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云

作品数:16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0篇现象学
  • 9篇胡塞尔
  • 8篇伦理
  • 7篇意志
  • 5篇人格
  • 4篇伦理学
  • 2篇性行为
  • 2篇意向性
  • 2篇质料
  • 2篇先验
  • 2篇先验现象学
  • 2篇伦理人格
  • 2篇明察
  • 1篇第一哲学
  • 1篇定情
  • 1篇动机
  • 1篇多德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意志活动
  • 1篇意志行为

机构

  • 15篇河南大学

作者

  • 15篇曾云
  • 1篇陈联营

传媒

  • 3篇道德与文明
  • 3篇现代哲学
  • 2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哲学动态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中国现象学与...
  • 1篇伦理学术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源初境域和意义显示——海德格尔早期对“世界”的解释
2012年
"世界"问题作为现象学的基本课题,是海德格尔在探讨存在意义道路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其前期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把存在问题回溯到源始的经验世界中,而在意蕴状态下照面的"世界"实际上是"存在"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意义整体,存在的意义起源于生命的源始境域———世界。海德格尔借助解释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实际性生命的解释,使"世界"作为一个关联意义的整体形式地显示出来。
曾云
关键词:现象学生命经验
本能、欲望和追求——胡塞尔关于意志行为的发生现象学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胡塞尔运用发生现象学方法揭示了本能、欲望、追求和意志之间的动机引发关系。在他看来,意志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积极主动的行为,本能是本源的意志现象,它作为意志行为的低级阶段,属于前自我的意识活动。不仅如此,本能还可以成为意志的直接驱动力,并在自我构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原始的力量和作用。由于本能具有任意性、偶然性和非理性,因此它需要意志引导和确定实践目标。与本能不同的是,欲望在本能之后,它能是积极主动的也能是被动的,而本能则具有完全的被动性。本能是欲望的预备阶段,意志是欲望的最高阶段。追求体现了"为了什么做",而意志体现了"为此的能做"。追求兼有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特征,在等级上仅次于意志。要真正成为意志实现的动力,追求必须体现价值这一本质性目标。由此,胡塞尔批判了享乐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认为他们把追求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性论基础上,即本能和欲望自我的基础上,追求的是趣味和快乐而非价值。
曾云
关键词:意志本能欲望
爱与伦理共同体——胡塞尔的社会伦理现象学被引量:3
2016年
根据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行为理论,爱不是感受感觉,而是最具明察性的价值感知行为。从《逻辑研究》到《观念Ⅰ》,胡塞尔对爱的分析有一个转变,即从把爱界定为非客体化行为到界定为客体化行为的转变。中后期他又对此理论进行批判,认识到爱这种行为体验根本上是对个体主体价值的感知,而且主体价值显然优先于客体价值。借助交互主体性的目的论,胡塞尔深化了对爱的认识。爱不仅体现人性的最高存在,而且是联结人格的根本纽带,体现人类的社会性存在。因此,爱对伦理共同体的构建和形成就具有本源的意义。爱的共同体就是因其对人格自身之爱而建立起来的伦理共同体,它是所有成员相互帮助以实现其真正自我的共同体。
曾云
关键词:人格伦理共同体目的论
重思胡塞尔思想中的意向奠基关系——以其感受现象学为中心被引量:2
2020年
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之间的意向奠基关系问题是胡塞尔哲学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澄清胡塞尔对感受活动的理解。胡塞尔在《逻辑研究》时期坚持认为非客体化行为是奠基于客体化行为之上的。他基于意向性行为理论,把感受分为感受行为和感受感觉(感觉状态),前者属于意向性行为体验,后者属于非意向性行为体验。感受感觉由此完全被排除在现象学的视野之外。在《意识结构的研究》手稿中,胡塞尔分析了另一种类型的感受,即作为各种感受统一体的情绪。它既不同于感受行为,也不同于感受感觉,而是意识体验流中的视域意向性行为。随着发生现象学方法的引入,胡塞尔认识到,如果没有感受感觉,行为体验也不可能发生。这意味着感受领域与客体化行为的奠基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借助胡塞尔在《观念II》中对感受和身体内在关系的分析,我们将会看到,行为体验通过具身性的感受感觉获得了更原初的奠基。
