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栾海清

作品数:12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教育
  • 4篇大学生
  • 4篇心理
  • 4篇心理健康
  • 3篇大学生心理
  • 3篇心理健康教育
  • 3篇学生心理
  • 3篇生心
  • 2篇大学生心理健...
  • 2篇大学生心理健...
  • 2篇学生心理健康
  • 2篇学生心理健康...
  • 2篇教育能力
  • 2篇家庭
  • 2篇家庭教育
  • 2篇高校
  • 1篇大学生创新
  • 1篇大学生创新人...
  • 1篇大学生心理教...
  • 1篇党建

机构

  • 1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11篇栾海清
  • 3篇陈家麟
  • 1篇谭洪波
  • 1篇史华楠

传媒

  • 4篇扬州大学学报...
  • 2篇现代商贸工业
  • 1篇教育实践与研...
  • 1篇江苏高教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科教文汇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吗?——兼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被引量:11
2004年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可以从起源、理论基础、特征、教育者队伍、学生观、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其联系则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来论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两者应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重"以心育德"和"以德育心",可以提高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陈家麟栾海清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对新时期高校团学工作者素养的思考被引量:1
2015年
新时期团学工作对团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要求,团学工作者应本着蓬勃进取、真诚爱人的精神,不断提升道德内涵,应坚持开放乐学、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丰富思想内涵;应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应培养科学思维、理论研究的能力,不断优化管理素养。
栾海清
关键词:高校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被引量:34
2015年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内在的积极力量,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借鉴。基于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善于学习,情绪情感健康,交往适应,自我控制与追求卓越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方面,首先,应深化高校心育,健全学生心理成长的外部支持系统,即搭建全员参与式培养网络,打造全覆盖式培养课程,形成渗透式培养渠道;其次,应科学引导大学生发展良好的行为方式,丰厚其品质养成的内在心理资源,即引导其秉持积极认知,丰富积极体验,提高现实能力。
栾海清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
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策略被引量:1
2008年
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过程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在研究性学习中,教者应努力做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不断优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积极建构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关系,深入革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创新思维与创新意志,全面有效地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
谭洪波栾海清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生创新人格人格培养
高校构建第三课堂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被引量:13
2016年
第三课堂是大学生政治成长的主要教育形式,相对于第一课堂侧重大学生专业成长、第二课堂关注大学生社会成长,第三课堂发挥着不同的教育功能。高校整合党组织的思想政治资源构建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平行发展的第三课堂,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立德树人新模式的有效路径。依托第三课堂可以实现大学生党员培养与教育工作向系统化、参与化、全程化与常态化转变。
栾海清史华楠
关键词:高校党建第三课堂育人模式
近五年国内家庭教育研究:综述与评估
2022年
本文从家庭教育基础性研究、我国家庭教育现状研究、促进家庭教育路径研究三方面,对近五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进行梳理与评估。现有研究中,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多,实践层面的探讨少。未来家庭教育研究应将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家庭教育个性化指导与服务作为主要关注点,农村家庭教育研究也亟待深化。
栾海清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析被引量:13
2006年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途径之一。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应遵循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其具体内容包括:激发自我教育需要与动机,开展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加强自我建构与自我激励,坚持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进行自我肯定与自我强化,做好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培养途径有:优化心育环境,驱动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需要;参与实践活动,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
栾海清陈家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人口政策调整背景下城市家庭教育观念发展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20世纪末,我国开始逐步放开施行30年左右的“独生子女”人口政策,从“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直至近年施行“全面三孩”政策,我国正在向生育友好型社会转变。这一背景下,我国城市家庭教育受到明显挑战。家庭教育主体愈加多元,教育时空不断延展,教育的过程更具交互性,家庭教育的经济与情感投入压力持续增大。城市家庭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随之在悄然发生转变,呈现出以下变化特点:重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重新发现家庭关系的基础,更科学地评价儿童的发展,重新定位家庭教育的价值与使命。
栾海清
关键词:人口政策家庭教育观念
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形成路径及培养机制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培养积极品质、达成自我实现。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包含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心理问题调节能力、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培养心理自助动机、掌握心理自助知识、发展心理自助行为是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形成的基本路径。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机制,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大学文化的心育功能,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导向激励机制;统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教育系统,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协同联动机制;提升高校学生心理服务与援助质量,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支持保障机制。
栾海清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危机
浅谈新课改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功能
2005年
课程、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教师要充分开发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协调功能、疏导功能、迁移功能等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强化功能等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栾海清陈家麟
关键词:情感因素教师教学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课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