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广泛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0例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分析急性广泛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广泛门静脉系统血管血栓形成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于早期行抗凝、溶栓治疗。其中,7例治疗效果良好,3例最终行手术治疗。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门静脉系统血管急性血栓形成病因复杂。其治疗应首选抗凝、溶栓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出现腹膜炎体征时,应果断行剖腹探查,术后配合抗凝、溶栓治疗。
- 蒋松松陆晓峰陈刚
- 关键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 以皮肤病为首发表现的胃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2013年
-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伴发皮肤病的恶性肿瘤的警惕和认识,减少漏诊。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两年诊治的2例分别以红皮病和皮肌炎为首发表现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因皮肤病入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癌伴发皮肤病。结论伴肿瘤性皮肤病可以看做是内脏恶性肿瘤的早期表现,该类患者需要通过肿瘤标志物、胃镜、PET/CT等检查以排除内脏肿瘤。
- 戈伟滕步伟余德才陈刚郑黎明丁义涛
- 关键词:红皮病皮肌炎
- 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切口缝合方式在腹部外科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比较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关腹方式与传统关腹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99例,采用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缝合方式;对照组201例,采用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脂肪液化1例(0.5%)、切口红肿3例(1.5%)、切口硬结1例(0.5%)、切口裂开0例及皮下血肿2例(1.0%),对照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数量分别为18例(9.0%)、16例(8.0%)、15例(7.5%)、9例(4.5%)及0例,除皮下血肿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其余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切口全部一期愈合(100%),对照组愈合186例(92.5%),观察组的一期愈合率较高(P<0.01)。观察组的关腹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0±1.6)min和(7.7±1.3)d,均短于对照组〔(18.0±2.2)min,(9.6±1.9)d,P<0.01〕。结论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切口缝合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值得推广。
- 戈伟陈刚丁义涛
- 关键词:皮下脂肪层腹部外科随机对照研究
-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并顽固性腹腔积液一例诊治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EG并顽固性腹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腹泻半月余,腹痛、腹胀伴呕吐4 d入院。半个月前进食麻辣烫后出现腹泻在我院就诊未明确诊治。4 d前因腹痛、腹胀伴呕吐在外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予相关治疗不缓解转我院。经查体结合X线腹部立位平片、腹部B超及CT检查诊断为急性肠梗阻,腹腔积液性质待查,子宫腺肌症,右肾囊肿。追问病史,患者诉在过去1年内曾两次进食麻辣烫后出现大量腹腔积液伴显著低蛋白血症。后查血常规、腹腔积液常规提示血液、腹腔积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修正诊断为EG,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出院。结论 EG是一种少见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提示临床接诊反复出现腹胀、腹泻、腹腔积液症状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的患者,应想到EG可能,及时行内镜检查并活检,以及早确诊。
- 戈伟陈刚丁义涛
- 关键词:胃肠炎嗜酸粒细胞增多腹腔积液
- 小肠系膜淋巴管囊肿一例
- 2013年
-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5岁,因“腹痛1周,发现脐周包块5d”入院。患者1周前饮酒后出现腹部疼痛,呈间歇性全腹胀痛,以下腹部为主,不向右肩背部或会阴部放射;伴呕吐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可缓解,无畏寒、发热,无呕血、黑便,无腹泻,
- 戈伟余德才陈刚丁义涛
- 关键词:淋巴管囊肿小肠系膜腹部疼痛胃内容物饮酒后腹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