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涛 作品数:17 被引量:125 H指数:7 供职机构: 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保留部分末节趾骨[母]甲瓣联合第二足趾双关节修复拇指Ⅲ类缺损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探讨带部分[母]趾末节趾骨及第二趾跖趾关节和近趾间关节及伸屈肌腱复合组织修复拇指Ⅲ类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5例拇指Ⅲ类缺损的患者,采用带[母]趾部分末节趾骨及第二趾跖趾关节和近趾间关节及伸、屈肌腱复合组织再造拇指. 结果 术后5例再造拇指全部成活,随访时间8 - 24个月,再造拇指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功能评定:优4例,良1例.患者生活均能自理. 结论 带部分[母]趾末节趾骨及第二趾跖趾关节和近趾间关节及伸屈肌腱复合组织再造拇指Ⅲ类缺损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再造拇指的外观和感觉,恢复了再造拇指的运动功能. 孙雪生 王朝亮 朱涛 申立林 康颂科 李新霞 蔺楚 张宁 李强 高博关键词:拇指 腘动脉皮支游离皮瓣在跗外侧动脉皮瓣切取失败病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腘动脉皮支游离皮瓣作为跗外侧动脉皮瓣切取失败后的补救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对8例前足损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拟采用带蒂跗外侧皮瓣修复,但是皮瓣游离后因皮支供血不足而失败的,改行以预先用小型多普勒超声测出的同侧腓骨小头附近来自腘动脉的腘窝外侧皮动脉的皮支为蒂设计游离腘动脉皮支皮瓣,其蒂部与跗外侧动脉远端吻合,供区直接缝合;失利的皮瓣削薄后原位回植,进行补救。结果本组8例补救皮瓣全部成活,其中7例得到5个月~2.5年随访。所有患者受区跖骨骨折全部愈合,骨折线消失,能正常行走,恢复了较好劳动能力;皮瓣质地、弹性良好,无磨损及破溃,外观无明显臃肿、肤色正常,可不需二期修整;供区愈合好,仅留有线性瘢痕。结论游离腘动脉皮支皮瓣蒂部与跗外侧动脉吻合修复前足损伤,用来补救跗外侧动脉皮瓣失利,具有操作简单、蒂部血管口径相匹配、创伤小、不损伤知名血管、成活率高、皮瓣薄等许多优点,可以作为补救方案之一。 申立林 朱涛 蔺翠霞 宋素萍 孙雪生 李强 高博关键词:前足 经皮环线切割手术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经皮环线切割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法随机分成两组。手术切开组(42例)于掌指关节横纹近侧做切口,显露并切断腱鞘。环线切割组(42例)在超声引导下分别从腱鞘的深层及浅层穿线,形成环套切断腱鞘,松解屈肌腱。术前及术后1、4周测定疼痛强度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术后3个月综合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l周后疼痛全部缓解,手术切开组治疗前及术后1周、4周后VAS评分分别为6.95±1.25、5.21±1.62和2.83±1.12,相互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线切割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分别为7.11±1.41、2.74±1.31和0.64±0.15,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4周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周和4周后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感染、愈合不良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的环线切割手术治疗狭窄性腱鞘炎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微创等优点,达到与手术切开相同的疗效。 黄素芳 王朝亮 谢学升 李强 孙雪生 朱涛关键词:腱鞘炎 疼痛 微创性 超声检查 根据受伤机制分型采用不同手术策略治疗Pilon骨折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根据受伤机制分型采用不同手术策略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胫骨Pilon骨者64例,按照综合法分型标准分为内翻组18例、外翻组15例、背伸组12例、跖屈组10例和垂直压缩组9例,根据各组损伤的临床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固定方式及术后处理等。术后12个月随访,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判定骨折复位情况。术后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法,根据改良Baird和Jackson的主客观和X线评价标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本组病例VAS评分(1.57±0.30)分;骨折愈合时间(15.54±0.20)周;AOFAS评分(85.82±0.20)分。依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判定骨折复位质量,所有骨折固定中无内固定物进入关节内。内翻损伤型中关节面获得解剖复位17例,复位一般1例;外翻损伤型中解剖复位13例,复位一般2例;背伸损伤型中获得解剖复位11例,复位一般1例;跖屈损伤型中获得解剖复位8例,复位一般2例;垂直压缩型中获得解剖复位6例,复位一般3例。综合疗效评定:优52例,良1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根据Pilon骨折不同受伤机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恰当的手术入路、高质量的骨折复位以及压缩骨块的支撑固定,对取得良好疗效至关重要。 王朝亮 黄素芳 孙雪生 朱涛 李伟延 刘勇关键词:胫骨PILON骨折 手术方式 临床疗效 三柱理论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指导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4年5月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4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21-58岁,平均36.7岁。根据影像学表现出的病理解剖特点及受伤机制,将踝关节按形态分为三柱;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时,三柱均累及,其中外侧柱损伤54处,中间柱韧带损伤26处,中间柱撕脱骨折28处,内侧柱韧带损伤31处,内侧柱骨折23处。54例患者根据损伤的不同柱别选择入路行内固定治疗,其中固定两柱26例,固定三柱28例。术后6个月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骨折复位固定后综合评价采用改良Baird和Jackson评估标准。结果5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5周(平均13.6周),疼痛VAS评分为0-6分(平均1.4分),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 AOFAS 踝-后足评分:82-100分,平均96分。综合疗效评定:优52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踝关节骨折三柱分型是一种既简单又全面的分型理论,三柱损伤后固定两柱可以达到稳定下胫腓联合的目的。 王朝亮 黄素芳 朱涛 孙雪生 康颂科 李新霞 申立林 蔺楚 王英振 周东生关键词:骨折 踝关节 下胫腓联合损伤 功能评价 锁骨钩钢板联合斜方肌筋膜瓣重建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通过与单纯锁骨钩钢板固定比较,探讨锁骨钩钢板固定联合斜方肌筋膜瓣重建肩锁、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4月,收治66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32例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联合斜方肌筋膜瓣重建肩锁、喙锁韧带治疗(试验组),34例仅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致伤原因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及术后2年测量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Constant评分;摄肩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喙突上平面与锁骨下平面的垂直距离(coracoid clavi-cledistance,CC.Dist);术后2年行MRI定量分析韧带噪声比(signal/noise quotiem,SNQ);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并发症发病率为12.5%(4/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1.2%(31/34)(χ^2=40.96,P=0.00)。