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浩

作品数:22 被引量:37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农业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聚煤
  • 13篇层序
  • 9篇地层
  • 9篇层序地层
  • 8篇晚二叠世
  • 8篇二叠世
  • 7篇聚煤作用
  • 7篇含煤
  • 6篇岩系
  • 6篇煤岩
  • 6篇聚煤模式
  • 6篇含煤岩系
  • 5篇地层学
  • 5篇层序地层学
  • 4篇泥炭地
  • 4篇盆地
  • 4篇净初级生产力
  • 4篇古地理
  • 4篇沉积学
  • 4篇初级生产力

机构

  • 19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英国诺丁汉大...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外生成矿与矿...
  • 1篇济宁矿业集团...
  • 1篇天津市地质调...

作者

  • 22篇汪浩
  • 21篇邵龙义
  • 10篇鲁静
  • 5篇王娟
  • 4篇高彩霞
  • 4篇张鹏飞
  • 4篇郭立君
  • 3篇闫志明
  • 2篇李猛
  • 2篇杨敏芳
  • 2篇李英娇
  • 1篇罗忠
  • 1篇文怀军
  • 1篇王娟
  • 1篇邵凯
  • 1篇张超
  • 1篇尚潞君
  • 1篇韩德馨
  • 1篇肖正辉
  • 1篇蔡国刚

