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炜

作品数:121 被引量:1,746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1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5篇盆地
  • 19篇地质
  • 19篇构造应力
  • 18篇新构造
  • 18篇构造应力场
  • 17篇应力场
  • 16篇中生代
  • 14篇成矿
  • 13篇青藏高原
  • 12篇东北缘
  • 12篇新生代
  • 12篇陆内
  • 12篇北缘
  • 11篇断裂带
  • 11篇晚中生代
  • 11篇裂带
  • 10篇青藏高原东北...
  • 10篇侏罗纪
  • 7篇裂变径迹
  • 7篇陆内变形

机构

  • 117篇中国地质科学...
  • 27篇中国地质大学...
  • 13篇南京大学
  • 8篇国土资源部
  • 6篇中国石油化工...
  • 6篇中南大学
  • 5篇长安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山西省水利水...
  • 1篇北京矿产地质...
  • 1篇国家地质实验...
  • 1篇长沙有色冶金...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作者

  • 121篇施炜
  • 34篇董树文
  • 26篇张岳桥
  • 26篇马寅生
  • 15篇杜建军
  • 12篇陈宣华
  • 11篇陈正乐
  • 11篇陈虹
  • 11篇胡健民
  • 11篇李建华
  • 9篇叶宝莹
  • 9篇马立成
  • 9篇韩淑琴
  • 9篇杨农
  • 7篇张春山
  • 7篇龚明权
  • 7篇刘刚
  • 7篇武丽
  • 7篇崔建军
  • 7篇张宇

