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晶

作品数:27 被引量:710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0篇耕地
  • 8篇土地利用
  • 6篇整治
  • 5篇土地整治
  • 4篇生态
  • 2篇多尺度
  • 2篇碳排放
  • 2篇土地利用功能
  • 2篇农村
  • 2篇农业
  • 2篇耕地保护
  • 2篇耕地细碎化
  • 2篇簿记
  • 1篇地数
  • 1篇多尺度融合
  • 1篇多目标线性规...
  • 1篇形态学
  • 1篇遥感
  • 1篇源地
  • 1篇整治潜力

机构

  • 27篇南京大学
  • 16篇国土资源部
  • 5篇江苏省土地勘...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27篇刘晶
  • 24篇金晓斌
  • 23篇周寅康
  • 8篇项晓敏
  • 8篇杨绪红
  • 8篇范业婷
  • 6篇单薇
  • 5篇刘晶
  • 4篇沈春竹
  • 3篇鲍桂叶
  • 3篇彭补拙
  • 3篇冉娜
  • 2篇朱振华
  • 2篇杨晓艳
  • 1篇张志飞
  • 1篇濮励杰
  • 1篇陈海燕
  • 1篇赵庆利
  • 1篇黄学锋
  • 1篇杨帆

传媒

  • 5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资源科学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测绘通报
  • 1篇土壤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土地经济研究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11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01
  • 1篇199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村土地整治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5
2017年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治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其区域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量化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有显著影响的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研究结果:(1)从全国层面看,土地整治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和整治投资额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均有正向作用,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3.1%、1.1%和8.3%;(2)从区域层面看,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耕地质量较差、土地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但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应针对不同地区在自然条件、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征,开展差异化整治,特别是在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提升作用不显著的地区,应对整治方式、后期利用等方面进行反思,慎重开展土地整治工程。
王玉莹金晓斌范业婷项晓敏刘晶周寅康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业现代化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江苏省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被引量:56
2019年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经济发达区生境斑块日益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构建生态网络是有效连接生境斑块和保护物种栖息地的重要手段。以江苏省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重要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连接生态源地,并选取整体连通性指数(IIC)量化生态源地斑块和生态廊道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江苏省生态网络优化建议,为江苏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核心区斑块主要用地类型为大型水体、湿地和林地,主要包括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等大型湖泊、东部沿海地区的湿地以及江苏西南部的林地斑块;(2)由于江苏省耕地面积广阔,因此耕地在生态网络中有较大比例;(3)水域、林地、湿地也是生态廊道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减小水体对动物迁徙的阻碍作用,可以在水域周边人工造林,为动物迁徙提供暂栖地;(4)生态廊道构成中,建设用地占比15.44%,这是近年来江苏省快速城镇化和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的结果。
王玉莹沈春竹金晓斌金晓斌刘晶鲍桂叶
关键词:生态网络连通性
锡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分析被引量:79
2001年
本文以无锡锡山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包括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人口增长、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方面,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
刘晶彭补拙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耕地面积变化工业化城镇化政治经济
东部发达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苏南地区为例被引量:50
2019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部发达区面临水土流失、生态廊道阻断、栖息地破碎化等生态问题。识别重要生态用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区,分别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水资源安全和土壤保持3项指标进行生态用地识别,结合GIS技术进行生态用地评价,以高等级生态用地作为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缓冲区和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生态安全格局由源地、廊道和缓冲区共同构成。研究区内高等级(非常重要)生态用地面积比例为22.97%;将面积大于10 km^2的高等级生态用地提取为源地,生态源地的面积比例为19.17%。(2)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确定了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廊道,其中生态缓冲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52%,潜在生态廊道的主要景观构成为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别占廊道总面积的31.82%、19.06%和17.27%。(3)通过叠加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源地、生态缓冲区图层,识别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冲突区域,总面积为603.84 km^2,占源地与缓冲区面积总和的4.38%,空间上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和太湖周边。
王玉莹金晓斌沈春竹鲍桂叶刘晶周寅康
关键词:生态廊道
面向多功能复合的耕地保护内涵拓展与管理模式初探被引量:5
2019年
研究目的:解析耕地保护制度的内涵机理,通过要素组合,探索并构建面向多功能复合的耕地保护模式。研究结果:(1)耕地保护是由核心保护内容、关键保护因子,以及相应的保护目标、保护内容、保护主体和保护措施等共同组成的综合体系;(2)依据主导因子不同可将耕地保护划分为资源压力型、经济驱动型和技术支撑型等主要保护模式;(3)使用突变级数模型,从耕地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状况、人力资源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耕地保护适用模式评价,可为区域耕地保护模式选取提供参考。研究结论:耕地保护要素组合复杂,实践中需要考虑自身发展条件和保护潜力,因地制宜选取适宜保护模式,以促进耕地保护目标实现并有效发挥耕地多功能性。
