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枫

作品数:13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上皮
  • 4篇角膜
  • 3篇蛋白
  • 3篇细胞
  • 3篇斜视
  • 2篇眼科
  • 2篇眼科学
  • 2篇上皮损伤
  • 2篇上皮细胞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糖尿病大鼠
  • 2篇皮损
  • 2篇连接蛋白
  • 2篇角膜上皮
  • 2篇教学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类
  • 1篇凋亡
  • 1篇旋转斜视

机构

  • 10篇安徽医科大学...
  • 9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汪枫
  • 4篇汪渊
  • 4篇周青
  • 4篇廖荣丰
  • 3篇赵冰莹
  • 3篇封利霞
  • 2篇汪永
  • 2篇左莉
  • 1篇刘敏
  • 1篇张素梅
  • 1篇唐松涛
  • 1篇顾正宇
  • 1篇陈孝宇
  • 1篇朱洁
  • 1篇夏林
  • 1篇李寿玲
  • 1篇房城伯
  • 1篇周艳峰
  • 1篇刘传磊
  • 1篇夏卫东

传媒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七年制眼科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探讨
2014年
眼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本文结合实际临床教学经验,提出了七年制眼科教学内容和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改进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提高眼科教学质量奠定一定基础。
汪永李寿玲赵冰莹汪枫
关键词:眼科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全反式维甲酸对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大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模型,ATRA溶液角膜点滴,拍照记录角膜损伤修复情况,并观察ATRA对大鼠角膜损伤修复速度的影响;原位末端凋亡法(TUNEL技术)测定损伤修复过程中角膜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ATRA处理后角膜上皮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蛋白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前体(Procaspases-3)、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s-3)、Procaspases-9、Caspases-9表达水平。结果 0.5 mmol/L ATRA点滴处理损伤后角膜可促进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可调节角膜上皮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p38的磷酸化水平;能有效抑制促凋亡蛋白Bax表达(P<0.05),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P<0.05),表现出一定的抗凋亡作用;同时上调Procaspases-9、Procaspases-3表达(P<0.05),下调Caspases-3、Caspases-9表达(P<0.05)。结论 ATRA促进大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作用与其抑制角膜上皮组织细胞凋亡有关,其可能的机制与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激活有关。
王多梅宋梦汪枫周青汪渊
关键词:角膜损伤修复全反式维甲酸细胞凋亡
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过程中occludin的重塑特点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大鼠和正常大鼠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重塑的特点。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DM组和正常对照组(NC)各45只(DM组均高脂喂养),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形成Ⅱ型DM大鼠模型,于损伤后0 h(未损伤),16、48、72、120 h(每组5只)处死大鼠取角膜。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法观察occludin蛋白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变化。结果DM大鼠角膜上皮损伤愈合率较NC组大鼠明显延迟,DM组和NC组大鼠角膜上皮occludin蛋白在损伤后16、48 h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损伤后0、72、120 h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可影响大鼠角膜上皮创伤修复过程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蛋白的表达。
黄晨晨廖荣丰汪枫唐松涛
关键词:紧密连接蛋白角膜上皮免疫荧光染色BLOT
酒精法去上皮对角膜上皮claudin-1蛋白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屈光手术中酒精法与机械法去上皮对角膜上皮claudin-1蛋白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酒精组和机械组,每组再随机分为6个小组,分别用来观察24 h大鼠角膜上皮缺损直径、检测24、48、72、96、120 h角膜上皮claudin-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24 h角膜上皮缺损直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laudin-1主要在角膜上皮翼状细胞和基底细胞层表达。24、48 h两组角膜上皮claudin-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96、120h组claudin-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酒精法去上皮术后早期使角膜上皮claudin-1蛋白表达降低。
刘敏廖荣丰汪永周艳峰汪枫刘传磊
关键词:酒精
斜视矫正术后早期患者散光状态变化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斜视矫正术后早期患者的散光状态变化。方法对近期本院行斜视矫正手术患者45例(54只眼)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3组:Ⅰ组为单眼一条直肌后徙联合一条直肌缩短术35例(35只眼);Ⅱ组为单眼一条直肌后徙联合一条直肌缩短联合下斜肌截断术7例(7只眼);Ⅲ组为单眼一条直肌后徙术9例12只眼)。通过角膜地形图检查对患者术前、术后1 d、1周、2周、4周的散光状态以及角膜中央0,3,5 mm区的鼻、颞侧的角膜曲率进行动态观察分析。结果各组的散光值在手术后早期均有显著差异(P<0.05),1组的角膜曲率在手术后早期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2组和3组的角膜曲率在手术后早期并无明显差异。结论斜视矫正术在手术后早期可出现患者的散光值的直线上升,不同术式对其影响的程度不同,但在4周后增加散光度数逐渐下降至基本恢复。
汪枫陈瑶翟金霞
关键词:斜视术后散光变化
大鼠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上皮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与紧密连接的重塑有关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大鼠角膜上皮细胞在损伤修复过程中通透性的变化及其与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重塑的关系。方法用眼科手术刀片在大鼠右眼角膜中央作2mm、深及角膜上皮细胞基底层的无菌性机械性损伤复制角膜损伤模型。通过大分子Sulfo-NHS-LC-Biotin渗透作用经荧光分析检测损伤0、8、24、48、72h后的角膜通透性的变化;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损伤修复过程中角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与ZO-1的重塑。结果角膜损伤后,缺损处上皮细胞缺失,通透性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结构消失。随时间推移,上皮细胞增殖并向缺损处迁徙,其通透性逐渐降低,紧密连接蛋白结构逐渐形成。24h时,上皮细胞覆盖角膜上皮缺损处,但其通透性仍较正常组高,其细胞间紧密连接较少、排列紊乱;48h后,角膜通透性恢复正常,其角膜上皮细胞连接紧密,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结构。结论大鼠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通透性的改变与紧密连接的重塑有关。
