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小红

作品数:11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高强钢
  • 10篇偏心
  • 10篇偏心支撑
  • 10篇抗震
  • 10篇抗震性
  • 10篇抗震性能
  • 4篇振动
  • 4篇振动台
  • 4篇振动台试验
  • 4篇台试
  • 4篇框架抗震性能
  • 4篇钢框
  • 4篇钢框架
  • 3篇时程
  • 3篇时程分析
  • 2篇动力分析
  • 2篇动力时程
  • 2篇动力时程分析
  • 2篇影响参数分析
  • 2篇增量动力分析

机构

  • 11篇西安建筑科技...
  • 9篇西安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1篇田小红
  • 10篇苏明周
  • 6篇李慎
  • 4篇杨水成
  • 4篇连鸣
  • 3篇王凤
  • 1篇郑晓伟
  • 1篇洪敏

传媒

  • 2篇建筑结构学报
  • 2篇土木工程学报
  • 2篇振动与冲击
  • 2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工程力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振动台试验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全面了解结构模型的模态参数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提出采用随机子空间(SSI)法,直接利用结构在振动台试验过程中的加速度响应数据,识别结构的模态参数。用所提方法识别了一三层高强钢组合K型偏心支撑框架结构的频率、阻尼和振型,与峰值拾取法(PP)识别结果相比:该方法的固有频率识别结果误差很小,最大不超过4%;阻尼识别结果波动更小,与试验现象更接近。研究表明SSI法可用于识别振动台试验过程中每一次输入之后的结构模态参数,克服了传统方法识别阻尼不稳定、有时误差惊人等问题,对了解结构模型的模态参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田小红苏明周杨水成
关键词:振动台试验模态参数识别
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为了合理评估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K-HSS-EBFs)的抗震性能,首先建立了振动台试验试件的有限元模型,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适用性。设计了一个10层K-HSS-EBF结构,选取10条地震记录对其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探讨了在强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部位、耗能梁塑性区的形成和发展、基底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的关系,得到了结构概率分位值为10%、50%和90%的IDA曲线以及位移延性系数,结合定义的性能参数评估了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加,各层耗能梁先后进入塑性,并逐渐发展,吸收地震能量;K-HSS-EBFs的易损曲线能很好地反映其抗震性能;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偏保守,能承受远大于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造成结构设计的浪费。
田小红苏明周连鸣李慎王凤
关键词:高强钢偏心支撑增量动力分析抗震性能
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合理评估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K-HSS-EBFs)的抗震性能,设计了一个20层K-HSS-EBF结构,选取10条地震记录对其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探讨了在强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部位、耗能梁塑性区的形成和发展、耗能梁变形和最大层间位移的关系,得到了结构概率分位值为10%、50%和90%的IDA曲线以及位移延性系数,结合定义的性能参数评估了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峰值地震加速度的增加,各层耗能梁先后进入塑性,并逐渐发展,吸收地震能量;K-HSS-EBFs的易损曲线能很好地反映其抗震性能;按我国规范设计的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偏保守,能承受远大于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造成结构设计的浪费。
田小红苏明周李慎宋丹
关键词:高强钢偏心支撑增量动力分析抗震性能
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及抗震性能研究
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结构兼有偏心支撑框架和高强钢的优势,在大震作用下,通过耗能梁段充分发展塑性耗散地震能量,而框架梁柱和支撑由于采用高强钢仍保持弹性或部分进入塑性,合理利用了高强钢强度高,在相同设计条件下较普通钢构件尺...
田小红
关键词:高强钢偏心支撑框架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
文献传递
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抗震性能影响参数分析(Ⅰ)
2019年
为研究不同参数对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变形能力的影响,对6种不同长度的耗能梁段的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耗能梁段为Q345钢,框架梁柱及支撑为Q460钢)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耗能梁段长度对结构的周期、层间位移角和楼层剪力、耗能梁段受力及变形、框架柱弯矩和轴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耗能梁段长度对结构的楼层剪力和框架柱的弯矩影响很小,对结构层间位移角、耗能梁段转角、耗能梁段剪力、支撑跨框架柱轴力的影响较大。层间位移角和耗能梁段转角随耗能梁段长度的增加而增大,耗能梁段剪力和支撑跨框架柱轴力随耗能梁段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耗能梁段长度超过某一数值时,层间位移角迅速增大,对抗震不利。耗能梁段长度取(0.926~1.285)M_p/V_p较为合理。
田小红苏明周李慎杨水成
关键词:高强钢偏心支撑耗能梁段时程分析抗震性能
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抗震性能影响参数分析(Ⅱ)
