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0
- 2013年
- 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显示其涉及多种因素和多个步骤。高龄、外伤、抗凝治疗、饮酒等是其重要的易患因素。血肿外膜新生血管形成及再出血、局部炎性反应、局部纤溶亢进等机制在解释慢性硬膜下血肿致病的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的细胞因子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将会为建立更加有效而安全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武琼崔大明楼美清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易患因素发病机制
-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合并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同济大学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例合并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双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首诊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13分。术前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5例患者行腰椎穿刺测压。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6例)和手术治疗(8例),手术治疗采取钻孔引流术。预后评估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结果14例患者中,直立性头痛是最主要的临床症状(10例);头颅MRI增强扫描显示硬膜弥漫性强化是最典型的影像学特征(12例)。6例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显著改善,复查CT或MRI显示血肿消失或明显缩小。8例行钻孔引流术的患者中,3例术后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迅速恶化,1例术后死亡。13例患者按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治疗后,病情均明显改善,出院时的GOS均为Ⅴ级。1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4.6±14.9)个月(4~52个月),均未见血肿或症状复发。结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分别为直立性头痛和硬膜弥漫性强化。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钻孔引流术。
- 曾涛高亮崔大明王柯曹响元
- 关键词:颅内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 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前庭神经鞘瘤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前庭神经鞘瘤的治疗策略和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的大型前庭神经鞘瘤37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手术过程及随访资料。结果37例神经鞘瘤均经病理证实,无死亡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病例。肿瘤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全切35例。全切率94.6%。37例患者面神经均获得解剖保留,解剖保留率100%。术后3~6个月随访,HB分级:I级9例,Ⅱ~Ⅲ级26例,Ⅳ级2例。术后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保留,3个月后随访电测听听力在60~70dB,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能有效的提供桥小脑角的显露空间,可提高大型前庭神经鞘瘤的全切率和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级别。
- 崔大明薛亚军赵耀东沈睿沈照立楼美清
- 关键词:前庭神经鞘瘤桥脑小脑角内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