例克林霉素所致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1 993例,占94.0%。不良反应表现居前3位的分别是皮肤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全身症状。严重不良反应有39例。经逐年对比,克林霉素致不良反应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合理使用克林霉素可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除非病情需要,尽量使用克林霉素口服制剂,且在使用时对患者进行安全性监测,以降低风险。
梁雁张本静
关键词:克林霉素
北京地区西妥昔单抗注射液不良反应调研分析
2022年
目的西妥昔单抗是重组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上市已超过15年,但是仍缺乏上市后不良反应(adverse drugreaction,ADR)监测系统性评估。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涉及怀疑药品西妥昔单抗的ADR报告,通过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485例ADR报告纳入研究,男女比例为1.56∶1。ADR主要涉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及血液系统等。深静脉血栓占比1.03%,高于说明书中偶见ADR频率。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2 h内发生,以皮肤反应为主。严重ADR占比43.51%,患者的性别、年龄与ADR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时间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报告人员缺乏对新的ADR判断,死亡病例记录不详实,死亡病例中肺栓塞和间质性肺炎不良事件可能与西妥昔单抗相关。结论西妥昔单抗治疗发生严重ADR占比较高,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深静脉血栓发生频率高于说明书中描述的频率。由于缺乏详实的病例信息,无法明确西妥昔单抗与死亡病例的因果关系,需关注发生肺栓塞和间质性肺炎不良事件的患者,需加强上报人员药物警戒相关培训,提高上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刘红白羽史蕤王啸洋张艳华张本静
关键词:副反应药物警戒药物不良事件药物监测合理用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