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宁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静脉
  • 1篇单因素
  • 1篇单因素分析
  • 1篇休克
  • 1篇血管损伤
  • 1篇血性
  • 1篇医源
  • 1篇医源性
  • 1篇医源性血管损...
  • 1篇伊马替尼
  • 1篇原位
  • 1篇失血
  • 1篇失血性
  • 1篇失血性休克
  • 1篇手术安全
  • 1篇手术并发症
  • 1篇术并发症
  • 1篇脾切除
  • 1篇切除

机构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刘弋
  • 3篇汪圣毅
  • 3篇王宁
  • 2篇郭爱军
  • 2篇韩涵
  • 2篇郑立平
  • 1篇宋景戈

传媒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术中主干静脉意外损伤的出血控制和治疗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术中主干静脉意外损伤(MVIhI)的出血控制和治疗方法。方at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1月至2011年12月MVIA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出血控制采用非器械法即指压、手捏、纱布棉垫压迫和血管器械法,治疗采用非修复方法即结扎、缝扎法和修复方法即吻合、修补法。总结损伤静脉分布、出血特点,分析不同出血控制和治疗方法的应用频率及结局事件。结果MVIAI含8种共13条主干静脉;出血量、输血量分别为200-4500ml、400-4300ml,极差R分别为4300ml、3900ml,偏度分别为2.323、2.154;指压、手捏、纱布棉垫压迫和血管器械法的应用频率分别为47.06%、11.76%、23.53%、17.65%,结扎、缝扎、吻合、修补法的应用频率分别为15.38%、7.69%、7.69%、69.23%;非器械、器械法出血控制的出血量均数分别为890ml、1533.3ml,差值MD=643.3ml(95%CI:-2498.61211.9X修复组、非修复组的累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0%,非修复组的绝对危险降低率ARR=20%(95%CI:-0.0480.448),NNT=5。结论MVIAI累及静脉多样,出血量个体差异大、分布正偏,非器械出血控制和非修复治疗方法可改善临床结局、降低危险度。
汪圣毅郭爱军郑立平王宁刘弋
关键词:医源性血管损伤静脉损伤出血控制失血性休克手术并发症
伊马替尼疗效与晚期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对伊马替尼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伊马替尼疗效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有效率(RR)为87.8%。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与伊马替尼疗效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度、转移灶手术情况、转移病灶与伊马替尼疗效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手术情况、转移病灶是伊马替尼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肝脏与多脏器转移,腹盆腔与多脏器转移的伊马替尼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险度、转移灶手术情况、转移病灶是GIST伊马替尼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中转移灶手术情况、转移病灶是伊马替尼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腹盆腔转移、肝脏转移、多脏器转移的伊马替尼疗效依次降低。
王宁刘弋汪圣毅韩涵
关键词:伊马替尼胃肠间质瘤单因素分析
改良原位巨脾切除对脾体积和手术安全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1∶4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选择行巨脾切除的患者60例,脾静脉最后分级离断原位巨脾切除术12例为改良组,常规原位巨脾切除术48例为对照组。改良组手术前后脾脏的长径(cm)分别为19.28±3.90、18.29±2.96,脾脏厚度(cm)分别为7.21±2.54、6.4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量与出血量呈正相关(r=0.717,P<0.01)。与对照组比较,改良组出血量、输血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方法安全有效。
汪圣毅郭爱军韩涵王宁郑立平宋景戈刘弋
关键词:巨脾切除门静脉高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