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坚

作品数:6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地统计
  • 2篇地统计学
  • 2篇水分
  • 2篇PM
  • 2篇PM10
  • 2篇PM2.5
  • 1篇胸径
  • 1篇养分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蒸腾
  • 1篇蒸腾耗水
  • 1篇蒸腾量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被恢复过程
  • 1篇日本柳杉
  • 1篇时空变异特征
  • 1篇树干
  • 1篇树干液流

机构

  • 6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九江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作者

  • 6篇刘苑秋
  • 6篇张志坚
  • 3篇邓文平
  • 3篇郭锦荣
  • 2篇刘亮英
  • 2篇赖胜男
  • 2篇古新仁
  • 2篇吴春生
  • 2篇苏维
  • 2篇黄国贤
  • 1篇李晓东
  • 1篇章洁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江西省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31
2018年
土壤作为一种形态和演化过程都十分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在成土过程中,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壤养分的分布具有高度的差异性。研究基于江西省340个森林土壤剖面5个土层(0—10cm,10—20cm,20—30cm,30—50cm和50—100cm)土壤养分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江西省森林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及全磷(TP)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三种土壤养分在江西省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垂直方向上看,江西省森林土壤SOM,TN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TP变化趋势不明显;水平方向上看,土壤SOM总体丰富,高值区主要在东北部和西部;TN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赣北地区森林土壤TN含量较高,赣南地区较为缺乏;全省各地磷素较为缺乏,各方向无明显分异;(2)江西省森林土壤养分受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影响大,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棕壤>黄壤>红壤,竹林>阔叶林>针叶林;(3)SOM具有强烈变异性,各土层变异系数为77.88%~123.73%,产生了严重的"贫富差距",TN和TP具有中等程度的变异;(4)球状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江西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TN和TP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上下强,中间弱"的规律,SOM表现为"上强下弱"的规律,植被因素和取样方式均为造成较大的随机性变异的主因;表层土壤中SOM和TN变程在100km以内,深层土壤变程均大于200km,TP自相关距离相对较小,为19~75km;(5)江西省山地森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丘陵森林,土壤养分形成由江西省边界山区向吉泰盆地等中部地区递减的趋势。
张志坚刘苑秋刘苑秋吴春生李晓东刘亮英
关键词:土壤养分地统计学GIS
北京土石山区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稳定同位素特征被引量:14
2017年
氢氧稳定同位素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的环境同位素,其在不同水体中组成特征的差异可以指示水分循环过程及植物用水机制.本研究在北京山区选取了两种主要的绿化树种——常绿针叶林侧柏和落叶阔叶林栓皮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降水、土壤水、泉水、植物茎干水和叶片水同位素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水分在大气-土壤-植物连续体中的运动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17δ^(18)O+1.45(R2=0.93),土壤蒸发线方程为δD=3.85δ^(18)O-38.02(R^2=0.76),降水入渗补给土壤水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蒸发分馏.在不同季节,降水、土壤水和泉水δD和δ^(18)O值变化规律不同;雨季,δD和δ^(18)O平均值大小为降水>地下水>土壤水,降水和土壤水共同补充地下水;旱季,δD和δ^(18)O值大小排序为降水>土壤水>地下水,降水和地下水都对土壤水有贡献.侧柏和栓皮栎年内茎干水分δD和δ^(18)O的拟合线性方程分别为δD=5.03δ^(18)O-30.78和δD=3.0δ^(18)O-48.92,栓皮栎利用的土壤水分相对于侧柏更加富集,其水分来源深度更浅.栓皮栎叶片水分同位素变化特征相对于侧柏对大气微环境的反应更加敏感,且其叶片水分蒸发和同位素动力分馏程度更强,但是它们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一致.
邓文平章洁张志坚胡少昌郭锦荣刘苑秋孔凡前张毅
关键词:水分循环同位素侧柏栓皮栎
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夏季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格局动态被引量:8
2017年
