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黎明

作品数:32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肿瘤
  • 7篇肠癌
  • 6篇切除
  • 5篇手术
  • 5篇胃癌
  • 4篇直肠
  • 4篇直肠癌
  • 4篇外科
  • 4篇细胞
  • 4篇淋巴
  • 3篇蛋白
  • 3篇低位直肠
  • 3篇低位直肠癌
  • 3篇预后
  • 3篇中低位
  • 3篇中低位直肠癌
  • 3篇微转移
  • 3篇文献复习
  • 3篇误诊
  • 3篇结肠

机构

  • 30篇南京大学医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苏州市第五人...

作者

  • 32篇郑黎明
  • 19篇陈刚
  • 8篇张凯
  • 6篇王萌
  • 6篇管文贤
  • 5篇刘颂
  • 5篇丁义涛
  • 4篇陆晓峰
  • 3篇金遵禹
  • 3篇戈伟
  • 3篇席时富
  • 3篇龚海燕
  • 2篇周荔乔
  • 2篇郭万华
  • 2篇李爱梅
  • 2篇沈晓菲
  • 2篇王峰
  • 2篇谢超
  • 2篇汪灏
  • 2篇祁旺

传媒

  • 4篇江苏医药
  • 3篇临床误诊误治
  • 3篇中华普外科手...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基层医学
  • 2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营养学报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实用外科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疝和腹壁...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6
  • 1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0
  • 1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2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肠癌的医源性和自身性延误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防范和减少大肠癌的延误方法。方法:根据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首次提出了界定医源性和自身性延误的时限标准,对1989年~1997年670例大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0例中,34.6%属自身性延误,35.4%属医源性延误(外院为20.9%、本院为14.5%),并综合分析了延误的性质和原因。结论:提高对大肠癌的警惕性,重新认识其流行病学变化趋势,熟悉常见症状和诊断手段,加强肿瘤科普宣教是防范和减少延误的关键。
郑黎明丁义涛金遵禹
关键词:大肠癌流行病学
贲门癌术前切除可能性的量化性估价被引量:1
1998年
通过对380例贲门癌前瞻性和回顾性的研究,运用双重造影与术中对比筛选评估指标,提出贲门癌术前切除可能性的量化性估价原则和方法,使切除率提高16.78%,达到80.37%。为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和对难以切除的病人实行介入治疗及能否再手术提供了选择依据。
郑黎明丁义涛金遵禹翁品光谢超席时富周荔乔陈立业傅长根
关键词:贲门肿瘤外科手术双重造影
标本保存盒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标本保存盒,包括密封盒本体,其特征在于,其盒体内设有一块放置标本的垫板。本实用新型标本保存盒在使用时,将标本平铺在垫板上,通过钉体固定,之后封闭密封盒,利用注射器将福尔马林溶液注入密封盒,将盒体内的气...
刘颂王萌陆晓峰郑黎明管文贤
文献传递
胃癌和结肠癌伴小肠系膜规则性转移四例的转移途径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消化道恶性肿瘤伴腹腔肠系膜转移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以往认为腹腔肠系膜转移主要是种植转移所致。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4例胃癌和结肠癌伴小肠系膜规则性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腹腔肠系膜转移的途径可能是血行转移,其作用远远大于种植转移。
蒋松松陈骏陈刚郑黎明张凯
关键词:小肠系膜结肠癌胃癌消化道恶性肿瘤系膜转移预后不良
胃肠道手术后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究胃肠道手术后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通外科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17例胃肠手术后MRSA肠炎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有胃肠手术史;(3)胃肠手术后7d内有腹泻症状;(4)腹泻前使用过抗生素;(5)粪便涂片或粪便菌群比检查提示大量革兰阳性球菌;(6)粪便培养提示存在MRSA;(7)应用针对MRSA的抗生素治疗有效。排除标准:(1)粪便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阳性;(2)食物中毒导致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按照患者性别、年龄、住院病区进行1∶2配对,从同病区住院手术病例中筛选出34例非MRSA肠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应用χ2检验针对原发疾病性质、结直肠手术、急诊手术、使用多种抗生素、术前肠道准备、围手术期激素、术中腹腔化疗、围手术期鼻胃管、糖尿病病史、重症监护室入住病史和既往感染疾病住院这11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之后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例MRSA肠炎在术后3~5d发病,有4例迅速发生感染性休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部位(结直肠手术)(χ^2=4.747,P=0.029)和发生MRSA肠炎前使用两种抗生素(χ^2=3.959,P=0.047)与胃肠道手术后MRSA肠炎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结直肠手术是胃肠道手术后MRSA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5.526,95%CI:1.350~22.612,P=0.017),而使用两种抗生素则是其保护因素(OR=0.204,95%CI:0.051~0.819,P=0.025)。结论MRSA肠炎起病迅速,感染性休克发生率较高,需引起重视。结直肠手术是发生MRSA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两种抗生素则是其保护因素。
王萌李阳郑黎明管文贤
关键词:胃肠道手术
XRCC4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1
2013年
