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陆印

作品数:12 被引量:430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农村
  • 5篇乡村
  • 4篇宅基
  • 4篇宅基地
  • 2篇三权
  • 2篇农村宅基地
  • 2篇人地关系
  • 2篇闲置宅基地
  • 2篇扶贫
  • 2篇城乡
  • 1篇地理
  • 1篇地权
  • 1篇学者
  • 1篇宅基地制度
  • 1篇哲学
  • 1篇整治
  • 1篇直管
  • 1篇中国乡村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文明

机构

  • 12篇山西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社会科...
  • 1篇山东财经大学
  • 1篇河南财经政法...
  • 1篇山西青年职业...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乔陆印
  • 2篇贾宁凤
  • 1篇许家伟
  • 1篇曲衍波
  • 1篇李智
  • 1篇曹智
  • 1篇李红波
  • 1篇马利邦
  • 1篇刘彦随
  • 1篇王婧
  • 1篇陈秧分
  • 1篇李裕瑞
  • 1篇杜国明
  • 1篇王成
  • 1篇贺艳华
  • 1篇文琦
  • 1篇杨忍
  • 1篇姚春龙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经济经纬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经济地理
  • 1篇求实
  • 1篇理论界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实践进路与世界启示被引量:8
2018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经历了不同的实践阶段,从宏观背景、贫困特征、扶贫理念、主要措施、减贫成效等方面,系统梳理中国治贫的阶段性特征和本土性经验意义重大。总体上,从广义的、救济式扶贫到建立制度、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发式扶贫和攻坚式扶贫,再到保障与发展并重的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实践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理念,逐渐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开发格局,构建起包含保障型、支持型、开发型的综合性扶贫政策体系。中国将扶贫开发纳入到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制定目标明确的扶贫开发规划,利用制度优势高效整合扶贫资源并加大投入力度,及时改进和完善扶贫举措,确保减贫目标的实现。中国扶贫实践的诸多经验做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乔陆印何琼峰
关键词:开发式扶贫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困境与创新趋向被引量:72
2019年
对于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是近期目标与发展基础,产业兴旺是远期图景与发展期望,二者的目标导向是一致的。然而,在精准扶贫框架下产业扶贫存在着诸多共性问题,主要是政府的亲和性选择影响项目布局、隐性配套为地方社会带来政策性负担、责任连带关系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乡村产业同质化发展倾向等,涉及产业遴选布局、基础设施投资、经营组织方式、产业持续发展等方面,降低了产业扶贫的总体成效,也不利于实现产业兴旺。基于产业持续发展导向,贫困地区可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来规范特色产业的遴选与布局,将国家财政投资集中用于乡村公共品供给方面,地方政府则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制度性供给;同时,根据种养业、乡村旅游等不同产业类型,选择适宜的经营组织模式,着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探索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与兴旺发展。
李冬慧乔陆印
关键词:产业扶贫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理论逻辑与深化路径——基于农民权益的分析视角被引量:37
2022年
让农民受益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基于农民权益变化视角审视宅基地制度70年变迁历程发现,自“两权分离”后宅基地制度表现出“房地分离、差别赋权、产权管制”的特征,即同一时期宅基地与农房的限定性赋权并不同步,国家逐渐加强对宅基地及农房的产权与权能管制,农民宅基地权益在产权管制中受到损害。乡村振兴背景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向是放松产权管制与还权赋能,改革的逻辑思路是以维护国家公益(保障居住功能)为基点,以发展农民私益(显化财产功能)为驱动力,以“三权分置”产权结构重塑为总统领,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本质上是宅基地权利体系的重构过程,即通过三权的重新设置发挥其独特功能和整体效能。在实践路径方面,强化集体所有权重点在于明晰权利主体,赋予完整权能;保障农户资格权首先要厘清权利性质,明确入法路径;适度放活使用权,亟需进一步放宽使用权流转范围与用途功能,实现有偿使用。
乔陆印
关键词:宅基地制度农民权益市场化流转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被引量:103
2019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其基本路径方向是坚持乡村分化差异性原则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驱动力是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创建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上,乡村振兴是城乡人口自由流动与择业、乡村资源与空间高效利用、村镇居业空间格局优化、社会企业资本持续投入的动态过程;宅基地制度改革能够有效促进人口、土地、产业、资金等城乡要素的快速流动与整合重组,可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宅基地制度改革应实现四大目标,即保障农民居住权、管控宅基地规模、赋予农民财产权益、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当前的试点探索仍显不足。因此,乡村振兴导向下的宅基地制度改革需要在使用权自由流转、宅基地用途转换、资格权空间置换、资格认定与有偿使用有效衔接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有力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乔陆印刘彦随
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策略研究——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被引量:68
