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虎
- 作品数:7 被引量:61H指数:4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巴丹吉林最高沙山区CO_2浓度与昼夜变化规律被引量:4
- 2010年
- 为查明沙漠区CO2浓度和对大气CO2的影响以及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在2009年5月对全球最高大的巴丹吉林诺尔图东大沙山等进行了17个钻孔CO2浓度的昼夜观测。结果表明,巴丹吉林大沙山不同观测点CO2浓度差异较大,各观测点CO2浓度变化在0.01%~0.075%之间;夜间沙层CO2浓度低,白天CO2浓度高;CO2浓度昼夜变化明显,从早7时到次日7时1~5m各深度CO2浓度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在24h内,沙层CO2浓度变化存在4个转折点,分别出现在凌晨5时、11时、18时和21时左右。在沙层水分一定的条件下,昼夜温度变化是造成沙层CO2浓度昼夜规律变化的主要原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含水量较高的沙层CO2浓度明显高于含水量较低的沙层;5m深度以上沙层CO2浓度均高于地表空气CO2浓度,表明极端干旱的高大沙山区是CO2的来源区,也指示环境恶劣的裸露高大沙山区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沙层CO2浓度仍然超过了大气CO2浓度。
- 赵景波邵天杰吕晓虎侯雨乐董治宝
- 关键词:CO2排放影响因素巴丹吉林
- 陕西洛川离石黄土下部土层渗透率与含水条件研究
- 黄土高原气候与古土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尚未研究环境变化对黄土水理性质和黄土地下水富集条件的影响。针对黄土地层的深层入渗和含水条件的研究还比较少,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对认识黄土地下水与土壤水资源富集条件和规律有重...
- 吕晓虎
- 关键词:洛川黄土入渗速率成壤作用
- 文献传递
- 陕西省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渗透性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通过对洛川风栖镇L_(12)~S_(15)土层8个层位16个实验点的入渗实验,研究了离石黄土下部层位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黄土层的渗透系数较大,L_(12),L_(13),L_(14)和L_(15)这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90mm/分;古土壤层的渗透系数较小,S_(12),S_(13),S_(14)和S_(15)的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35mm/分。L_(12),L_(13)和L_(15)黄土层含水空间发育较好,利于构成含水层;S_(12),S_(13),S_(14)和S_(15)古土壤层含水空间发育弱,利于构成隔水层。上覆总厚70余米的土层重力作用没有改变洛川离石黄土下部黄土层作为含水层和红色古土壤作为隔水层的基本特性,它们的水理性质仍是受沉积时的气候条件和成壤作用的强弱控制。古土壤层也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这是黄土地下水常常具有多层性的原因,也是造成黄土地下水分散、含水层富水量少的主要原因。离石黄土下部黄土层含水空间发育好和利于构成含水层主要是当时冷干的气候决定的,红色古土壤含水空间发育弱和利于构成隔水层主要是当时温湿的气候决定的。将洛川黄土渗水实验数据用3种入渗公式分别进行拟合得出,常用的通用经验公式和考斯加科夫公式基本适用于描述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的入渗规律,通过计算获得的2个经验公式各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为水文和农业部门应用黄土入渗经验公式提供了重要参考值。研究还揭示,第四纪环境变化理论研究在黄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成壤强弱判别地下水富集规律和富集层位。成壤强、隔水性好的古土壤层和其上的成壤作用很弱、含水空间发育好的黄土层是很好的地下水含水组合,最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成壤作用弱、隔水性差的古土壤和其上厚度小、受风化成壤作用相对较强的黄土层是较差的含水组合,不利于地下水的�
- 赵景波侯雨乐吕晓虎董治宝
- 关键词:洛川黄土渗透性稳定入渗率动力因素地下水富集规律
-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区沙层含水量与水分来源探讨被引量:24
- 2011年
- 为了查明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区沙层含水量、水分来源等问题,于2009年5月大沙山区进行了15个5 m深钻孔的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区干沙层分布深度比降水较多地区干沙层分布深度大,湿沙层含水量比降水多的地区低,指示该区的湿沙层含水量一般小于2%是当地气候条件下的正常现象。该区沙层水分主要以薄膜水的形式存在,并具有向下运移的特点,表明完全有可能成为湖水和地下水的来源之一。高大沙山区沙层含水量空间差异明显,洼地含水量最高与平地含水量较高,是大气降水向地下入渗的渠道。高大沙山区厚度小的干沙层的存在表明该区沙层水分受蒸发作用影响深度小,这能够有力促进大气降水通过入渗转化为地下水,这是在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大气降水有可能入渗到达地下水位并成为湖水来源的主要原因。该区水分具有正平衡的显示,这是沙层水分入渗快和受蒸发作用影响深度小造成的,属于沙层水理性质决定的水分正平衡。
- 赵景波邵天杰侯雨乐吕晓虎董治宝
- 关键词:水分运移水分平衡
- 第四纪气候对洛川午城黄土入渗率影响研究
- 通过对洛川凤栖镇午城黄土中黄土与红色古土壤13个层位的入渗实验,研究了黄土与古土壤入渗特征.结果表明,洛川凤栖镇L9、L10、 L11、L12、L13、L15黄土的稳定入渗率或渗透系数较大,这6层的平均值为0.87mm/...
- 侯雨乐赵景波吕晓虎陈宝群
- 关键词:洛川黄土渗透性稳定入渗率
- 泾河流域明代干旱灾害与成因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在对泾河流域明代历史资料的搜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时期泾河流域旱灾的等级序列、年际变化及灾害成因。结果表明:泾河流域这一时期共发生旱灾110次,平均每2.52年发生一次。其中轻度旱灾16次,占旱灾总数的14.5%;中度旱灾53次,占48.2%;大旱灾28次,占25.5%;特大旱灾13次,占11.8%。该地区旱灾以中度旱灾为主,但是大旱灾和特大旱灾也很频繁,平均6.8年发生1次。明代277年分为四个阶段:第1阶段为1368-1435年,共68年,旱灾发生频次较少,平均4.5年发生1次;第2阶段为1436-1560年,共125年,是旱灾频繁发生较高的阶段,平均每2年就发生1次;第3阶段为1561-1595年,共35年,是旱灾发生频率较低阶段,平均2.9年发生1次;第4阶段为1596-1644年,共49年,旱灾发生的频率较高,平均2.2年发生1次。资料表明,泾河流域明代旱灾在第2阶段和第4阶段频次较高,是旱灾多发期。旱灾频次总体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明代轻度旱灾主要是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造成的,中度旱灾是由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和年降水量有一定减少造成的,大旱灾与特大旱灾一般是气候干冷导致降水量明显减少引起的。初步确定明代泾河流域大旱灾、特大旱灾发生时,灾区降水量比多年年均降水量减少200mm左右。
- 吕晓虎赵景波
- 关键词:泾河流域旱灾明代灾害成因降水量
- 陕西省粮食安全定量评价研究被引量:19
- 2010年
- 从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等方面构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对陕西省11个地市1998-2007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最近10年里陕西省粮食安全总体是安全的,但是各地市差异明显。由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值F的大小可以将陕西省粮食安全大致分为3类地区:关中地区的咸阳、渭南、宝鸡属于粮食安全区;铜川、榆林、安康属于粮食临界安全区;其他地区属于粮食基本安全区。影响陕西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分布不平衡、粮食生产环境恶化等。认为应该从保护耕地、水利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储备以及粮食预警等方面保障陕西粮食安全。
- 吕晓虎赵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