XRCC4是一种DNA断裂修复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多个环节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XRCC4修复断裂DNA的分子机制,有关肿瘤发生发展的学说,以及XRCC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各类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王力维郑黎明
关键词:肿瘤单核苷酸多态性
纳米碳与吲哚菁绿导航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对比性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对比纳米碳与吲哚菁绿(ICG)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方面的优劣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167例患者资料,根据所使用的示踪剂种类,分为纳米碳组130例、ICG组37例,应用GraphPad Prism 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围术期指标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率等计数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示踪剂对不同病理分期胃癌的淋巴结清扫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各种胃癌根治术式中,淋巴结分拣均有助于提高淋巴结总检出数。纳米碳组较ICG组更有助于提高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第5站淋巴结的清扫数目(P=0.02)、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第1站淋巴结的清扫数目(P=0.03)以及根治性远端胃淋巴结的总清扫数目(P=0.03)。在提高淋巴结检出率方面,两种示踪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碳与吲哚菁绿在不同病理分期中的总体淋巴结清扫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使用何种示踪剂,均提倡淋巴结分拣。纳米碳较吲哚菁绿更有助于提高根治性全胃第5站淋巴结的清扫数、根治性近端胃第1站淋巴结的清扫数以及根治性远端胃淋巴结的总清扫数目。
陆晓峰刘颂艾世超夏雪峰沈晓菲宋鹏康星郑黎明王萌管文贤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吲哚菁绿淋巴结
XRCC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PETCT SUV值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XRCC4(X-ray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4)作为检测结直肠癌的新型肿瘤标志物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术前行PETCT检查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切除肿瘤组织21例,应用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中XRCC4蛋白表达情况,并与术前PETCT的标准摄取值(SUV)相比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内XRCC4蛋白高表达,且与PETCT中SUV值密切相关(P<0.01)。结论 XRCC4蛋白作为新一代肿瘤标志物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结合PETCT检查,XRCC4蛋白可为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王力维郑黎明陈刚郭万华李爱梅
关键词:结直肠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腹腔57例巨大间叶源性肿瘤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2年
目的分析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57例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种及人口学特征、术中探查及外科治疗情况、围手术期及随访预后情况等。对于连续型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满足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对于分类变量,以频数(百分率)表示。所有数据分析与统计用GraphPad Prism9.0完成。结果共纳入57例直径≥10 cm,瘤体≥1kg的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包括间质瘤31例、脂肪肉瘤13例、平滑肌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淋巴管瘤2例、神经鞘瘤2例及其他肿瘤5例。发病年龄(55.8±13.9)岁,肿瘤直径(13.0±7.0)cm,手术时长(175.0±90.0)min,术中出血量(200.0±450.0)ml,术中输血率26.3%,多灶率22.8%,整块切除率80.7%,侵犯周围结构率22.8%,联合脏器切除率50.9%,患者术后住院(11.0±5.0)d、随访(23.0±16.0)个月,死亡4例(7.0%),均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结论间质瘤与脂肪肉瘤是最多见的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不同类型肿瘤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存在差异,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
刘颂陆晓峰王萌王峰宋鹏康星沈晓菲胡琼源陶亮郑黎明管文贤
关键词:间叶源性肿瘤外科手术预后
使用谷氨酰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的观察
2010年
目的探讨添加谷氨酰胺双肽的肠外营养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方法对添加谷氨酰胺双肽营养支持的患者(2004年1月~2007年12月)与未添加谷氨酰胺双肽的患者(2000年1月~2003年11月)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予以营养支持12天后谷氨酰胺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含谷氨酰胺双肽的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能明显提高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机体蛋白的合成,降低感染发生率。
汪灏朱青王浩陈刚郑黎明席时富
关键词:肠梗阻谷氨酰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