传媒

  • 4篇古地理学报
  • 3篇沉积学报
  • 2篇煤炭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2015年全...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可容空间河流三角洲沉积层序与聚煤模式被引量:21
2012年
为了揭示低可容空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层序发育及聚煤特征,以鲁西南二叠系山西组为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强制海退(BFSR)造成的陆表侵蚀不整合面(SU)及其对应的整合面(CC*)、河流侵蚀面(RES)、古土壤层(PSS)、最大海退面(MRS)、海泛面(FS)、最大海泛面(MFS)7种层序界面,将煤系划分为12个准层序(2种准层序类型)、2个四级层序、1个三级层序,提出了低可容空间沉积背景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聚煤模式.结果表明:低可容空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基准面与沉积界面基本一致,准层序以侵蚀面和海泛面为界并主要沉积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绝对海平面下降速率超过基底沉降速率是层序边界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下三角洲平原和间湾湖泊环境,指出剩余可容空间大小及新增可容空间产生速率是泥炭沉积的关键因素.
鲁静邵龙义汪浩孙斌杨敏芳
关键词:层序地层聚煤
中国煤层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的回顾与展望
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沉积岩。对煤的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煤的勘探和煤的利用。含煤岩系沉积学的研究历史可以分为旋回层理论阶段、沉积模式理论阶段及层序地层学研究阶段。旋回层理论注重含煤岩系重复性...
邵龙义汪浩鲁静李猛李英娇高彩霞王娟张鹏飞
关键词:含煤岩系层序地层聚煤模式
文献传递
黔西织纳煤田上二叠统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被引量:39
2011年
贵州西部织(织金)纳(纳雍)煤田以发育海陆过渡相含煤岩系而成为研究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的理想地区。作者对该煤田上二叠统含煤岩系(龙潭组和长兴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并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以区域不整合面以及下切谷砂体底部冲刷面等为层序界面,结合石灰岩标志层向古陆方向延伸距离而显示的旋回性特征,将该煤田上二叠统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Ⅲ中煤层最厚,层序Ⅰ中煤层最薄;同一个层序中,又以海侵体系域煤层最厚,低位体系域煤层最薄。在建立黔西织纳煤田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厚煤层主要发育于海侵体系域的三角洲平原环境。
郭立君洪愿进邵龙义易同生张卫平汪浩
关键词:上二叠统层序地层聚煤作用
中国南方晚二叠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近年来,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高分辨率旋回地层学研究。在含煤岩系的研究中发现煤层中也存在米兰科维奇旋回信息,并可作为重要的时间尺度来研究泥炭地的生态特征。泥炭地生态系统自泥盆纪晚期以来就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
邵龙义汪浩王娟闫志明
滇东黔西上二叠统含煤岩系泥岩粘土矿物组成及环境意义被引量:26
2008年
滇东黔西上二叠统含煤岩系形成于陆相到海陆过渡相环境中,其泥岩的粘土矿物组成可以反映这种环境背景。该区泥岩粘土矿物类型以高岭石和伊利石/蒙皂石间层矿物为主,伊利石次之,局部层段见较少绿泥石及蒙皂石。垂向上,高岭石在富源后所矿区、盘县盘关矿区剖面中下部(即宣威组中、下段和龙潭组)含量偏高;伊利石在织金矿区剖面上部(长兴组)和下部(龙潭组下段)含量明显偏高,而在剖面中部(龙潭组上段)偏低;伊利石/蒙皂石间层矿物在后所矿区、盘关矿区、纳雍矿区占绝对优势,而在织金矿区仅在剖面中部含量较高,并与伊利石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蒙皂石含量很少,仅出现于盘关矿区和织金矿区剖面的上部和下部。粘土矿物的上述分布特征可大致反映出龙潭早期为海侵期,龙潭晚期为海退期,长兴期为新的更大的海侵期。平面上,从陆到海,即从滇东的冲积平原河流体系,向东经盘关向斜的上三角洲平原、纳雍的过渡带三角洲平原,到织金的下三角洲平原及潮汐平原,高岭石含量急剧减少,伊利石含量逐渐增加。最为明显的是从滇东河流体系到黔西三角洲—潮坪体系之间高岭石含量骤然减少。
罗忠邵龙义姚光华邓光明汪浩韩俊
关键词:粘土矿物泥岩含煤岩系上二叠统沉积环境
中国煤层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的回顾与展望
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沉积岩。对煤的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煤的勘探和煤的利用。含煤岩系沉积学的研究历史可以分为旋回层理论阶段、沉积模式理论阶段及层序地层学研究阶段。旋回层理论注重含煤岩系重复性...
邵龙义汪浩鲁静李猛李英娇高彩霞王娟张鹏飞
关键词:含煤岩系层序地层聚煤模式
柴北缘鱼卡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被引量:30
2007年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方法,对青海柴北缘鱼卡地区侏罗纪含煤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将侏罗系含煤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中侏罗统大煤沟组、石门沟组下段和石门沟组上段;研究区层序界面主要包括区域不整合面(古风化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下切谷、河道间古土壤和盆地内基准面下降—暴露—上升旋回的转折点;与海相含煤盆地不同,厚煤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发育具有多样性。在古隆起和盆地内部,厚煤层常靠近初始湖泛面发育(煤7);在盆地边缘河流—三角洲平原,厚煤层常靠近最大湖泛面发育(煤5)。总体来看,陆相含煤盆地三级层序中,湖侵体系域聚煤最好。
鲁静邵龙义刘天绩文怀军汪浩尚潞君杨敏芳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柴达木盆地北缘
近海型含煤岩系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被引量:56
2008年
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方法学科,并在聚煤作用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作者就近海型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历史以及煤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及有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近海环境的聚煤作用实际上是海平面(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发生的,同时提出煤层厚度受泥炭堆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的控制:靠陆一侧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中,厚煤层主要出现在最大海泛面位置;而靠海一侧障壁—潟湖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中,厚煤层主要出现在初始海泛面的位置;但就整个三级复合层序来说,层序中厚度最大、分布最广的煤层主要分布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最大的最大海泛面附近的位置。对于中国晚古生代近海型煤系中常见的"根土岩—煤—石灰岩"序列,聚煤作用发生于海相石灰岩"滞后时段",即在海侵之后、海相石灰岩层真正沉积下来之前的时段,这一时段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平衡,有利于聚煤作用发生。
邵龙义鲁静汪浩张鹏飞韩德馨
关键词:沉积学层序地层聚煤模式
辽河东部凹陷驾掌寺—小龙湾地区沙三段上亚段沉积古地理及聚煤作用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钻探、测井及地震资料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驾掌寺—小龙湾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进行了沉积环境和聚煤作用分析,编制了各种单因素图件及古地理图,识别出冲积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以及滨浅湖等古地理单元。分析认为,研究区物源来自东侧东部斜坡带和西侧中央凸起,并在区内沉积中心—驾掌寺—小龙湾凹陷处汇集,在适宜的气候、缓和的构造背景、适中的沉降幅度、较少的碎屑输入条件下,有一定水体深度的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区是成煤的有利地带,巨厚煤层分布于小龙湾地区的小14井、小5井以及小31井一带。
汪浩邵龙义蔡国刚陈振岩李晓光郭立君
关键词:聚煤作用古近系沙河街组
中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4
2011年
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是古环境研究中重要的时间"度量"工具。文中以贵州普安糯东17号煤层和云南富源天佑10号煤层为例,对晚二叠世煤层的地球物理测井信号进行频谱分析,以获得其中的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参数。研究发现,测井信号所反映出的煤层灰分含量变化受泥炭地发育时期的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123ka(偏心率):35.6ka(斜率):21.2ka(岁差))驱动。以煤层剖面中的轨道周期为时间尺度,进一步计算出晚二叠世泥炭地的碳聚集速率为54.3~77.0gC/(m2.a),对应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为543~1540gC/(m2.a)。基于晚二叠世、晚石炭世和现代热带泥炭地的NPP与各个时期大气成分的对比结果显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对陆相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具有关键性的控制作用。
邵龙义汪浩Large D J
关键词:米兰科维奇旋回晚二叠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