2020年
为研究不同参数对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能力的影响,以耗能梁段腹板高厚比、结构高跨比以及支撑布置形式为参数,对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耗能梁段为Q345钢,框架梁柱及支撑为Q460钢)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分别研究了各参数对结构周期、层间位移角和楼层剪力、耗能梁段受力及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耗能梁段腹板高厚比取为34.5~52.0较为合理;高跨比H/L1取为0.5~0.7并适当增大无支撑跨高跨比H/L2,可减小结构层间位移角和耗能梁段变形,使各框架柱受力更均匀;支撑沿竖向连续布置时,结构内力比支撑沿竖向错列、均匀布置时更均匀,支撑宜尽量沿同跨竖向连续布置,且各支撑跨水平方向不宜太分散。
田小红苏明周李慎杨水成
关键词:高强钢偏心支撑腹板高厚比高跨比抗震性能
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抗震性能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为研究不同强度组合的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了一组不同强度(Q345、Q460、Q690钢材)组合的5层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算例Q345-5、Q460-5和算例Q690-5,选取10条地震动记录对其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各算例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耗能梁段转角和层间位移角。研究表明: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的层间位移角比传统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大,各算例耗能梁段全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塑性层间位移角到达规范限值时,算例Q460-5框架梁开始进入塑性变形阶段,算例Q690-5框架柱、框架梁和支撑均处于弹性变形阶段,还可以承受更大的地震作用;达到定义的极限状态时,与传统偏心支撑钢框架相比,算例Q460-5能够承受的地震作用和耗能梁段转角更小;算例Q690-5承受的地震作用和耗能梁段转角更大。
田小红苏明周杨水成李慎
关键词:钢框架结构高强钢偏心支撑动力时程分析抗震性能
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抗震性能对比研究
2021年
为研究不同强度组合、不同层数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K-HSS-EBFs)的抗震性能,设计了10层、15层和20层三组不同强度组合的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算例,选取10条地震记录对其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各算例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耗能梁段转角和塑性应变。研究表明:K-HSS-EBFs的层间侧移角沿结构高度分布与普通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一致;罕遇地震作用下,K-HSS-EBFs的层间位移角满足抗震规范的限值要求,K-HSS-EBFs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足够的承载能力;Q690-X承受的地震作用和耗能梁段转角更大,用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作为控制指标进行设计偏保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够保证EBFs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仅耗能梁段进入塑性,其他构件保持弹性,突出耗能梁段在偏心支撑结构中的耗能作用。
田小红苏明周宋丹李慎
关键词:偏心支撑动力时程分析抗震性能
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为研究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的抗震性能,推动高强钢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对一个单跨两榀三层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进行缩尺比例为1/2的振动台试验,得到不同工况下的自振频率、阻尼比、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及耗能梁段的应变。研究表明:随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的增大,结构的自振频率降低,阻尼比增大,加速度反应增大,动力放大系数减小。按照动力相似关系推导出原型结构的地震反应,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667,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237,均满足抗震规范变形验算的规定。综上,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满足"三水准"抗震设防准则。
田小红苏明周连鸣李慎王凤
关键词:高强钢偏心支撑振动台试验抗震性能
多层高强钢组合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为研究高强钢组合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一个1∶2缩尺模型的三层结构试件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从结构的承载能力、刚度退化、位移延性、耗能能力及破坏模式等方面评价了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采用三质点倒三角形比例加载。研究结果表明:高强钢组合Y形偏心支撑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较好的位移延性和耗能能力,屈服强度较低的耗能连梁的弹塑性变形耗散了大部分地震能量,而高强钢非耗能构件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保证了极限状态下结构的完整性。框架梁与耗能连梁连接节点处受力复杂、应力集中严重,加之楼板对框架梁的约束,该节点处变形较大,使得试件最终在此位置破坏。
王凤苏明周李慎连鸣郑晓伟田小红洪敏
关键词:高强钢抗震性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