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隽
- 作品数:201 被引量:272H指数:8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作为系统结构的侨易游戏——答范劲、杜心源君被引量:8
- 2020年
- 本文对范劲、杜心源两位教授的侨易学商榷进行回应,指出侨易学确有一种整体性的意图,但只是力图寻找到一种可以操作的方式来切入这个已被分科割裂得过于破碎的世界。并超出"科学系统-人文系统"简单二元对立的思维,强调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即所谓的"道",或"知识的融通"维度上思考问题,进而提出一种作为系统结构的侨易游戏命题,试图借鉴德国学者的精神,既要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也要能别出手眼、不为所限;既能着手微观,也能兼及中观与宏观,不仅要能"以小见大""法从例出",也要能够"中观思维""大中蕴小",不仅仅是驾驭"宏大叙事",而且也要超越"宏大叙事"。
- 叶隽
- 关键词:系统结构游戏
- 高潮论、异文化与德意志性 读史腊斐的《德意志文学简史》
- 2014年
- 读这部著作,最为亲切的竟然是迎面撞来的中国德文学科史的叙述:“早在1959年,几位中国日耳曼学者便在冯至先生的带领下,集体编写了一部《德国文学简史》.”虽然史实略有出入,但毕竟唤起了吾辈亲切的文化记忆.
- 叶隽
- 关键词:德国文学意志性异文化读史文化记忆
- 留欧史上的三角恋个案及其文化史意义——以吴若膺为中心的“二王之争”
- 2021年
- 本文选择现代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两位人物,即作为少年中国学会领袖的王光祈、诗人王独清,围绕他们与吴虞之女吴若膺的三角恋而展开深入讨论。一方面梳理以吴若膺为中心的"二王之争"的三角恋史,另一方面讨论留学时代以及由于接受舶来之西方自由思潮而导致的感情泛滥问题,指出其貌似小节,但其实关系到国人之观念变化极大,甚至深度影响到整体的社会史、政治史和文化史进程。
- 叶隽
- 关键词:王光祈王独清留学史
- 清民之际教育变革的另类风景——《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所引发的学术思考
- 2024年
- 田正平所著《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聚焦于现代中国转型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理解清民之际日记资料的教育学视角,为反思现代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进程打开了新视窗。尤其是对刘大鹏面对教育变革时的心理及应对情绪的分析、将胡适视为为国族寻求出路的精英与教育家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竺可桢作为一代大学领袖高尚品格与精神向度的展现,都显明作者把握住了作为社会分层和个体学养形成中具有枢纽性意义的教育环节的重要作用。从后设视角来看,在处理日记这类特殊史料时,应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意识,参证各类材料,才能呈现新问题;而对个案的考察也应摒弃过于主观的思维旧习,还原个体存在的历史语境,客观呈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此外,对清民之际知识精英们的省思不能仅停留在思想的还原层面,还需继续追问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其思想的职守及特殊的历史情境对于这一思想完形的造就作用。
- 叶隽
- 关键词:跨学科视野
- 侨易视域里的精英个体及其文明体“载像”——以卡内蒂与卡夫卡所表现的“犹太之奥”与“犹太之华”为例被引量:4
- 2020年
- 本文以两位奥国作家卡夫卡、卡内蒂为个案,考察日耳曼文学史中的流易现象,即精英个体与文明体侨易之间如何互相作用。首先通过卡夫卡、卡内蒂两人在奥匈帝国的成长生活经历,揭示出奥匈帝国多重文化交错互融的复杂性,同时突出卡内蒂丰富的跨文化经验,分析其地理位移的“链性”及“间续”与文化交易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次,作者认为二卡氏借助抽象书本知识的帮助,完成了“中国精神之旅”的变创,形成了“犹太之华”的虚拟想象,并反过来使他们努力追求中国精神的“高简”原则。通过对这两个个案的考察,作者令人看到精英个体与文明体侨易之间“前者经由后者而规训与成长,后者则通过前者来展现和发展”的相互关系,确认了精英个体的“个体载共”意义,同时展现了奥国、犹太与中国通过精英个体的精神漫游所形成的复杂文化关系。
- 叶隽
- 关键词:文学史犹太
-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2016年
-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数学人才,教师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学生以往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究竟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教师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 叶隽
-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学习兴趣思维转换数学实验课堂气氛兴趣点
- 21世纪中国大学构建的重要命题——读《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
- 2003年
- 叶隽
- 关键词:高等教育书评
- 退尔镜像的中国变形及其所反映的文化转移
- 2011年
- 本文选择现代中国的三个断点,即1910、1930、1950年代,分别以马君武、陈白尘、冯至为中心,探讨退尔形象的演变建构,及其在中国语境的不同时代所形成与被赋予的意义。
- 叶隽
- 关键词:席勒
- 侨易视域里的精英个体及其文明体“载像”
- 2020年
- 以两位奥国作家卡夫卡、卡内蒂为个案,可考察日耳曼文学史中的流易现象,即精英个体与文明体侨易之间如何互相作用。首先通过卡夫卡、卡内蒂两人在奥匈帝国的成长生活经历,揭示奥匈帝国多重文化交错互融的复杂性,同时突出卡内蒂丰富的跨文化经验,分析其地理位移的“链性”及“间续”与文化交易之间的复杂关系。
- 叶隽
- 关键词:奥匈帝国
- 安徒生童话该怎样翻译?——以周作人批评、叶圣陶创作与叶君健翻译为中心被引量:2
- 2016年
- 周作人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开风气之先者,他不但很关注安徒生童话的早期汉译问题,而且用白话翻译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从而引发国内安徒生童话热的出现。20世纪20年代,安徒生汉译开始由个体批评家或学者自觉,上升到整体的合力推动,安徒生童话翻译出现高潮,对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叶圣陶在安徒生影响下创作的童话作品结束了中国童话的"模仿时代",而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全集》则进一步推动了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接受,对中国现代童话的创作与发展影响深远。周作人、叶圣陶、叶君健代表了安徒生入华的三重"侨变推手",推动了作为诗人巨像的安徒生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创作、翻译上的全面影响。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安徒生童话的意义和价值才得到充分展现,即"侨易新符"的创造完成才是一种理论、人物或镜像在长途文化旅行之后可能达到的一个长期有影响力的标的。
- 叶隽
- 关键词:安徒生文学史文化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