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潇潇

作品数:7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敏化
  • 4篇膝骨
  • 4篇关节炎
  • 3篇膝骨关节
  • 3篇膝骨关节炎
  • 3篇骨关节
  • 3篇骨关节炎
  • 3篇关节
  • 3篇成像
  • 2篇大细胞
  • 2篇穴区
  • 2篇色胺
  • 2篇声成像
  • 2篇腧穴
  • 2篇羟色胺
  • 2篇细胞
  • 2篇光声
  • 2篇光声成像
  • 2篇肥大
  • 2篇肥大细胞

机构

  • 7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刘潇潇
  • 6篇李志刚
  • 5篇丁宁
  • 4篇姜婧
  • 4篇秦萍萍
  • 4篇王巧侠

传媒

  • 5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穴位敏化的肥大细胞机制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鹤顶、阳陵泉和委中穴在穴位敏化的第7天穴区肥大细胞功能和形态的变化,说明穴位敏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选取150~16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假手术组(NS)、轻度关节炎组(A)、中度关节炎组(B)和重度关节炎组(C) 5组,在右侧膝关节腔内注射单碘乙酸盐(MIA)制备模型。造模成功后于造模的第7天取1. 5 mm×1. 5 mm×1. 5 mm体积的鹤顶、阳陵泉、委中3穴的穴区皮肤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MC的募集和脱颗粒;免疫荧光观察MC脱颗粒释放的介质与MC共表达情况。结果:在穴位敏化的第7天,A、B、C 3组鹤顶穴区MC数量和脱颗粒率高于N组和NS组(P <0. 01),而阳陵泉和委中穴区未见明显变化,A、B、C 3组组间比较发现鹤顶穴区MC数量和脱颗粒率随疾病程度加重呈递增增长。A、B、C 3组鹤顶穴一些MC脱颗粒有类胰蛋白酶、5-HT、HA的释放,而阳陵泉和委中穴则未观察到这种变化。结论:在第7天时,鹤顶穴发生了穴位敏化,且敏化效应是即时的,敏化过程中伴随了MC的募集和脱颗粒,且MC的变化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穴位发生敏化具有特异性,每个穴位致敏的条件不同,MC脱颗粒所释放的类胰蛋白酶、5-HT、HA可能是穴位敏化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
王巧侠丁宁姜婧刘潇潇秦萍萍许艺元胡嘉同李志刚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5-羟色胺组胺
膝骨关节炎模型小鼠穴位敏化的光声成像研究
研究背景“穴位敏化”是指腧穴从生理状态下的“静息态”转换为病理状态下的“激活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接收刺激、调整机体状态的功能。而“敏化态腧穴”是疾病在体表的重要表现部位,因此其表现出不可忽视的临床价值。当前来说,针对穴...
刘潇潇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光声成像
文献传递
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17年
腧穴敏化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穴位从"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转化过程。然而既往对腧穴敏化的判断基本凭借医患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评判标准。近年来对腧穴敏化过程中的生物物理特性变化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从腧穴电敏化、光敏化、热敏化、微循环敏化、压痛敏化、声敏化6个方面入手,综述了当前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进展。文献回顾表明腧穴敏化具有疾病特异性,表现形式多元且携带有多种疾病相关信息,是与疾病状态相关联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把握腧穴敏化动态过程中基础性规律,并着力构建和明确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评判体系与标准。
丁宁姜婧王巧侠秦萍萍许艺元刘潇潇胡嘉同李志刚
关键词:腧穴敏化生物物理特性
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相关腧穴敏化的激光散斑成像观察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特定疾病状态下相关腧穴局部微循环的功能变化,初步阐明腧穴敏化在组织微循环层面的具体内涵。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N)组、假手术(S)组及急性心肌缺血(A)组;于实验第0天进行模型制备相关手术,于实验第7天采用球囊加压法进行模型制备。于实验第0、7、8天,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监测各组家兔双侧内关、神门及心俞穴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结果:实验第0、7天各组家兔血清CK-MB水平、双侧内关、神门及心俞穴血流灌注量组间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第8天,较之N组及S组,A组血清CK-MB水平、双侧内关及心俞穴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1,P<0.05),双侧神门穴血流灌注量则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腧穴敏化伴随局部血流灌注量增加,这可能是腧穴敏化在组织微循环层面的重要机制之一。特定疾病状态下的腧穴敏化具有腧穴特异性,相关腧穴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能够有效反映疾病状态。
