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杰琼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籽粕
  • 5篇纳豆
  • 5篇菜籽粕
  • 4篇发酵
  • 3篇诱变
  • 3篇纳豆激酶
  • 3篇固态发酵
  • 2篇豆芽
  • 2篇芽孢
  • 2篇芽孢杆菌
  • 2篇营养基质
  • 2篇油脂
  • 2篇油脂加工
  • 2篇微波诱变
  • 2篇响应面
  • 2篇响应面法
  • 2篇纳豆芽孢杆菌
  • 2篇基因组改组
  • 2篇基质
  • 2篇杆菌

机构

  • 7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术开发中心

作者

  • 7篇廖杰琼
  • 6篇陈力力
  • 4篇青文哲
  • 3篇王雅君
  • 1篇邹正
  • 1篇杨伊磊
  • 1篇高必达
  • 1篇李严军

传媒

  • 1篇中国酿造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粮食与油脂
  • 1篇农产品加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响应面法优化纳豆激酶固态发酵培养基被引量:1
2013年
为优化以菜籽粕与麸皮为基质产纳豆激酶培养基组成,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不同速效氮源、速效碳源、无机盐的种类及其添加量为自变量,纳豆激酶酶活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成设计原理,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建立回归模型。经响应面分析,回归模型具有较高拟合度。结果显示优化后培养基组成为:菜籽粕∶麸皮(W/W)=1∶4基础培养基中,尿素添加量0.61 g/100g,葡萄糖添加量1.28 g/100g,氯化镁添加量0.64 g/100g,在初始pH 7.0,温度37℃条件下发酵48 h,纳豆激酶酶活达到7 329.76I U/g,较基础发酵培养基提高1.73倍。
廖杰琼陈力力青文哲
关键词:响应面法纳豆激酶固态发酵菜籽粕
菜籽粕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条件的优化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响应面法对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Plackett–Burman法确定产纳豆激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发酵温度、初始物料比和发酵时间,再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最后通过Box–Behnken方法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得到产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6℃,初始物料比90.24 g/(100 g),发酵时间92.82 h,在优化后的条件下,纳豆激酶活力可达6 031.33 IU/g。
廖杰琼陈力力杨伊磊青文哲康汝罄
关键词:菜籽粕纳豆激酶固态发酵响应面法
一种利用菜籽粕产纳豆激酶的纳豆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菜籽粕产纳豆激酶的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 F22),其保藏号为:CGMCC7825,可应用于制备生产纳豆激酶的生物制剂。该菌株是以紫外线和微波诱变处理纳豆芽孢杆菌出发菌株,获得正突...
陈力力王雅君廖杰琼青文哲
菜籽粕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的条件及动力学研究
本试验旨在以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菜籽粕,以纳豆激酶的产量为考核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而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并对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参数的变化进行检测,力求发现其相关性,建立固态发酵动力学模型。将上述所...
廖杰琼
关键词:纳豆激酶菜籽粕固态发酵发酵动力学
文献传递
啤酒糟发酵应用被引量:12
2011年
啤酒糟是微生物发酵的良好基质,利用微生物发酵啤酒糟的用途非常广泛。啤酒糟的再利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啤酒糟在酶制剂、动物饲料、活性物质、食品添加剂方面的发酵应用。
邹正陈力力王雅君廖杰琼
关键词:啤酒糟发酵
一种利用菜籽粕产纳豆激酶的纳豆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菜籽粕产纳豆激酶的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 F22),其保藏号为:CGMCC 7825,可应用于制备生产纳豆激酶的生物制剂。该菌株是以紫外线和微波诱变处理纳豆芽孢杆菌出发菌株,获得正...
陈力力王雅君廖杰琼青文哲
文献传递
产类黄酮链霉菌的紫外线诱变选育被引量:1
2013年
诱变选育高产类黄酮链霉菌菌株,采用不同强度的紫外线对出发菌株链霉菌HNS2-2单孢子悬液诱变处理。以出发菌株作为对照,分光光度法测定诱变菌株发酵产物黄酮类物质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反复筛选。在20 W紫外灯、辐射距离30 cm、照射20 s条件下,获得高产菌株251,其黄酮类物质产量达41.87μg/mL,比出发菌株提高15.52%,且连续7次传代稳定性能稳定。通过紫外诱变选育的方法,能提高出发菌株黄酮类物质产量。
李严军廖杰琼青文哲青文哲陈力力
关键词:放线菌黄酮类物质紫外诱变分光光度计高产菌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