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始琪

作品数:10 被引量:14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篇盆地
  • 2篇中生代
  • 2篇流体
  • 2篇陆内
  • 2篇陆内造山
  • 2篇构造带
  • 2篇方解石
  • 2篇成矿
  • 1篇地球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球科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流体
  • 1篇东北缘
  • 1篇动力学特征
  • 1篇多金属
  • 1篇玄武岩
  • 1篇燕山期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中南大学
  • 1篇长沙有色冶金...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黄始琪
  • 5篇董树文
  • 4篇施炜
  • 3篇黄德志
  • 2篇薛怀民
  • 2篇李建华
  • 1篇李海龙
  • 1篇郭武刚
  • 1篇陈宣华
  • 1篇张岳桥
  • 1篇刘刚
  • 1篇马立成
  • 1篇刘志强
  • 1篇张福勤
  • 1篇苗来成
  • 1篇崔建军
  • 1篇向文渊
  • 1篇胡健民
  • 1篇刘志强
  • 1篇王永超

传媒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矿产综合利用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秦岭天水关子镇变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被引量:1
2020年
天水关子镇蛇绿岩分布于西秦岭造山带北缘,一般认为是商南-丹凤缝合带西延部分,代表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部位。本文通过关子镇蛇绿岩中变玄武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及Sr、Nd同位素综合分析,对关子镇蛇绿岩的源区特征及构造背景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蛇绿岩中变玄武岩隶属于低碱、富钠低钾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微量元素亏损Ba、Th、P,高场强元素无亏损现象。εNd(t)值均为正值,与MORB相近。
操雨森黄始琪周炜鉴卢洋刘志强黄德志
关键词:蛇绿岩SR-ND同位素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及动力学特征被引量:28
2014年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变形和动力学特征一直是地质界关注的问题。沿着该构造带中段,对5个韧性变形点及1个脆性变形点进行详细解析,揭示了该构造带变形及动力学特征。B型褶皱、揉皱、A型褶皱、矿物拉伸线理、S-C组构都显示了该构造带明显的NW—SE剪切作用。剪切方向稳定而单一,未发现多方向变形叠加现象,可能指示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的形成过程为一期主要的俯冲碰撞或多期同向的俯冲碰撞。对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形成时间和动力学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构造带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亚多向汇聚动力学背景之下。对构造带内地质点mg6脆性断层面上滑动矢量进行了统计和古应力场反演,得出两期古构造应力场,一期为NW—SE挤压,一期为近E—W挤压。NW—SE挤压应力场可能对应了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对中亚地区的远程影响;而近E—W向挤压可能反映了早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对中亚地区的远程效应。
黄始琪董树文张福勤苗来成朱明帅
关键词:韧性变形脆性变形古应力场
大巴山构造带构造活动和流体微量稀土元素研究
经中生代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大巴山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印支运动南北大巴山发生俯冲碰撞;燕山期为陆内造山阶段。野外和室内研究表明,中生代以来大巴山构造带主要经历了NE-SW挤压和NW-SE挤压两期应力作用。印支期和燕山期都...
黄始琪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方解石脉
文献传递
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初探
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被认为是典型的矽卡岩成因矿床,对矿区不同控矿条件的研究表明,矿区内钨、锡、钼、铋多金属矿主要受矽卡岩蚀变带的控制,矿床的形成与矽卡岩化密切相关,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铅、锌矿的控矿条件复杂多样,一类与...
黄始琪黄德志向文渊韦继康郭武刚
关键词:矿产资源
文献传递
大巴山燕山期陆内造山地质流体活动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燕山期大巴山陆内造山运动使该区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并由NE往SW相应形成四个构造变形带:冲断-推覆构造带、基底拆离构造带、盖层滑脱构造带和前陆坳陷带。伴随强烈构造运动,发生大规模地质流体活动,在断层面上形成大量方解石地质流体。本文设计了横穿构造变形带的流体剖面,采集相关的方解石脉及其围岩样品,进行微量和稀土元素(REE)分析,示踪流体来源,还原流体活动环境,揭示流体与构造变形带之间的关系。样品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方解石为热液成因,结晶方解石的活动流体主要来自围岩脱水,局部混合其它流体。由大巴山冲断-推覆带往前陆坳陷带,方解石样品微量元素As、Co、Ni、Sc、Li、Ge含量与各构造变形分带相对应,显示出由冲断-推覆构造带往前陆坳陷带,流体活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pH值由低到高,流体有机组分含量由少到多的变化规律,指示大巴山构造带地质流体由逆冲推覆带向前陆运移、聚集。这一研究对探讨大巴山燕山期构造活动以及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黄始琪董树文黄德志施炜王显莹李国明张进富
关键词:流体方解石围岩稀土元素
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被引量:42
2016年
