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凯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基因
  • 6篇基因定位
  • 3篇杂交
  • 3篇杂交粳稻
  • 3篇三系杂交
  • 3篇三系杂交粳稻
  • 3篇水稻
  • 3篇粳稻
  • 2篇雄性不育
  • 2篇豫粳6号
  • 2篇杂种
  • 2篇质核互作
  • 2篇质核互作雄性...
  • 2篇恢复基因
  • 2篇间杂种
  • 2篇不育
  • 1篇代换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间相互...

机构

  • 9篇扬州大学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江苏省农业技...

作者

  • 9篇钱凯
  • 6篇汤述翥
  • 6篇张宏根
  • 6篇顾铭洪
  • 5篇梁国华
  • 4篇裴艳
  • 3篇孙一标
  • 2篇陈建民
  • 2篇李闯
  • 2篇洪义欢
  • 2篇李鹏
  • 2篇许作鹏
  • 1篇许明
  • 1篇刘巧泉
  • 1篇吉健安
  • 1篇吴娟
  • 1篇杨泽峰
  • 1篇朱国永
  • 1篇秦秋琳
  • 1篇刘晓宇

传媒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现代分子植物...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06
  • 2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产量与品质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通过对近30年来江苏省育成的45个迟熟中粳品种的区域试验资料分析和种植鉴定,了解江苏迟熟中粳品种的育种状况,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区试资料分析表明,江苏近30年来迟熟中粳品种产量连上3个台阶,代表品种为1983年审定的盐粳2号,产量达到500 kg/667m^2;1992年审定的武育粳3号,产量达到580 kg/667m^2;1999年审定的武运粳8号,产量达到650 kg/667m^2.2005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徘徊在600 kg/667m^2.2012年扬州种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育成的品种产量为500~600 kg/667m^2,产量提升不明显.近年来注重品种的外观品质改良,垩白粒率有明显改进,但垩白度和食味品质的改良仍需要加强.
张宏根朱国永封智蔷许明吉健安裴艳钱凯汤述翥顾铭洪
关键词:水稻迟熟中粳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研究及新的育性恢复基因定位
三系杂交稻利用的雄性不育是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在杂交粳稻中主要以利用包台(BT)型雄性不育细胞质。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是一复杂的遗传性状,在水稻BT型不育细胞质的育性遗传方面,多数研究认为BT型雄性不育系的恢复受1对显性基因控...
钱凯许作鹏李鹏张宏根汤述翥梁国华顾铭洪
关键词:基因定位
利用染色体片断代换系定位BT、HL雄性不育系的恢复基因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的恢复是一复杂的遗传性状,它由主效基因与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基因间存在互作,环境对目标性状表型的影响较大。因此,已有的研究仅能准确定位其中的主效基因,而对微效基因研究较少。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是一有效的QT...
许作鹏钱凯李鹏张宏根汤述翥梁国华刘巧泉顾铭洪
关键词:恢复基因基因定位
BT型三系杂交粳稻不同组合间育性差异原因初探
2014年
为了阐明不同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原因,利用豫粳6号A、9201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恢复系TR2604、闵120来配制遗传组合就BT型不育细胞质育性恢复遗传进行研究。根据9201A//9201B/闵120、9201A//9201B/TR2604及豫粳6号A//豫粳6号B/闵120三个群体中植株的育性分离,推断9201A、豫粳6号A的育性恢复均由1对恢复基因控制。基因定位结果表明,恢复系闵120中的恢复基因位于第10染色体上18772374-18967996bp间约195kb物理区间内,TR2604中的恢复基因位于第10染色体18 817 631-18 967 996bp间约150kb物理区间内。根据已克隆Rf1基因的信息可知两恢复系带有的恢复基因均为Rf1a。豫粳6号A/TR2604//TR2604BC1F2群体中植株的Rf1a位点基因型与育性分析结果表明TR2604对豫粳6号A育性恢复由Rf1a控制,豫粳6号A/TR2604不育由双亲间的不亲和性造成。
张宏根钱凯孙一标裴艳封智蔷刘晓宇汤述翥梁国华顾铭洪
关键词:三系杂交水稻恢复基因基因定位
豫粳6号B与TR2604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遗传与定位
阐明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有助于三系法杂交粳稻组合的选育。本研究中,在明确了TR2604带有BT型恢复基因的基础上,根据TR2604与豫粳6号A(B)、9201A(B)后代的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明确豫粳6...
葛永申孙一标封智蔷钱凯裴艳李闯张宏根汤述翥梁国华顾铭洪
关键词:三系杂交粳稻基因定位
文献传递
东乡野生稻重复序列的克隆分析及染色体定位被引量:4
2006年
从东乡野生稻(O ry za ruf ipogon G riff)中克隆到7个重复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这些序列是与转座因子有关的序列。以序列H 2为探针,对不同基因组水稻进行Southern杂交,表明该序列为稻属内AA基因组特异的重复序列。其分布在水稻的多条染色体上,荧光原位杂交(F ISH)结果显示该重复序列主要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以及端粒附近,重复单位序列长度为615 bp左右。并就特异重复序列在水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洪义欢钱凯秦秋琳陈建民
关键词:东乡野生稻荧光原位杂交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5年
酵母双杂交系统自创建以来,已成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揭示了大量未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该系统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发展了三杂交系统、单杂交系统、逆向双杂交系统、SOS富集系统等。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系统已经成功地运用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DNA、RNA、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吴娟钱凯杨泽峰
关键词:酵母双杂交系统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大麦耐湿性的SSR标记与初步定位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湿害是严重影响大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湿害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还较少。以耐湿大麦品种Stiring和不耐湿的大麦品种京裸11为亲本构建F2群体,对亲本及F2单株进行耐湿性鉴定,结果表明,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可作为耐湿性的鉴定指标。选择极端耐湿和不耐湿的F2单株组成耐湿、感湿两个池,利用73对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检测多态性,结果发现引物WMC1E8在两亲本和两池间均检测出多态性。利用群体进行分析,表明WMC1E8标记位点与耐湿性相关极显著,可解释耐湿性表型变异的29.91%,初步可以认定该位点位于大麦第一染色体上。
钱凯洪义欢顾世梁陈建民
关键词:大麦基因定位
豫粳6号保持系与恢复系TR2604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定位
2014年
阐明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有助于三系法杂交粳稻组合的选育。根据TR2604与豫粳6号A(B)、9201A(B)后代的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明确了豫粳6号A(B)/TR2604 F1不育由双亲间特异性不亲和造成。遗传分析表明豫粳6号A(B)与TR2604 F1花粉不育受单基因S38(t)控制。以352株豫粳6号A/TR2604//TR2604、豫粳6号B/TR2604//豫粳6号B等群体中单株为定位群体,将S38(t)定位于第7染色体上标记RM18和RM234之间,与两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0.43 cM和0.14 cM,两标记间物理距离约为180 kb,相关结果为S38(t)图位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础。
张宏根孙一标封智蔷钱凯裴艳李闯汤述翥梁国华顾铭洪
关键词:三系杂交粳稻基因定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