汪枫廖荣丰左莉周青汪渊
关键词:紧密连接部连接蛋白类通透性
miR-155对SD大鼠晶状体上皮凋亡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微小核糖核酸(miR)-155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囊膜上皮细胞(HLEpiC)和SD大鼠晶状体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晶状体取自正常SD大鼠,晶状体直接进行体外分组培养,晶状体培养组与细胞培养分组相同,培养时间为72 h。低糖(LG)培养基处理HLEpiC至密度为30%~40%,设置不同的培养组来进行加药处理,培养组包括:5.5 mmol/L低糖(LG)培养基组,25 mmol/L甘露醇,25 mmol/L高糖(HG)培养基组,模拟生物体内源的miR-155用药组(mimic),药物对照组(CTm)。用药组分别加入30 nmol/L的miR-155培养48 h。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蛋白和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以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相关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量。结果在模拟生物体内源的miRNAs(mimic)的浓度为30 nmol/L时,可以改变高糖引起的晶状体浑浊。30 nmol/L的mimic对HLEpiC的增殖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高糖对照组相比,加药组凋亡相关的表达量有明显的变化,促凋亡蛋白Bax以及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下调,而抑凋亡蛋白Bcl-2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前体蛋白(procaspase-9)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 miR-155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来抑制由高糖引起的HLEpiC和SD大鼠晶状体细胞凋亡的发生。
宋梦王多梅汪枫周青汪渊
关键词:MIR-155晶状体
感染性眼内炎转归至眼球摘除或眼内容剜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感染性眼内炎最终转归至眼球摘除或眼内容剜除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感染性眼内炎住院患者121例的临床资料,分为眼摘组(包括眼球摘除和眼内容剜除)24例和未眼摘组97例。从年龄、性别、用药史、既往病史、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治疗过程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24例眼(19.8%)接受了眼球摘除或眼内容剜除术。眼摘组中角膜溃疡性眼内炎所占比例(33.3%)和内源性眼内炎所占比例(25.0%)大于未眼摘组(1.0%、4.1%)(P<0.001)。眼摘组的平均年龄高于未眼摘组的平均年龄(P<0.05);眼摘组的入院视力(2.9±0.2)LogMAR差于未眼摘组(2.3±0.5)LogMAR(P<0.001);并且眼摘组的延误治疗时间(15.8 d)也长于未眼摘组(4.6 d)(P<0.05)。眼摘组的白细胞计数[(12.8±5.6)×10^(9)/L]高于未眼摘组[(9.1±3.3)×10^(9)/L](P<0.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角膜溃疡相关眼内炎、内源性眼内炎、入院视力差、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治疗时间延误是眼球摘除或眼内容剜除的风险因素(OR=343.283,OR=22.608,OR=1920.384,OR=1.341,OR=1.167)。结论感染性眼内炎导致眼球摘除的最常见病因是角膜溃疡和内源性感染。角膜溃疡相关眼内炎、内源性眼内炎、入院视力差、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治疗时间延误是感染性眼内炎转归至眼球摘除或眼内容剜除的危险因素。
汪枫何焕翟金霞
关键词:感染性眼内炎眼球摘除眼内容剜除
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在上斜肌功能亢进引起的A型斜视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探讨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治疗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收集和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8例(14眼)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上斜肌亢进程度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上斜肌亢进+1者延长4~5 mm,+2者延长5~6 mm,+3者延长7~8 mm,+4者延长8~10 mm。观察手术对患者A型斜视、眼球客观旋转及立体视功能影响。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 Whitney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结果:8例(14眼)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同时矫正患者水平斜视。其中2例患者行单眼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6例患者行双眼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除1例患者外,余患者术后A型斜视消失;所有患者术后上下转25°斜视度差较术前明显减小,6例双眼手术患者术后上下转25°斜视度差较术前[(22.5±9.4)PD]减小为[(3.3±10.1)PD](t=10.78,P<0.001),A型斜视矫正量为(19.2±4.4)PD;14眼术后上斜肌亢进程度[+0(0~0.2)]轻于术前[2.0(2.0~3.0)](U=6.50,P<0.001);客观旋转度使用Image-proplus 6.0软件进行测量,14眼术后旋转斜视(-0.6°±6.0°)较术前(+5.7°±5.7°)明显改善(t=6.98,P<0.001),旋转矫正量为6.3°±3.4°。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继发性上斜肌麻痹及V型斜视改变。术前所有患者原在位均无立体视,术后2例患者获得原在位周边立体视(400″),1例患者获得中心凹立体视(20″)。结论: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可明显改善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可改善患者客观内旋及部分患者原在位立体视功能,且术后不易继发上斜肌麻痹等并发症。
董炯封利霞夏林罗莎汪枫赵冰莹
关键词:旋转斜视深度知觉
微信结合PBL教学法在MBBS留学生眼科学教学中的探讨被引量:1
2023年
随着MBBS医学留学生人数的增长,眼科学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承担所有MBBS医学留学生的眼科临床见习和实习带教任务,由于眼科的学科独特性和教学语言等原因,其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确定。改进教学方法,提高MBBS留学生眼科教学质量很有必要。微信结合PBL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前将晦涩难懂的眼科学知识整理成PBL教案分享到微信群,同学在微信群分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实时解答。教师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微信群把实体PBL分组讨论转换为虚拟空间的微信群分组讨论,节省了时间和空间成本,并且通过微信与同学实时互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汪枫张素梅封利霞
关键词:PBL教学法眼科教学探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