冯丹玥刘晶单薇金晓斌
关键词:耕地保护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实施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被引量:6
2018年
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相关风险的识别与管控是确保项目效益实现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在识别重大项目实施风险的基础上引入社会网络模型,分析各风险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并结合案例对关键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基于项目阶段与要素整合两个维度,可依据风险主体与风险类型识别出39项关键风险因素;(2)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各风险之间联系紧密,度差最大的政府缺乏沟通风险对其他风险的影响最大,中介中心度最高的施工单位缺乏沟通风险对其他风险的控制能力最强,代理特性最高的政府缺乏沟通风险在协调与外部风险的矛盾时占据了优势地位;(3)综合凝聚特性与代理特性,施工单位缺乏沟通是影响权重最大的风险,案例表明,通过健全多方主体需求表达机制、构建多维资金保障体系、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落实评估机制等方式,控制影响权重排名前十位的关键风险因素可有效降低至少7.12%的土地整治重大项目风险综合指数值。因此,有必要加强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以保障项目效益的实现。
王温鑫金晓斌杨晓艳项晓敏刘晶周寅康
关键词:土地整治全生命周期
耦合MOP与GeoSOS-FLUS模型的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复合优化被引量:57
2019年
在自然资源整合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复杂的形势下,采用单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式难以有效满足区域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的需求。综合考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优化的集成体系,对提升规划适用性具有积极作用。选取常州市金坛区为研究区,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优化目标,设置自然演变、经济优先和生态优先三种发展情景,在通过MOP(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利用GeoSOS-FLUS模型实现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结果表明:通过集成MOP和GeoSOS-FLUS模型,采用'结构+约束+布局+准则'研究模式探索县域单元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优化,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有一定帮助。从案例分析结果看,城镇工矿用地数量在自然演变和经济效益优先情景下分别增加了39%和95%;林地在生态效益优先情景下增加了40%;农村居民点在三种情景下分别减少33%、66%和66%。在三种发展情景下,空间格局都将面临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两级分化的现象,后期区域发展中应加强城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促进空间布局均衡化。
曹帅金晓斌杨绪红杨绪红刘晶韩博刘晶周寅康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
基于“城——村—地”三维视角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以江苏省新沂市为例被引量:47
2018年
农村居民点作为当前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潜力空间,对其进行调控研究是促进可持续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村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空间潜力;土地作为农村居民点发展的支撑条件和空间载体,村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适宜性及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背景下,将"城—村—地"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有利于统筹不同空间尺度要素对居民点整理的影响。本研究立足农村行为主体的空间关联性,综合"城—村—地"三级空间对象,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分析框架;基于对农村居民点地域系统要素构成和结构层次的分析,从城镇发展辐射性、村域布局适宜性、土地利用协调性等三方面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体系,进而探讨了相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途径。最后选取江苏省新沂市进行实证分析,将其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挖潜区、优化调整区及特殊整理区等居民点用地整理类型,提出相应的整理模式及优化路径,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优化提供有益借鉴,助推可持续的城乡空间重构。
刘晶金晓斌范业婷项晓敏冉娜周寅康沈春竹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系统设计与实现被引量:8
2019年
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参数设置烦琐、计算过程复杂等缺点,限制了碳排放核算模型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的碳收支研究。本文选择了簿记模型基本原型作为核心算法,构建一套包含土地开垦/退耕、森林收获/恢复4种情景在内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系统。系统以地理区域为核算基本单元,可逐年并行核算多个区域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土壤和植被直接碳排放,提高了碳排放估算的效率;系统界面简洁明了、输入参数少、操作简便。
杨绪红金晓斌金晓斌刘晶刘晶
关键词:碳排放土地利用
耕地细碎化对可持续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与治理框架被引量:7
2022年
科学调适耕地细碎现象使其益于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且与环境背景相适应是细碎化治理研究及实践长期努力的目标。从耕地细碎化与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理论内涵出发,剖析细碎化影响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理论机理,构建面向可持续集约利用的耕地细碎化“特征—影响—环境”综合治理分析框架,探讨细碎化治理中的关键问题、情景决策机理及空间尺度效应,希冀为优化细碎化治理提供理论借鉴。结果表明:①耕地细碎化是涵盖资源、空间、利用及权属等多维属性特征的复合体系,对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景观生态等影响广泛且复杂,并通过多尺度全方位、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交互式级联传导等作用路径成为影响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核心和关键。②耕地细碎化本身并不具备明显的问题/价值倾向,其成为问题或有益的情形和程度取决于其影响及当地自然地理、农业生态、社会经济等环境背景及农业发展定位。③以细碎化特征表现为基础,以其对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多维影响为依据,以其与地方环境背景相适应为准则的耕地细碎化“特征—影响—环境”综合治理框架通过解构复杂细碎化情景治理决策中的5个关键问题、两个关系、两个倾向及3级空间尺度互联互通机理,为从多维度、复合视角科学诊断细碎化治理导向、优化治理模式提供新思路,有益于完善细碎化治理体系、促进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
刘晶刘晶金晓斌周寅康
关键词:耕地细碎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