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娜娜

作品数:2 被引量:3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调节蛋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凝血
  • 1篇血栓
  • 1篇血栓调节
  • 1篇血栓调节蛋白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炎
  • 1篇预后
  • 1篇溶酶
  • 1篇凝血
  • 1篇中性粒细胞
  • 1篇组织型
  • 1篇细胞
  • 1篇纤溶
  • 1篇纤溶酶
  • 1篇纤溶酶-抗纤...
  • 1篇纤溶酶原
  • 1篇纤溶酶原激活
  • 1篇腺炎

机构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上海市东方医...

作者

  • 2篇哈小琴
  • 2篇肖娜娜
  • 1篇杨志华
  • 1篇胡秦妮
  • 1篇邓芝云
  • 1篇李娟
  • 1篇张玉琴
  • 1篇林静
  • 1篇赵晋

传媒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意义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意义。方法采集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将其分为轻症型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水平。评估其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SAP组与MAP组患者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WBC及NLR预测S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不低于0.7。NLR较WBC预测SAP的诊断临界(CO)值、敏感性、特异性、AUC具有更大的价值,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在SAP的早期诊断中意义不大。结论 NLR在预测急性胰腺炎的不良预后中优于WBC。
胡秦妮张玉琴邓芝云林静肖娜娜杨志华赵晋哈小琴
关键词:预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联合检测TM、TAT、PIC、t-PAIC水平对DIC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水平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诊重症监护室(ICU)的疑似DIC患者的111例,根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中的标准,分为DIC组和非DIC组。在临床怀疑DIC时检测诊断DIC相关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等]及TM、TAT、t-PAIC、PIC。比较组间TM、TAT、t-PAIC、PIC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切点及诊断效能。结果DIC组的TM、PIC和t-PAIC值高于非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PIC、t-PAIC值诊断DI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6、0.861、0.819;cut-off值分别为:24.950U/mL、2.836μg/mL、13.100ng/mL;灵敏度分别为:60.7%,89.3%,71.4%;特异度分别为:81.0%,82.8%,87.9%,采用联合检测后,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9%、95.7%。结论联合检测血浆中的TM、t-PAIC和PIC水平等对早期诊断DIC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林静孙志鹏李娟肖娜娜哈小琴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调节蛋白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