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业婷

作品数:11 被引量:316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功能
  • 2篇农村
  • 2篇耕地
  • 1篇多尺度
  • 1篇多尺度融合
  • 1篇信息熵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用地出让
  • 1篇整治
  • 1篇制造业
  • 1篇中国装备制造
  • 1篇中国装备制造...
  • 1篇生态
  • 1篇生态保护
  • 1篇实证
  • 1篇碳排放
  • 1篇土地出让
  • 1篇土地利用结构
  • 1篇土地利用转型

机构

  • 11篇南京大学
  • 7篇国土资源部
  • 2篇江苏省土地勘...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土地勘测...

作者

  • 11篇范业婷
  • 10篇金晓斌
  • 10篇周寅康
  • 8篇项晓敏
  • 8篇刘晶
  • 4篇杨绪红
  • 3篇单薇
  • 3篇冉娜
  • 2篇沈春竹
  • 1篇孙晋坤
  • 1篇徐玉婷
  • 1篇张志宏
  • 1篇程久苗
  • 1篇刘晶
  • 1篇黄学锋

传媒

  • 3篇地理研究
  • 2篇资源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土地经济研究

年份

  • 4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用地整治对产能影响的特征预测及评估:方法与实证被引量:15
2016年
受工程建设和农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影响,农用地整治后产能效益的发挥存在滞后性,采用实时遥感数据难以对近期产能变化进行有效估算。基于2001-2013年MODIS-NDVI数据,提取表征产能水平、产能波动、产能潜力和复种指数变化的四项特征参数,以2006-2010年验收的农用地整治项目为样本集,采用SVM算法,建立产能变化与潜在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对2011-2013年验收项目的产能影响特征进行预测和评估。研究表明:(1)在确定已知样本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未知样本集各项特征基于SVM模型进行预测的拟合效果可达到全局最优;(2)"十二五"前期,农用地整治后实现产能水平提升、产能波动减小、产能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的项目比例分别为88.18%、66.41%、81.55%和3.59%;(3)农用地整治对产能提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长江中游平原、江南丘陵、南岭丘陵、粤西贵南等地区产能提升较为显著,松嫩三江平原和辽宁平原丘陵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范业婷金晓斌项晓敏杨绪红黄学锋周寅康
关键词:产能变化NDVISVM
基于“城——村—地”三维视角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以江苏省新沂市为例被引量:47
2018年
农村居民点作为当前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潜力空间,对其进行调控研究是促进可持续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村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空间潜力;土地作为农村居民点发展的支撑条件和空间载体,村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适宜性及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背景下,将"城—村—地"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有利于统筹不同空间尺度要素对居民点整理的影响。本研究立足农村行为主体的空间关联性,综合"城—村—地"三级空间对象,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分析框架;基于对农村居民点地域系统要素构成和结构层次的分析,从城镇发展辐射性、村域布局适宜性、土地利用协调性等三方面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体系,进而探讨了相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途径。最后选取江苏省新沂市进行实证分析,将其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挖潜区、优化调整区及特殊整理区等居民点用地整理类型,提出相应的整理模式及优化路径,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优化提供有益借鉴,助推可持续的城乡空间重构。
刘晶金晓斌范业婷项晓敏冉娜周寅康沈春竹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国土空间耦合被引量:2
2015年
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分析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对研究区2010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格局差异进行测算、分析,以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皖江城市带的城市产业结构信息熵值高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说明产业结构的有序程度低于土地利用结构;(2)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耦合基本处在颉颃时期,且协调度大部分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协调关系提升空间很大;(3)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未形成空间上的关联,其互动关系表现为受多种因素影响;(4)皖江城市带城市协调度基本高于耦合度,说明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耦合作用良好。
徐玉婷程久苗范业婷孙晋坤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信息熵皖江城市带
农村土地整治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5
2017年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治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其区域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量化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有显著影响的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研究结果:(1)从全国层面看,土地整治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和整治投资额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均有正向作用,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3.1%、1.1%和8.3%;(2)从区域层面看,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耕地质量较差、土地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但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应针对不同地区在自然条件、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征,开展差异化整治,特别是在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提升作用不显著的地区,应对整治方式、后期利用等方面进行反思,慎重开展土地整治工程。
王玉莹金晓斌范业婷项晓敏刘晶周寅康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业现代化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空间格局特征被引量:38
2019年
面对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重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土地利用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核心载体,研究其利用过程中形成的各项功能效应及其变化特征,有利于摸清国土空间开发中的症结与问题。以江苏省为实证,立足区域国土空间发展目标,构建包含农业生产、城镇生活、生态维护等3项一级功能以及9项二级功能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以1 km×1 km空间格网为评价单元,运用经济社会数据空间化方法以及InVEST、RUSLE等模型方法,综合测度2000年和2015年两个时间断面下江苏省各项土地利用功能及其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特征,总结土地利用功能变化模式及成因,并划分功能变化分区。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生产功能西增东减;南部地区城镇生活功能增强明显高于中北部地区;各项生态维护功能变化特征差异显著。②江苏省农业生产功能与生态维护功能变化存在协同关系,与城镇生活功能变化存在权衡关系。③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可划分为西南丘陵综合功能提升区、太湖平原生产功能减弱区、沿江平原生活功能增强区等8个类型区,各分区功能变化主导模式存在差异。