蒙古-鄂霍次克洋于志留纪打开,志留纪-二叠纪该大洋板块向其两侧地块持续俯冲,形成与俯冲相关的古生代岩浆岩带,同时在大洋北侧的杭盖-肯特-达斡尔地区形成巨厚复理石建造,并不断有海山与其发生拼贴;二叠纪末,蒙古-鄂霍次克洋在其西段杭盖地区发生闭合,形成依旧具有大洋性质的喇叭状蒙古-鄂霍次克大海湾,此时,杭盖地区磨拉石建造大范围不整合覆盖于二叠纪之前复理石建造之上;三叠纪-中侏罗世,杭盖以东地区,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继续向其两侧地体俯冲,在北蒙古-外贝加尔地区及中蒙古-额尔古纳地区形成与俯冲相关的中生代岩浆岩带;中-晚侏罗世-白垩纪,蒙古-鄂霍次克洋迅速闭合,大洋两侧地块发生碰撞拼贴,产生强烈构造变形,最终形成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伴随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其中段的艾伦达瓦地区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艾伦达瓦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面理平均产状为327°/22°,线理平均产状为322°/19°,带内SC组构及不对称旋转碎斑,指示上盘由北西往南东强烈的推覆型剪切运动。同时,通过确定该剪切带原岩及后期侵入剪切带的未变形伟晶岩脉锆石UPb年龄,限定了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时代约为174~163Ma;白垩纪,伴随造山后的构造垮塌,外贝加尔地区广泛发育拉张盆地和变质核杂岩,并伴随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志留纪-二叠纪末,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演化与古亚洲洋的演化密切相关;三叠纪-早侏罗世,大洋板块主要为正常俯冲阶段;中-晚侏罗世,蒙古-鄂霍次克洋迅速关闭,主要与“东亚汇聚”事件有关;白垩纪岩浆岩,拉张盆地和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造山带增厚地壳的垮塌及地幔岩浆上涌有关。
黄始琪董树文胡健民施炜陈宣华刘志强
关键词:拉张盆地变质核杂岩
长江中下游地区基底与成矿被引量:14
2016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以郯-庐断裂及襄阳-广济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邻,南缘大致以常州—宜城—高坦—九江南—上朱—监利—桑植一线与江南地体为界,为扬子板块东段北缘,是我国中东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是沿长江工业带的矿产供应基地,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特点。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板内的过程,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向伸展的转换过程。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作用贯穿于"燕山运动"的始终,记录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成岩成矿受基底构造和深部作用控制,与本区特有的基底有关。本区前震旦纪基底,由于绝大部分被掩覆于盖层之下,长期存在争议,对地层时代归属、划分对比、基底原始建造类型及大地构造意义等,均有不同的看法。长江中下游地区基底与成矿特征表明,长江中下游主要成矿带落在基底隆起带上,两个不同的基底的结合带有利成矿。
刘刚董树文马立成崔建军薛怀民施炜李建华黄始琪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基底成矿
雪峰弧形构造带西南段金矿控矿构造及成矿模式新析
2023年
这是一篇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雪峰弧形构造带西南段是湖南最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带。该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冷家溪群、板溪群/高涧群和南华系是主要赋金层位。本文以研究区赋矿地层、容矿围岩、导矿构造、容矿构造为基础,从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模式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构造控矿在金的成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沅陵—怀化—新晃、溆浦—洪江—靖州、安化—溆浦—通道、新化—武阳—城步四条推覆型深大断裂为主要导矿构造,控制着矿集区分布;NE向次级断裂及伴生的褶皱-冲断系统、NW向断裂、区域复背斜与轴部断层联合部位、脆-韧性剪切带和剪切裂隙及劈(片)理化带是主要容矿构造,控制着矿体最终空间定位。通过分析构造控矿规律,包括区域构造控制矿床成带成区分布、构造运动多旋迴迭加形成“三期二向”构造迭加部位富集成矿、脆-韧性构造系统控制矿体垂向分布以及特定构造部位富集成矿,建立了该区金矿复合成矿模式。
金小燕金妮黄始琪孙立吉刘湘勤
关键词:地球科学金矿构造控矿成矿规律
东北地块南北缘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
东北地块南北缘构造变形与演化控制了东北地块内部的构造演化,对研究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东北地块北缘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中段艾伦达瓦变质变形带和南缘华北东北缘韧性剪切带及桦甸盆地为对象,展开研究东北...
黄始琪
关键词:中生代
文献传递
“燕山运动”与东亚大陆晚中生代多板块汇聚构造——纪念“燕山运动”90周年被引量:60
2019年
翁文灏先生提出"燕山运动"已经整整90周年,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历史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文章回顾了"燕山运动"提出、发展和构造幕划分沿革历史,介绍与燕山运动相关的构造事件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重点阐述了中国大陆不同地区对燕山运动的沉积、变形和岩浆响应,进一步梳理了燕山运动幕式演化历史及其动力作用性质,探讨了燕山运动发生的板块动力学背景及其全球构造意义.研究认为,燕山运动是三叠纪东亚大陆雏形形成后的一次重大地质构造事件,起始于中侏罗世(170±5)Ma,先后经历175~136Ma主变形期、135~90Ma主伸展期和89~80Ma的弱挤压变形期等3个主构造运动时期.主变形期包含了北京西山和燕山地区发育的2个地层不整合事件:髫髻山底部不整合和张家口底部不整合,对应于翁文灏先生1928年定义的A幕和B幕.从区域上看,晚中生代燕山运动的启动和发展与古太平洋、新特提斯和蒙古-鄂霍茨克三大构造域洋壳俯冲消减历史和板块汇聚碰撞过程密切相关.晚侏罗世,东亚周邻多板块汇聚形成了3个巨型陆缘汇聚造山系统(北部蒙古-鄂霍茨克碰撞造山带、东部陆缘Cordillera型俯冲增生造山系统、西部班公湖-怒江俯冲碰撞造山系统)以及向陆内变形扩展系统,包括多方向的陆内造山带、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的环形褶皱山系.陆内变形表现为远离汇聚板块边缘的大规模逆冲-褶皱构造、古老造山带的复活和广泛的岩浆成矿作用.结合古大陆分离-聚合过程的周期演变规律,本文提出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可能是未来亚美超大陆的起始点,燕山运动应是亚美超大陆诞生的"第一声啼鸣".
董树文张岳桥李海龙李海龙施炜薛怀民李建华黄始琪
关键词:燕山运动陆内造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