传媒

  • 17篇地质力学学报
  • 14篇地球学报
  • 13篇地质学报
  • 7篇地学前缘
  • 6篇地质通报
  • 4篇中国地质
  • 4篇地球科学与环...
  • 3篇地质论评
  • 3篇大地构造与成...
  • 3篇岩石学报
  • 3篇第七届全国地...
  • 3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纪念李四光诞...
  • 2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煤炭技术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9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11篇2006
  • 14篇2005
1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宁夏大坝站幅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
2021年
宁夏大坝站幅(J48E012016)1:50 000地质图是"宁夏1:50 000红崖子(J48E011016)、大坝站(J48E012016)、青铜峡铝厂(J48E013016)三幅新构造与活动构造区填图试点"子项目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之一,属于"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计划项目。大坝站幅1:50 000地质图是依据《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19-01)编制完成,在资料收集与数据准备、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成果过程中,均采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DGSS)和MapGIS 6.7系统完成,有效实现了地质填图数值化。依据《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标准》(DD 2006-06)等相关标准,在原始资料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1:50 000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有地质剖面(1:2 000)5条,钻孔6个,地质体156个,地质(界)线334条,产状340个,年代学样品41个,照片321个,素描图61个,河湖岸线与断层681个。数据容量约1.02 GB。本次地质图集中展示了测区新生代沉积、构造、地貌系统,填图工作探索了新构造-活动构造区地质填图思路、技术路线和成果表达方式,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提供了参考。
施炜张宇张宇王天宇秦翔赵子贤
关键词:地质填图
郯庐断裂带中段第四纪活动及其分段特征被引量:100
2003年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岩石圈尺度的构造不连续带。位于江苏和山东境内的郯庐断裂带中段 ,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强烈右旋走滑复活 ,形成地貌形迹显著的走滑活动断裂带。笔者在断层活动形迹的野外调查和观测的基础上 ,结合TM遥感影象特征解译和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 ,分析了郯庐断裂中段第四纪活动的分段行为特征。位于嘉山 潍坊之间的郯庐断裂带中段可以进一步划分为 3段 ,北段安丘 茅埠亚段 ,中段汪湖 宿迁亚段 ,南段宿迁 嘉山亚段 ,这三段可能分别是独立的地震破裂段。观测表明 ,新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宿迁以北的中、北段 ,是历史强震的发生段 ,而南段变形相对较弱。嘉山以南安徽境内郯庐断裂新构造变形更弱。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走滑变形的走向分段行为是华北地区不同块体新构造运动位移调节的结果。
施炜张岳桥董树文
关键词:第四纪活动郯庐断裂带新构造变形块体运动断层活动震源机制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被引量:70
2010年
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论述了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弧形带展布特征、分带特征、分段特征、分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叠加变形特征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巴弧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大巴弧形成的机理不同于经典的碰撞造山模式,该弧形构造带经历了古生代大陆边缘伸展裂陷初始期、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雏形期和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定型期。造山作用前的古大陆边缘伸展作用及其产生的不规则边界形态对弧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其中先成的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岩浆作用,同时成为大巴弧形成的主导边界条件,而弧形带两端的基底隆起也起到了重要的限制作用。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设计的简单沙箱模型模拟了这个弧形带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张岳桥施炜李建华王瑞瑞李海龙董树文
关键词:古构造应力场构造物理模拟
中国东部及邻区晚中生代伸展拆离构造——综述与新认识被引量:11
2019年
伸展构造是大陆岩石圈减薄破坏在上部浅层的一种重要表现。其中,低角度伸展拆离构造为中国东部以及邻区晚中生代地壳伸展变形的显著构造变形样式,是研究区域岩石圈浅层构造变形与深部减薄过程关系的重要窗口。结合相关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等资料的综述分析,本文对中国东部及邻区低角度伸展拆离构造时空展布、运动学极性、应变机制进行了系统论述。在空间展布上,这些伸展拆离构造在东亚大陆的分布不均一,指示岩石圈的不均匀伸展减薄作用。在形成时代上,伸展拆离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时代区间:140–125Ma为伸展拆离构造在中下地壳初始形成期,在水平伸展作用主导下,以简单剪切为主;125–110Ma为伸展拆离构造快速隆升剥露期,在垂向挤压的主导下,以纯剪切为主。相关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标志表明这些伸展构造总体具有在NW–SE方向上单向低角度伸展拆离运动学特征,反映它们总体受NW–SE向伸展应力场作用控制。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为界,东、西两侧区域伸展活动均具有从NW向SE传播的趋势,且这种趋势西部较东部明显,表现为不同的动力学背景特征。东部主要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影响,而西部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之后,增厚地壳发生重力崩塌而引发区域大规模伸展活动以及同时发生的秦岭—大别构造带陆内造山后应力伸展的联合作用相关。
杨谦施炜侯贵廷
关键词:岩石圈减薄
四川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构造初步调查与发震背景分析被引量:45
2008年
5月16-24日对川西汶川大地震震中区的发震断裂地带进行的实地考察和初步测量,获得了宝贵的地表变形和同震位移量数据资料,证实汶川地震属于逆冲断裂型地震,主破裂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发育,前山地区沿灌县-安县断裂也有地表破裂,同震位移量在3-5m。汶川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构造和运动性质显示明显分段特性,映秀-北川段以挤压逆冲为主,而北川以北段则伴有显著的右旋走滑分量。
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吴珍汉安美建张永双杨农陈正乐雷伟志施炜石菊松
关键词:汶川地震逆冲断裂地表破裂
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被引量:11
2010年
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成矿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床从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它是发育在陆缘弧环境的典型超大型斑岩型矿床,具有花岗闪长岩型斑岩铜矿成因模式。矿床围岩蚀变与矿石矿物组合的垂直和水平分带明显,氧化带和次生硫化物富集带矿石品位高,易开采。矿床整体属于浅部成矿,受环状构造控制,次生石英岩和泥化等蚀变与矿床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前该矿床已开发殆尽,前景堪忧。
韩淑琴陈宣华杨农陈正乐施炜叶宝莹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
昆仑山活动断裂带玛曲段活动特征及其东延
<正> 昆仑山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长约1200km的重要的NWW向边界断裂(Van Der Woerd J.et al.,2002;Avouac,J.P.et al.,1993;Pelter,G.et al.,1...
马寅生施炜张岳桥杨农张春山张会平
文献传递
一种关于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分析方法
本发明涉及地球科学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关于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分析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定范围采集矿石样品,对矿石样品表面进行分析,并对矿石样品中的裂变径迹区域进行评估;对该矿石样品中裂变径迹区域的评估,对其进行清洗预...
杨静施炜王森张拴宏娄玉行马立成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叠加变形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侏罗系地层发育典型的区域性叠加褶皱,记录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在区域性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解析,确定了两期构造缩短变形过程;同时运用层间滑动断层运动学分析,结合构造筛分,获得两期同构造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应力场;综合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提出科学山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两期构造演化过程。中—晚侏罗世(J_2—J_3)受NW—SE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发生NW—SE向构造缩短变形,形成NE—SW向的褶皱构造与相关的逆冲断层,同时控制了中—上侏罗统沉积。这期构造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汇聚与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联合作用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N■—N_2)挤压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构造挤压,导致NW—SE向褶皱构造发育,并叠加在早期NE—SW向构造之上,形成区域性叠加褶皱。区域构造分析表明,这期构造缩短变形是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构造响应。上述研究为重建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陆内变形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程永志施炜赵国春赵国春杨谦秦翔秦翔张宇
关键词: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鄂尔多斯地块
巴尔喀什成矿带Cu-Mo-W矿床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9
2010年
巴尔喀什成矿带是世界著名的中亚成矿域斑岩型铜钼成矿带,产出许多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一些石英脉-云英岩型钨钼矿床。中亚成矿域可能是一个多核成矿系统,具有以走滑断裂为边界构成的断裂构造体系并受之控制。本文对巴尔喀什成矿带巴尔喀什—阿克沙套地区11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得到博尔雷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东科翁腊德、扎涅特、阿克沙套石英脉-云英岩型钨钼矿床的辉钼矿模式年龄(平均值)分别为315.9Ma、298.0Ma、295.0Ma和289.3Ma;其中,东科温腊德、阿克沙套和扎涅特等3个矿床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297.9-+30..949Ma,MSWD值为0.97。辉钼矿Re-Os年龄说明巴尔喀什成矿带Cu-Mo-W成矿作用发生在315.9~289.3Ma期间,Cu-Mo-W矿床的形成可分为两期:一期为斑岩型铜钼矿床,约形成于315.9Ma;另一期为石英脉-云英岩型钨钼矿床,约形成于297.9Ma。根据辉钼矿模式年龄和等时线年龄,推测该地区花岗斑岩和伟晶岩的形成时代与相应的矿床基本同时,均为晚石炭世,属海西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通过与我国境内西、东准噶尔和东天山斑岩铜矿带的对比表明,巴尔喀什成矿带铜钼成矿作用的年龄介于东天山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与西准噶尔包古图斑岩铜矿之间。分析表明,中亚成矿域大规模斑岩型铜钼成矿作用集中在晚石炭世,属海西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陈宣华屈文俊韩淑琴Eleonora Seitmuratova施炜杨农陈正乐叶宝莹曾法刚杜安道蒋荣宝王志宏
关键词:RE-OS同位素年龄辉钼矿成矿时代巴尔喀什成矿带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