曾云
关键词:情绪身体
布伦塔诺:伦理的自然约束和情感明察
2022年
布伦塔诺在伦理学史上主要有两个贡献:首先,他解决了伦理法和自然法之间的矛盾;其次,他首次揭示了伦理知识如何起源于情感的问题。对布伦塔诺而言,伦理法则的有效性并不意味着要切断伦理与自然法、伦理与情感的纽带,而在于我们能否采用科学的方法看待自然和情感。为此,布伦塔诺首次采用描述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伦理知识的起源问题。他认为,“自然”并非指天赋的自然而然或任性的自然,而是指自在自为地,凭借其自身的本性是正确的和有约束力的。情感不只是感性的,它还包括高级的基于正确明察的情感。伦理知识正是起源于这种明察的情感体验。明察不仅是对本质善的直观能力,而且是科学伦理学的原则。由此,布伦塔诺首次确立了自然法和情感明察在伦理学中的基础地位。
曾云
关键词:明察
胡塞尔对意志与最高善的现象学阐释被引量:3
2012年
胡塞尔试图在意志现象学基础上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形式实践学。他批判地继承了布伦塔诺的形式命令法则,揭示出,意志在实践选择中遵循的普遍法则是:"做你能达到的最高善",它建立在形式价值论基础上。意志是一种实践可能性行为。作为意志追求目标的最高善是建立在"实践可能性"基础上的,它通过意志明察来实现。由此胡塞尔批判了康德的绝对命令理论。
曾云
关键词:意志明察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不可定义的思想探析被引量:1
2016年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及相关著述中对本体的内涵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探讨。但无论是从实体范畴还是从质料和形式以及潜能和现实的角度来说明本体,他始终把本体与个体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也试图从定义上说明本体,但基于本体的个体化和生成原则,他最终放弃给本体(Ousia)下定义的做法,并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深入批判。最终,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本体(Ousia)不是普遍的本质,而是"这一个"的个体是其所是的根据。
曾云
关键词:本体质料
从习性自我到伦理人格——论胡塞尔精神科学中人格的构造被引量:1
2021年
与纯粹形式自我不同的是,超越论意义上的习性自我既具有形式先天的特征,又具有质料先天的特征。从胡塞尔建立现象学的精神科学的主题看,这种习得的“经验”不属于一种自然主义的后天经验,而是一种超越论现象学的明见性经验。因此,习性自我的引入对于超越论现象学的根基仍然具有最终的有效性。在引入超越论的发生现象方法之后,习性自我仍然属于“纯粹自我”。习性自我之所以能保持其自身的统一性,不仅基于时间意识体验流的自身构造,而且基于意志这种积极动机的引导。由于意志不仅具有自身规定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持续连贯的积极的自我意识行为,因此伦理人格就是意志塑造的理性自主的和具有自身统一性的习性人格。
曾云
关键词:发生现象学习性人格意志
胡塞尔对意志动机的现象学反思
2013年
胡塞尔运用先验现象学的方法对建立在自然因果律和经验心理主义基础上的动机论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动机不是经验事件的发生,它属于精神因果性,是精神事件的发生。对动机的讨论不能采取心理联想和经验事实的解释方法,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实在论立场。现象学的动机论必须从先天的本质结构层面来考察。伦理意志的动机属于精神科学的领域,对此我们只能采取现象学的理解方法。为此,胡塞尔不仅区分了主动的动机和被动的动机,而且指出了动机在精神主体的人格自我中的起源。结合伦理学史关于理性动机和情感动机的争论,胡塞尔深入批判了以休谟为代表的情感动机论和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动机论。最后他指出,规定意志的伦理动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价值;二是人格自身规定的义务意识,即人格动机。
曾云
关键词:现象学动机人格
舍勒对胡塞尔弗莱堡伦理学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舍勒像胡塞尔那样对此都深信不疑,即时代的贫困、现代人及其文化的危机,首先表达了一种精神和道德的挑战,并且要求一种精神和理念上确定的回答。两者都看到,用舍勒的话来说,"现代人的一种宗教—形而上学性的绝望"是生活和文化危机的根源。不仅舍勒,而且胡塞尔也是一个新时代、一个新世界、新人的先知。对于胡塞尔来说,先验现象学的还原不仅仅是达成认识论一致论证的。
乌尔里希.梅勒曾云
关键词:胡塞尔伦理学文化危机先验现象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