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江西泰和退化红壤丘陵区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15 a、25 a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水分空间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在恢复初期,重建森林和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较为均匀,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分逐渐增加,且离散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和中等程度变异;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分布呈正态分布,均能较好的拟合成球状模型(决定系数均>0.804),数据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主要以土壤母质、地形等引起的结构性变异为主。从时间序列上看,恢复25 a土壤水分块金值、基台值、块金系数均显著增大,总的变异性增加,且由随机因素造成的变异比重加大;从土层角度来看,同一恢复年限内,自然恢复草地基台值上层(0~20 cm)>下层(20~40 cm),块金值、块金系数则表现为上层<下层,下层土壤水分随机变异强于上层。重建森林的3个指标均表现为上层>下层,且表层随机性变异更大;随恢复时间增加,森林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程度加大,斑块更为破碎化,自然恢复草地0~20 cm和20~40 cm两土层变程均显著变大,土壤水分空间延续范围变大;增加取样密度和加大研究尺度更能揭示退化红壤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张志坚刘亮英刘苑秋吴春生丘满圆郭锦荣邓文平
关键词:退化红壤土壤水分地统计学
南昌市城市空气PM_(2.5)和PM_(10)时空变异特征及其与景观格局的关系被引量:17
2017年
基于2013—2015年南昌市9个空气环境监测点的连续数据,分析了空气PM_(2.5)、PM_(10)质量浓度(以下简称浓度)的时空变异规律,并以景观格局指数为定量指标,研究了监测点的两种颗粒物浓度与其周边500 m半径、1000 m半径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昌市3年来PM_(2.5)和PM_(10)浓度逐年显著降低.(2)通过聚类分析,9个监测站依据颗粒物污染可分为4大类,表现出一致的城乡梯度差异.(3)在斑块类型水平上,PM_(2.5)和PM_(10)浓度与500、1000 m半径缓冲区的C-PLAND(建筑用地覆盖率)、C-SHDI(建筑用地多样性指数)显著正相关,与1000m缓冲区的F-ED(林地边界密度)显著正相关;与F-PLAND(林地覆盖率)、C-Fi(建筑用地分离度指数)、F-MPS(林地平均斑块面积)显著负相关.在景观水平上,PM_(2.5)和PM_(10)浓度在500 m缓冲区与LPI(最大斑块所占景观比例)显著负相关;与1000 m缓冲区的MPS(平均斑块面积)显著负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状况,它与PM_(2.5)和PM_(10)浓度的相关性,表现出生态学中典型的"源汇景观"关系.
苏维赖新云赖胜男古新仁张志坚张帅珺黄国贤刘苑秋
关键词:PM2.5PM10景观指数
南昌市空气PM_(2.5)和PM_(10)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4
2017年
PM_(2.5)和PM_(10)已成为我国大部分城市空气的首要污染物.本文通过分析南昌市2013—2015年的空气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气象因素、交通流量的监测数据,探讨了空气颗粒物污染的时空动态规律以及气象、交通对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2014、2015年,南昌市PM_(2.5)浓度(70.92μg·m^(-3)>53.70μg·m^(-3)>43.65μg·m^(-3))、PM_(10)浓度(119.72μg·m^(-3)>86.11μg·m^(-3)>73.32μg·m^(-3))逐年降低,并呈现出夏季低(PM_(2.5)和PM_(10)平均浓度分别为36.74、69.20μg·m^(-3))、冬季高(PM_(2.5)和PM_(10)平均浓度分别为74.29、111.64μg·m^(-3))的季节动态和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的城乡梯度变化;PM_(2.5)/PM_(10)值(0.595>0.584>0.557)逐年降低,并且表现出城市中心高、城市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PM_(2.5)、PM_(10)浓度受到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与气压、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日照时数显著相关,各种气象因子对PM_(2.5)、PM_(10)浓度的影响存在差异;车流量会显著提高周边PM_(2.5)浓度,但对PM_(10)浓度影响不明显.
苏维张帅珺赖新云古新仁赖胜男黄国贤张志坚刘苑秋
关键词:PM2.5PM10气象因素交通流量
不同胸径日本柳杉树干液流及其蒸腾耗水差异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热扩散式探针法对庐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胸径大小的日本柳杉在2016年7月树干液流情况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期监测样地区域的气象因子(降雨、气温、湿度、太阳辐射等),揭示不同胸径日本柳杉的液流变化规律和蒸腾耗水特征以及对主要气象因子改变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液流呈现明显昼夜变化规律,其日变化呈多峰曲线型,平均每日峰的次数晴天约3.5次,雾天3次;在典型晴天,液流每日平均起始时间为6:45,总持续时间15 h,首次峰值出现时间约为11:45,峰值总持续时间4.25 h,雾天,液流每日平均起始时间为7:30,总持续时间11.5 h,首次峰值出现时间约为10:45,峰值总持续时间4.5 h,且液流峰值出现时间、下降时间、结束时间、最大峰值出现时间雾天均要早于晴天;不同胸径树干液流的日变化规律有差异,总体来看,随着树干胸径的增加,液流日波动次数增加,各样树的液流首次到达峰值和峰值结束的时间分布不同,液流最大峰值随着胸径的增加而增大;晴天液流日均值与胸径的大小存在良好线性正相关关系,而雾天的线性相关拟合一般,太阳辐射和大气水汽压亏缺(VPD)是树干液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树干液流对太阳辐射和VPD均以幂函数形式呈正相关关系,液流变化对于太阳辐射变化存在45~135 min的时滞效应,但是其峰值持续时间比太阳辐射峰值持续时间少1 h;在典型晴天,胸径越大树木日总蒸腾量越大,蒸腾量与胸径以幂函数的形式呈现正相关关系,在雾天,蒸腾量与胸径之间的正相关性不如晴天。
郭锦荣白天军邓文平邓文平邹芹张志坚张毅张志坚
关键词:日本柳杉树干液流胸径蒸腾量太阳辐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