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轶

作品数:34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文学
  • 6篇苏曼殊
  • 6篇乡土
  • 6篇曼殊
  • 5篇新文学
  • 5篇文化
  • 5篇小说
  • 5篇国文
  • 5篇国文学
  • 4篇学史
  • 4篇文学史
  • 4篇乡土小说
  • 4篇教育
  • 4篇教育理念
  • 4篇家庭
  • 4篇家庭教育
  • 4篇家庭教育理念
  • 3篇代文
  • 3篇中国文学
  • 3篇现代文

机构

  • 23篇上海师范大学
  • 12篇苏州大学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

  • 34篇黄轶
  • 1篇张杨
  • 1篇何霞

传媒

  • 4篇郑州大学学报...
  • 4篇关东学刊
  • 3篇南方文坛
  • 2篇河北学刊
  • 2篇当代作家评论
  • 2篇鲁迅研究月刊
  • 2篇泰州学术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鲁东大学学报...
  • 1篇扬子江(评论...
  • 1篇东吴学术
  • 1篇百家评论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2
  • 1篇201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清”论题的提出及其史学意义
2022年
“晚清”议题其最早推动者之一为孔范今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早期的代表性成果则是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十四万字的“导论”清晰而缜密地论证了“晚清”何以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以“现代性的发现”为鹄的,划定“戊戌变法”的失败、“三界革命”的兴起为现代文学的前界,而且贯彻了“历史结构的悖论性选择”和“多元互补”的学术观念,着重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具有重要的学术开拓意义。
黄轶
关键词:晚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中国新文学大系》与现代乡土小说研究及其经典化
《中国新文学大系》作为"整理、保存、评价""五四文学"的重要选本,推进了现代乡土小说经典化以及乡土批评与研究。继1920年代周作人、茅盾等引进、界说"地方色"、"乡土艺术"等概念后,《大系》最终确立了作为类型研究的"乡土...
黄轶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乡土小说
文献传递
晚清民初新文学发端的另一重视角——以苏曼殊与海外汉学家交游为例
2021年
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人,晚清民初那拨知识分子的生平行迹和文学视野对新文学的发生有着深刻影响。其中,苏曼殊和西班牙牧师罗弼·庄湘、德国汉学家奥托·福兰阁、英国诗人W.J.B.弗莱彻的交游,与其译介事业和文学成就密切相关。他们一起探讨中外译事之得失,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相互启发,在译学观念和价值认识上相互砥砺,推动了中外文学的互译和传播,共同书写了中外文化、文学交流史上的精彩篇章。考辨苏曼殊与欧洲汉学家的交游和相互影响的事实,是苏曼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清末到五四文学现代转型的个中奥秘。
黄轶
关键词:苏曼殊
鲁迅语言观在30年代的变化及隐喻意义
2012年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随着五四人重新分化与聚合,语言变革便更具文化身份的隐喻性。这一轮的语言之争不仅标示着知识者文化身份的转移,也预示着新的'权势身份'的生成,其间鲁迅的语言观也既有存又有变。鲁迅、胡适等能撇开分歧借《中国新文学大系》重新联手,是这些'被挤成了三代以上的古人'在自我反省中对新文化和新文学'正统'地位的重新强调,也是对各自'新权力话语'的探寻和确认。本文以鲁迅为个案,研究语言主体在论争的裂隙中呈现出的繁复的社会意识和身份之别。
黄轶
关键词:语言观文化隐喻
“欧化”“地方色”与“世界性”-论“五四”乡土批评理论的初创被引量:1
2015年
"乡土"书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代文学母题,"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共同构成了乡土小说的艺术空间和魅力。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的开风气之先者,伴随其乡土小说《阿Q正传》《风波》《故乡》等的诞生,乡土小说批评也在1920年代初出现,茅盾、周作人、张定璜等是最早的发起者,王伯祥、闻一多、郑伯奇等的批评文章也涉及了文学与地域的关系等问题。
黄轶
关键词:新文学运动文学母题国民文学乡土作家
多元绽放:新世纪西部小说的嬗变与深化被引量:1
2016年
一定的地理空间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家“精神原乡”的生成背景。在此意义上来看多重文化濡染下的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域的小说创作,确实具有文学地理学上的意义。早在80年代就有人提出:“透过西北地区长河大漠,城堞狼烟,窑洞账房,
黄轶
关键词:西部小说嬗变文学地理学地理空间小说创作
莫言与鲁迅:批判现实主义的承传与变异
2019年
莫言与鲁迅现实主义小说文本的主题意蕴及价值体系共同指向文化传统痼疾的批判与反思。然而,莫言却以迥异于鲁迅的姿态建置批判现实主义:在批判的精神内核上莫言直指欲,而鲁迅直指愚;在功能指向上莫言针对工业文明,而鲁迅针对封建文化传统;在形式及色调上莫言倾向于狂欢恣肆,鲁迅则倾向于冷暗沉悲;在视角上莫言侧重于立足民间百姓立场以仰视,鲁迅则立足心理医生式的知识分子立场以俯视。据此可以洞察莫言对鲁迅传统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因子在传承过程中路径的异化与逆反,不过此"异"之表象并非与鲁迅传统相悖,而是莫言在承袭其批判渊源和精神谱系的同时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新尝试,同时也是鲁迅乃至"五四"一代思想先驱者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下的回响。
徐振华黄轶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异化
由格非《望春风》谈新世纪乡土文学的精神面向被引量:4
2019年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显现出某种集体式的转向:以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格非的《望春风》、李陀的《无名指》、贾平凹的《极花》和《山本》、姚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付秀莹的《陌上》等为代表,在不同维度的原乡书写中表现出试图重构宏大历史和现实叙述的共同意识。其中,《繁花》和《无名指》分别写上海和北京这两座城市在全球化、都市化背景下不同情形的历史变革.
黄轶
关键词:乡土文学
从《哀希腊》四译本看清末民初文学变革
2015年
清末民初的《哀希腊》译介一开始就使拜伦作为一种精神资源介入知识分子的视野。1902年梁启超首开风气,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节译《哀希腊》一诗,基本奠定了拜伦中国阐释的基调,之后众多名家的《哀希腊》翻译实践掀起了拜伦"中国化"的热潮,并与晚清民初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亦步亦趋。以梁启超、苏曼殊、胡适、闻一多四译本为中心,可以窥见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端与发展的进程,《哀希腊》前后译介中的种种细微变化,折射出文学现代转型之初的复杂图景,如多元文学观念的发露、白话与文言的最初分野、古典诗体与现代诗体的形式更迭等。
黄轶张杨
关键词:《哀希腊》拜伦苏曼殊闻一多
世纪之交乡土小说“动物书写”的类型及其内涵被引量:1
2017年
世纪之交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就之一是拓展了生态写作的题材领域,而随着生态主义思潮的勃兴,带有生态意涵的"动物书写"成就显著。这些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从生物社会学出发,声张动物尊严和权利,直指人类精神异化的小说;偏重人文阐释,以动物遭遇拷问人性标度,唤醒人文关怀的小说;从生态整体主义出发,探索动物在维护大自然动态秩序和促进人类生存进化中价值和意义的小说;以极端的动物中心主义为指归,通过"人化动物"来警戒人类掠夺动物生命的小说;以人与动物的温情和善意,表达"天人合一"的理想主义的小说。但是,由于生态主义理论本身的混杂以及某些作家认识的偏差,这些创作在表现形式以及生态观念上显得良莠不齐,以人为本而不过度倒僭越的"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应该成为生态批评的伦理基点。
黄轶
关键词:乡土小说生态整体主义动物解放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