2019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乡村差异性与发展分化原则,科学识别乡村类型、明晰乡村振兴导向,对于编制区域乡村振兴规划与分类施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村域尺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尺度,但囿于微观尺度统计数据与基础资料的缺乏,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乡村类型识别方法体系。论文简要解析了影响村庄分布、演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据此构建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指标体系,并按照'自然因素→振兴潜力→发展现状→资源基础'的逻辑思路逐级识别乡村主导类型。结果表明:①自然因子限制了村落的基本格局与演变方向,经济区位决定了村落的发展潜力与转型能力,二者在村落演进与乡村振兴中起到决定性作用;②从农户视角看,村落的空间区位效能是否适应农户生产生活需求和生计方式,决定了农户居住场所是否发生空间迁移,并通过闲置废弃宅基地得到呈现;③将长子县村庄识别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传统农业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5类,结合不同的乡村振兴模式提出相应的发展导向与振兴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分类施策提供决策参考。
乔陆印
关键词:闲置宅基地资源型地区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整治的内涵重构与系统特征被引量:40
2019年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提出的长远战略部署,目标导向十分明确,关键在于选择可行路径。农村土地整治是地方主体对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能动响应,其本质在于协调乡村人地关系,核心内容是调整土地权属和组织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聚焦土地利用问题,以土地整治为切入点,注重激活与整合乡村人口、土地、产业、政策等关键要素,形成"土地利用转型→农村土地整治→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的逻辑机制链,可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技术路径。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被赋予新的内涵、价值与功能,实践中需重视土地权属调整和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土地整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外界持续输入物质要素才能正常运行,客观上要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加强配套制度供给。
乔陆印
关键词:土地利用整治土地权属调整
平遥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2023年
为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有效推进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工作,以山西省平遥县为研究区,浅析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引入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村级尺度的自然-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库。研究表明:(1)平遥县农村居民点受自然区位条件影响,整体上呈现“北中密、东南疏”的集群分布格局。(2)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度较好,以高度适宜和较适宜为主,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靠近中心城区适宜度较好”的分布特征。(3)按照自然因素—综合评价—发展潜力—资源优势逻辑思路逐级将居民点归为城郊融合、集聚扩展、引导控制和搬迁合并4类,并针对性指出发展导向。
李雪贾宁凤乔陆印张玉怀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探索与思考——乡村地理青年学者笔谈被引量:75
2019年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
杨忍文琦王成杜国明李伯华曲衍波李红波许家伟贺艳华马利邦李智乔陆印曹智戈大专屠爽爽陈秧分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发展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影响的多维测度——以山西省为例被引量:13
2016年
笔者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指标统计描述、县域经济活力指数分析、双重差分模型定量测度3种方法,对始于2007年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经济影响进行多维测度。研究发现,考察期内试点县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平均增幅普遍高于非试点县,但试点县虚拟变量对主要经济指标变化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试点县县域经济活力有所增强,但试点县虚拟变量对经济活力指数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发现"省直管县"显著改善了试点县的财政收支状况,但对试点县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仍不明显。多维测度结果均表明,当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山西省试点县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还不显著,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王婧乔陆印李裕瑞
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县域经济
周易哲学中的人地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基于人地关系视角
2020年
《周易》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主题,其思想内涵与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即旨在寻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在一定意义上说,“天人合一”就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通过精准挖掘周易哲学中的人地思想,并与以“人地关系协调论”为代表的人地思想进行比较互鉴、补充完善,从而探究周易哲学作为人地协调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文化指导。
李佳茜乔陆印
关键词:周易哲学天人合一人地关系生态文明建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