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8年。术后2年两组VAS评分及CC.Dis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年,试验组患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获优19例,良11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3.75%;对照组获优7例,良8例,一般16例,差3例,优良率为44.11%。术后2年试验组患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3)。术后2年试验组SNQ显著低于对照组(t=55.03,P=0.00),提示试验组韧带愈合更好。结论与单纯锁骨钩钢板固定相比,联合斜方肌筋膜瓣重建肩锁、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韧带愈合可靠,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早期肩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王朝亮 王英振 朱涛 孙雪生 蔺楚 高博 李新霞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 锁骨钩钢板 踝部三柱分型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踝关节三柱分型指导踝部骨折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表现的病理解剖特点及受伤机制,将踝关节按形态分为三柱,其中外侧柱骨折32处,中间柱韧带损伤11处,中间柱撕脱骨折15处,内侧柱韧带损伤9处,内侧柱骨折16处。根据三柱理论设计手术入路及内固定,三柱骨折至少固定两柱。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骨折复位固定术后的影像学评价采用改良Baird和Jackson评估标准,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结果 3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5周(平均13.5个周),疼痛VAS评分为0-6分(平均1.3分),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AOFAS)踝-后足评分:82-100分,平均97分。X线疗效评定:优28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踝部骨折中根据三柱分型设计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可以较好显露及固定骨折,恢复踝关节功能。 王朝亮 黄素芳 孙雪生 朱涛 李强 李伟延关键词:踝关节骨折 三柱理论 内固定 功能评价 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对手指人咬伤后深部感染患者伤口菌群及创伤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手指人咬伤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但由于其伤口小、出血量少,往往容易被忽视。口腔内细菌较多,手指人咬伤后创口污染较重,常合并腱鞘炎、化脓性关节炎或骨髓炎,伤口内菌群多为厌氧菌或混合感染,常伴随有血流减少、低氧血症、创面细胞表型改变等,致使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伤口经久不愈,严重者需截肢处理。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具有抗菌、氧疗、促进创面愈合的优势,对于咬伤后厌氧菌感染或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指骨骨髓炎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采用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治疗手指人咬伤后深部感染患者4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黄素芳 王仲秋 张绪翠 王朝亮 朱涛 孙雪生关键词:创伤愈合 吻合血管的腘动脉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通过解剖观测及临床应用探讨游离腘动脉皮支皮瓣与跗外侧动、静脉吻合修复足踝部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取8具尸体下肢标本乳胶灌注血管后,在小腿外后上方行穿支血管解剖研究,设计腘动脉皮支皮瓣,其蒂部切取长度2.5 cm;解剖足部跗外侧动脉并游离至距起始处6 cm处;测量以上血管管径,计数伴行静脉。2010年3月-2013年1月,采用大小为6.0 cm×4.0 cm^7.5 cm×5.5 cm的游离腘动脉皮支皮瓣与跗外侧动、静脉吻合修复13例足踝部创面。男11例,女2例;年龄41~65岁,平均47.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压砸伤4例,机器绞伤1例。创面范围为5.0 cm×3.5 cm^7.0 cm×5.0 cm。供区直接缝合。结果解剖观测结果示,以腘窝外侧动脉穿支为轴,可以设计腘动脉皮支皮瓣,腘动脉皮支皮瓣蒂部穿支管径与跗外侧动脉匹配。临床应用结果示,术后2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皮瓣颜色接近正常肤色、质地柔软;其中3例女性患者因皮瓣外形较臃肿行二期皮瓣修薄术,其余患者皮瓣外形均无明显臃肿。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获优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2.3%。结论游离腘动脉皮支皮瓣与跗外侧动、静脉吻合修复足踝部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便、供区隐蔽等优点。 申立林 宋素萍 蔺翠霞 李文龙 孙雪生 朱涛 李强关键词:足踝部创面 复方黄柏液湿敷加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感染性褥疮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光动力抗菌疗法治疗褥疮感染性伤口的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3年8月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伤口褥疮患者42例。数字法随机分为光照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以单纯外用复方黄柏液为对照组,以复方黄柏液湿敷伤口后半导体激光照射为光照组,光照组采用复方黄柏液湿敷伤口封包30 min后半导体激光照射,半导体激光探头距离伤口部位10∽15 cm,每次20 min,2次/d,连续照射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伤口细菌培养结果、创面炎症变化率、创面缩小率及创面肉芽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结果光照组的伤口细菌培养阳性率、治疗后第7、14天的创面周边炎症带面积变化率、创面缩小率、伤口肉芽组织EGF高表达率分别为9.8%、(32.2%±5.8%)、(89.1%±5.6%)、(12.4%±2.9%)、(34.7%±3.6%)、66.7%,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1.2%、(17.8%±2.0%)、(57.3%±2.6%)、(5.1%±1.1%)、(10.5%±2.4%)、2/21,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光动力抗菌疗法治疗褥疮感染性伤口抗菌消炎效果明显,通过高表达EGF促进伤口愈合。 王朝亮 黄素芳 朱涛 孙雪生 邹勇 王英振关键词:褥疮 生物敷料 光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