丁宁姜婧胡嘉同刘潇潇许艺元李志刚
关键词:血流灌注量急性心肌缺血心俞
膝骨关节炎大鼠敏化穴区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鹤顶、委中在腧穴敏化过程中局部穴区肥大细胞(MC)超微结构改变,探讨腧穴敏化的MC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采用单碘乙酸盐膝关节注射的方法制备大鼠KOA模型。造模后14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CTX-Ⅱ水平;取鹤顶、委中穴区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MC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模型组鹤顶穴穴区MC周围有颗粒脱出,颗粒膜相互融合,脱颗粒后遗留有空泡;ELISA法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CTX-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与生理盐水组(P <0. 01);模型组鹤顶穴穴区MC胞内致密颗粒占比较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均明显降低(P <0. 01);模型组委中穴穴区MC胞内致密颗粒占比与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MC参与了与疾病相关的腧穴敏化过程,特定疾病状态下的腧穴敏化具有腧穴特异性。
秦萍萍丁宁刘潇潇王巧侠胡嘉同许艺元李志刚
关键词:肥大细胞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及外周血清BNDF、5-羟色胺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通过观察抑郁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海马内及外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五羟色胺(5-TH)含量的变化,探讨电针对抑郁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不接受任何刺激;其余3组采用慢性应激刺激结合孤养建立抑郁模型。模型组不接受任何刺激,电针组每日应激刺激1 h后电针治疗,药物组每日应激刺激1 h后予百忧解灌胃。各组通过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海马内BDNF及5-TH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大鼠外周血清当中BDNF与5-HT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比及处于开放臂时间比明显降低(P<0.05),抑郁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电针组进入开放臂次数比及时间比明显增加(P<0.05);与药物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比更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马BDNF、5-HT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电针组BDNF、5-TH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药物组相比,电针组中BDNF与5-HT的表达都要稍高。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外周血BDNF、5-H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和电针组BDNF、5-HT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模型大鼠BDNF及5-TH含量显著降低,而电针和抗抑郁药均可以有效提高大鼠海马内及外周血清内BDNF及5-TH含量,改善大鼠抑郁状态及行为活动,且电针效果更优于药物。
许艺元李志刚王巧侠秦萍萍刘潇潇
关键词:抑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5-羟色胺电针
膝骨关节炎模型小鼠相关穴区微循环敏化的光声成像观察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初步阐释穴位敏化现象在组织微循环结构层面的具体内涵。方法:1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膝骨关节炎模型组(KOA)、假模型组(FM),每组4只;于实验第0天进行模型制备,于实验第14天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对各组小鼠左膝关节组织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采用光声成像技术对各组小鼠左侧后肢足三里、阳陵泉及非穴进行成像,运用微血管量化算法计算穴位及非穴区域微血管弯曲度、微血管直径百分比及密度。结果:光镜下观察发现Control组及FM组软骨表面光滑、完整,形态正常,KOA组小鼠左膝关节软骨侵蚀基质流失,表层剥蚀并变形,中层囊肿形成;Control组、KOA组、FM组之间足三里、阳陵泉及非穴处微血管弯曲度、直径百分比及密度均未观察到显著差异(P> 0. 05)。结论:膝骨关节炎小鼠疾病相关腧穴处于穴位敏化状态时,腧穴局部微血管的形态变化不明显,由此推测穴位敏化现象的重要内涵可能是微循环的功能改变。
刘潇潇丁宁姜婧陈宁波赵煌旋李志刚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微循环光声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