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海岸
  • 3篇CS
  • 3篇大气沉降
  • 2篇沙坝
  • 2篇岸线
  • 2篇PU
  • 1篇地貌
  • 1篇地貌类型
  • 1篇信息提取
  • 1篇沿岸土壤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含量
  • 1篇湿沉降
  • 1篇示踪技术
  • 1篇算子
  • 1篇土壤
  • 1篇柱状样
  • 1篇转移矩阵
  • 1篇历史时空
  • 1篇空间格局演化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7篇徐伟
  • 4篇贾培宏
  • 4篇潘少明
  • 4篇曹立国
  • 3篇徐仪红
  • 2篇张威
  • 2篇张克新
  • 2篇李功成
  • 1篇赵一飞
  • 1篇何坚
  • 1篇管永精
  • 1篇周亮
  • 1篇陈影影
  • 1篇杨旭
  • 1篇刘旭英
  • 1篇殷勇
  • 1篇阮向东
  • 1篇王敏京
  • 1篇杨阳
  • 1篇彭修强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理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辽东湾地区^(137)Cs大气沉降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137Cs示踪技术的前提条件是了解137Cs的大气沉降历史,从而准确求算区域环境中137Cs的背景值.本文利用日本秋田、东京及新泻地区137Cs年沉降数据,并结合相应的降水数据进行修正,对辽东湾地区137Cs的大气沉降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地区137Cs的大气沉降趋势与北半球基本一致;1957—2008年辽东湾地区137Cs大气总沉降通量的模拟结果为1536 Bq·m-2(衰变校正至2009年),与该地区土壤中137Cs背景值较为接近;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频繁的大气核试验和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1963年和1986年两个137Cs沉降峰值产生的原因;1990年以后,沉降在地表的137Cs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发生再悬浮,使得大气中137Cs沉降通量再次出现量级变化明显.福岛核事故产生的核素沉降对研究区的137Cs沉降通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曹立国潘少明何坚张克新徐仪红赵一飞陈影影徐伟吴孟孟
关键词:大气沉降示踪技术
北部湾防城港沿岸土壤^(137)Cs背景值及表层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在北部湾防城港沿岸采集土壤样品,通过测量样品137Cs比活度及有机质含量,确定了137Cs背景值,分析表层土壤中137Cs分布特征,并探讨样品中137Cs活度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137Cs背景值为626±15 Bq/m2,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137Cs在海岸带表层土壤中的再分配起到重要作用,不同表层样中137Cs比活度高低表现为:自然林地>水稻田>旱田>草地>河口海湾。把研究区土壤表层样及P01剖面样中137Cs含量与有机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414和0.732。通过探讨研究区137Cs背景值及沿岸表层土壤137Cs分布特征,可为进一步定量研究北部湾沿岸土壤侵蚀和堆积状况以及评价防城港红沙核电站运行后对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徐伟潘少明贾培宏杨旭曹立国张威阮向东管永精
关键词:有机质含量大气沉降
长江口放射性核素Pu的大气湿沉降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东京239,240Pu的年沉降和年降水数据,对长江口地区1957~2005年239,240Pu的年大气湿沉降通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地区1957~2005年间239,240Pu的大气湿沉降量在0.001 2~5.531 Bq/m2之间,累计湿沉降通量为34.556Bq/m2;该地区Pu的大气湿沉降主要集中在1960 s;1960 s初频繁的大气核试验是造成239,240Pu在1960 s沉降量较大的主要原因。长江口地区与东京地区239,240Pu大气沉降变化基本一致,两地的大气湿沉降均在1963年出现明显峰值。
张克新潘少明徐仪红曹立国徐伟张威郝永佩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大气沉降PU长江口
海南陵水沙坝潟湖海岸近26年地貌类型空间格局演化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对海南陵水县黎安、新村两个沙坝潟湖海岸地貌的野外踏勘,构建研究区地貌类型分类标准,据此采用德国智能影像分析软件eCognition提供的随机森林法模块,对1987~ 2013年26年间6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进行地貌类型分类与空间分布位置图斑提取,结合ArcGIS软件据实测地形数据生成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地貌类型转移矩阵数理分析技术,对研究区地貌格局演化特征及地貌类型转化趋势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述野外测量、随机森林遥感影像分类提取、GIS空间分析及矩阵转换数理统计等多技术方法结合用于沙坝潟湖海岸地貌长周期演化研究是可行、有效的,此方法弥补了传统采用钻孔及沉积柱状样采集分析中以点代面、难以全域覆盖的海岸带沉积地貌分析方法的不足.研究发现,近26年间,陵水双潟湖海岸地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地貌类型转化趋势为海积平原、水下浅滩、海积阶地向养殖池及盐田转化,自然地貌间的相互转化不明显;大范围的潮滩围垦及海积平原挖掘改造,形成了一条人工地貌带,打破了原有自然地貌空间格局,改变了海积平原与水下浅滩之间的沉积动力作用方式以及物质能量交换模式,不断加强的人类活动已成为研究区海岸地貌改造的主要驱动力.
贾培宏徐伟李功成殷勇李鑫
基于Canny算子的海南陵水双潟湖岸线提取技术被引量:4
2016年
遥感影像海岸线提取是研究长周期海岸动力地貌演化的有效技术手段.本研究以海南陵水新村、黎安双潟湖海岸为研究区,在中值滤波、图像分割等图像处理技术基础上,采用Canny边缘检测算法,对Landsat OLI遥感影像进行瞬时水边线提取,并结合岸线类型和潮位数据进行潮位校正,获得准确海岸线.利用多时段岸线的距离偏差对岸线提取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Canny算子结合潮位校正是一种可行的遥感影像海岸线提取方法,尤其是对于植被覆盖影响较小的海岸区域.
顾智贾培宏李功成徐伟杨阳周亮
关键词:CANNY算子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239+240)Pu和^(137)Cs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沉积物柱状样SC07,通过测试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和137Cs的活度,重点分析239+240Pu活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137Cs活度剖面的异同,以提取239+240Pu活度剖面中的信息。结果表明:239+240Pu活度剖面中存在与137Cs一致的1963年蓄积峰和1958年次蓄积峰,且两者呈较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765),表明在动力环境较强的河口地区,239+240Pu与137Cs仍可以反映相同的沉积过程。239+240Pu活度起始层位对应于1948年,而137Cs对应于1954年,表明239+240Pu具有更高的测试灵敏度。SC07柱状样中137Cs/239+240Pu的同位素比值比全球均值低,说明239+240Pu存在区域沉降来源。
曹立国潘少明刘旭英徐仪红徐伟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历史时空演化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属淤泥质海岸类型,是我国海岸侵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根据地形图、海图、历史地图、遥感影像及历史文献等资料,应用GIS/RS技术及数理统计原理,对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以研究历史时期以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岸线的整体演变特征.自春秋以来,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经历了春秋至北宋的相对稳定,北宋后快速向海推进,再向陆侵蚀内移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受黄河南徙与北归的控制.1989年以来,中山河口至扁担河口岸段是主要侵蚀区,不同部位蚀退速率有差异,北部蚀退速率小于南部,中山河口以北、夸套河口以南则以淤积为主,这种差异主要受沿岸地形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徐伟彭修强贾培宏王敏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