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贺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角膜
  • 2篇毒性
  • 2篇端粒
  • 2篇端粒酶
  • 2篇端粒酶活性
  • 2篇切除
  • 2篇细胞
  • 2篇膜炎
  • 2篇护理
  • 2篇活性
  • 2篇角膜溃疡
  • 2篇角膜炎
  • 2篇绷带
  • 2篇病毒性
  • 2篇病毒性角膜炎
  • 1篇单纯疱疹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端粒酶逆转录...

机构

  • 7篇大连市第三人...
  • 2篇吉林大学

作者

  • 7篇董贺
  • 3篇张立军
  • 2篇于晓霞
  • 2篇崔林
  • 1篇于春晶
  • 1篇姜熔光
  • 1篇牟亚男
  • 1篇张丽红
  • 1篇吴珊
  • 1篇王佼佼
  • 1篇尚澜
  • 1篇梁巍
  • 1篇石英爱
  • 1篇周红
  • 1篇张蕊
  • 1篇崔中华
  • 1篇纪莉莉

传媒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综合护理干预在翼状胬肉切除及角膜移植术患者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翼状胬肉切除及角膜移植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移植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4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及手术拆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研究组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手术拆线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5.88%)、术后1年复发率(0.00%)低于参照组(23.52%、1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移植术围术期,予以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能缩短术后角膜恢复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复发风险,提升术后恢复效果,建议推广使用。
王海玲董贺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移植术愈合时间并发症复发
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2例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报道了Trans-PRK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2例,详细记述了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和诊疗过程。经过及时、确切的诊断和充分的治疗,患者经1~2周的局部联合全身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角膜上皮完全修复,无角膜瘢痕。
吴晓璇于春晶于亮董贺靳琳崔林李文佳张立军
关键词: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角膜病灶板层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及配戴角膜绷带镜治疗神经麻痹性角膜溃疡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角膜病灶板层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及佩戴角膜绷带镜治疗神经麻痹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于本院确诊为神经麻痹性角膜溃疡7例(7眼)患者为研究对象。7例(眼)患者局部药物治疗7d后无效或病情加重,排除细菌和真菌感染;采用角膜病灶板层切除联合羊膜移植、佩戴角膜绷带镜和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随访至少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厚度和治疗前病灶最大深度及直径,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炎症治愈时间、羊膜转归、角膜上皮、角膜散光、角膜混浊情况。【结果】7例(眼)在10~30d内炎症治愈,角膜上皮在7~30d内完全修复,外层覆盖羊膜在7~10d脱落,内层羊膜与角膜基质融合,其上角膜上皮细胞覆盖,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角膜混浊分级1级1眼,2级5眼,3级1眼。角膜变薄除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角膜病灶板层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及佩戴角膜绷带镜治疗神经麻痹性角膜溃疡可以保存眼球及保留有效视力,为增视性角膜移植手术提供机会。
董贺崔林邱媛媛张蕊于亮梁巍纪莉莉牟亚男崔中华张立军
整体化责任护理用于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的临床体会
2021年
目的探讨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护理实施整体化责任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1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整体化责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治疗前的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HAMA、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91.49%)高于对照组(7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实施整体化责任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更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王海玲董贺
关键词:病毒性角膜炎负面情绪生活质量
不同肿瘤细胞株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及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检测5种肿瘤细胞株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状态,为端粒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和TRAP-ELISA方法检测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和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状态。结果:HeLa细胞hTERT表达阳性率最高,为(93.75±3.10)%;而U2OS阳性表达率最低,仅为(2.75±0.96)%,近于不表达;其他3种细胞MCF-7、SMMC7721和PC-3m的hTER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50±2.65)%、(53.75%±2.22)%和(23.50±2.89)%。与hTERT表达阳性率相似,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最强,为(94.58±3.49)%;而U2OS端粒酶活性近于阴性,为(3.02±0.43)%;其他3种细胞MCF-7、SMMC7721和PC-3m的端粒酶活性分别为(73.90±4.50)%、(66.67±3.35)%和(50.62±1.96)%。结论:5种细胞系中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状态差别很大,提示端粒酶抑制剂可适用于多数但并非所有恶性肿瘤的治疗学研究。
于晓霞石英爱董贺张丽红吴珊
关键词:端粒酶细胞株端粒酶逆转录酶肿瘤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板层角膜切除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及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49例49眼,所有患眼均为感染范围在8 mm以内、感染深度小于1/3角膜厚度者,均行板层角膜切除术,根据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29眼使用抗真菌药物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对照组20例20眼仅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眼睑刺激症状消失时间,记录术后1 d、7 d、14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结果观察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5~13(9.03±2.31)d,对照组为12~33 (19.95±5.55)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4,P=0.040)。术后观察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的UCVA均超过术前BCVA,且安全性指数(术后BCVA/术前BCVA)及有效性指数(术后UCVA/术前BCVA)均远远大于1,对照组术后1~14 d因角膜刺激症状安全性指数未计算,但有效性指数均略大于1,其他各时段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均明显大于1。观察组眼睑刺激症状消失时间为(1. 19±0. 95) d,对照组为(16.90±5.05) 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16. 424,P <0.001)。术后3个月、6个月角膜瘢痕遗留情况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板层角膜切除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中可以有效缩短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术后尽早地改善了患者视力。
王佼佼张立军尚澜周红董贺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溃疡视觉质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的变化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已知端粒酶活性变化与组织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密切相关,而目前端粒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及机制研究尚少。目的:观察体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开放性实验,于2006—12/2007—11在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院实验中心及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无菌条件下采集非血液系统疾病的志愿者髂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取第3代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二甲基亚砜/丁羟茴香醚(DMSO/BHA)联合诱导法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主要观察指标:绘制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免疫荧光及细胞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诱导后细胞的巢蛋白和尼氏体的表达,TRAP—ELISA方法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第3~8代生长较快,第10代以后细胞的生长能力明显减弱。经DMSO/BHA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能够表达具有神经元特征的巢蛋白及尼氏体结构。此外,TRAP—ELISA结果显示诱导2h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当诱导6h以后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诱导至24h时,细胞端粒酶活性已近阴性(P〈0.05)。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过程中端粒酶活性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董贺于晓霞姜熔光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神经元样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