范业婷金晓斌金晓斌项晓敏刘晶杨绪红
关键词:土地利用功能
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估算被引量:9
2019年
科学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所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将有助于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估算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历史自然植被和耕地数据集建立不同生态系统的开垦速率,设定碳密度和响应曲线参数后,利用簿记模型估算近300年来中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300年中国耕地累积增加约7.93×10~5km^2,开垦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森林(65%)和草地(26%);(2)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介于2.94~5.61Pg,适中值为3.78Pg;(3)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差异较大,森林开垦导致的碳排放最大,草地和沼泽次之,灌丛的碳排放量最少,荒漠生态系统在开垦过程中表现为碳汇;(4)过去300年耕地开垦的碳排放总量,在年际间呈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型格局,在省际间表现为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碳排放总量较大,而新疆、西藏、青海碳排放总量相对较少.
杨绪红金晓斌项晓敏范业婷刘晶单薇周寅康
关键词:耕地开垦碳排放
基于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协调的“三线”划定方法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被引量:39
2018年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对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对"三线"内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线"协同划定的分析框架和协调策略,选取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为案例区,通过构建"生态-耕作-建设"三种利益导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了不同目标导向下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综合各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区,基于生态优先、集中紧凑、邻域和谐和空间识别的原则,对各类冲突区进行耦合协调,以期为"三线"划定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区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西部的茅山片区、北部的天荒湖湿地以及钱资湖、长荡湖等区域,总面积260.63km^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茅山片区及低山丘陵的东侧,中部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东部的高亢平原,总面积303.57km^2;城市开发边界圈定了中心城区可扩张的最大范围,总面积69.43km^2。
冉娜金晓斌范业婷项晓敏刘晶周寅康沈春竹
江苏省土地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变化与耦合特征分析被引量:50
2019年
土地作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简称"三生")功能的综合载体,对其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和耦合协调特征分析是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等的重要基础。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三生"功能内涵解析,采用多尺度融合数学模型,构建了集成行政单元和格网尺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5、2015年为研究断面,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江苏省"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土地利用生产和生活功能有较大提升,增幅分别为13.79%、21.72%,但空间差异显著,苏南各市县占比最高,苏中次之,苏北普遍较低;生态功能均有所下降,总减幅为6.03%;(2)江苏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类型区划分为良好协调区、中级协调区、初级协调区、次级协调区和低级协调区5种类型;良好协调区和中级协调区均有所增加;初级协调区占比增加22.05%,且增幅最大;次级协调区占比减少33.91%,且减幅最大;低级协调区占比均最低。(3)江苏"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布特征显著,苏南耦合协调水平最高,苏北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最大,省域总体从初级协调损益水平提升为初级协调同步水平。本研究实现了在区域层面进行多尺度融合的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评价,可为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单薇金晓斌冉娜冉娜范业婷刘晶
关键词:多尺度融合
1995-201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协调性分析被引量:58
2019年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可实现土地利用功能协调,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功能协调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分析框架,利用江苏省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5期遥感影像及相关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三级土地利用功能评价体系,以县域为评价单元,通过三角模型和空间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解析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协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总水平提升减慢,其中生产、生活功能不同程度提升,生态功能明显下降。(2)生产、生活功能空间集聚不突出,生态功能的热点、冷点区域呈"Y"型集聚分布。(3)不同功能区功能协调性态势不一,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优化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程度较弱并持续恶化。建议江苏省在落实发展蓝图和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重点开发区生活功能转型、Ⅰ类限制开发区生产功能转型策略,并严格落实禁止开发区的生态保护责任等差别化管理策略。
张晓琳金晓斌范业婷范业婷刘晶单薇
关键词:土地利用功能土地利用转型可持续发展
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评价与空间特征分析被引量:60
2018年
研究从耕地多功能理论和国家发展现实需求出发,构建了耕地多功能解析框架和功能分类评价体系,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创建覆盖苏南地区全域耕地的1km×1km空间格网,以此为评价单元,采用模糊优选模型定量评价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耕地功能内涵不断丰富,逐步从基础性的生产功能转向集生产、生活、生态、阻隔、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多种功能;②苏南地区耕地农业生产保障功能总体较强,社会生活保障功能西高东低,生态安全维持功能总体偏弱,城镇空间阻隔功能表现突出,苏南地区东部乡土文化承载功能较强;③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区域分异特征显著,具体可分为农业生产主导型、都市农业示范型、特色农业发展型、高效农业建设型、绿色农业观光型5种类型区,各区耕地主导功能均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土地利用分区管制规则制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选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土地利用实践提供参考。
范业婷金晓斌金晓斌项晓敏刘晶杨绪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