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启强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牙周
  • 6篇牙周炎
  • 6篇龈沟液
  • 4篇牙周炎患者
  • 3篇慢性
  • 2篇牙周病
  • 2篇有机酸
  • 2篇慢性牙周炎
  • 2篇酶链反应
  • 1篇单胞菌
  • 1篇短链脂肪酸
  • 1篇多聚
  • 1篇多聚酶
  • 1篇多聚酶链反应
  • 1篇牙本质
  • 1篇牙骨质
  • 1篇牙周袋
  • 1篇牙周袋深度
  • 1篇牙周致病菌
  • 1篇牙龈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口腔...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李启强
  • 6篇孟焕新
  • 3篇冯向辉
  • 3篇赵亦兵
  • 2篇张立
  • 2篇高学军
  • 2篇王祖华
  • 2篇丁芳
  • 1篇刘萍
  • 1篇王者玲
  • 1篇路瑞芳
  • 1篇葛丽华
  • 1篇刘晓勇
  • 1篇黄洁

传媒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北京口腔医学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国际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牙骨质—牙本质撕裂1例被引量:2
2007年
王者玲黄洁李启强葛丽华刘晓勇刘萍
关键词:牙骨质牙本质病例报告牙周病
有机酸与牙周病的关系
2006年
牙周主要致病菌革兰阴性厌氧菌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生成多种短链有机酸,体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该类有机酸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直接影响着牙周组织的健康,是牙周厌氧菌致病过程中的重要毒性分子。
李启强孟焕新
关键词:牙周炎有机酸龈沟液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有机酸的分析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有机酸的种类,分析其与牙周组织炎症状况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37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16名牙周健康者龈沟液中的有机酸成分;比较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的龈沟液中有机酸成分。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琥珀酸、丁酸和戊酸的检出率及检出浓度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酸在两组间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炎症组中的检出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琥珀酸、丙酸与丁酸在炎症组A组(PD=4mm)与B组(4mm6mm)龈沟液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沟液中琥珀酸、丙酸、丁酸和戊酸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较为密切,其中琥珀酸、丙酸和丁酸的表达与牙周袋深度相关。
李启强孟焕新高学军王祖华
关键词:牙周炎患者龈沟液慢性牙周炎牙周袋深度探诊深度健康者
Ⅲ期或Ⅳ期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有机酸浓度与牙周炎的关系
2024年
目的:分析Ⅲ期或Ⅳ期牙周炎患者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GCF)中甲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及其与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37例全身健康的牙周炎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19例全身及牙周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每位研究对象每象限选一颗磨牙或切牙的颊侧近中位点采集龈沟液,并记录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和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分离上清液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甲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分析其对牙周炎患病风险的预测能力,以及与牙周炎分级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37例牙周炎患者按分期32例为Ⅲ期和5例为Ⅳ期,按分级9名为B级和28名为C级。病例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龈沟液中甲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5.37(3.39,8.49) mmol/L vs. 12.29(8.35,16.57) mmol/L,P<0.001],而丙酸和丁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23(4.28,14.90) mmol/L vs. 2.71(0.00,4.25) mmol/L,P<0.001;2.63(0.47,3.81) mmol/L vs. 0.00(0.00,0.24) mmol/L,P<0.001]。B级和C级牙周炎龈沟液中甲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深袋内丙酸和丁酸的浓度明显高于浅袋,甲酸浓度随袋深的增加反而减少。丙酸(OR=1.51,95%CI:1.29~1.75)和丁酸(OR=3.72,95%CI:1.93~7.17)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而甲酸(OR=0.87,95%CI:0.81~0.93)则可能是牙周炎的保护因素。丙酸(AUC=0.852,95%CI:0.805~0.900)、丁酸(AUC=0.889,95%CI:0.841~0.937)、甲酸浓度的倒数(AUC=0.844,95%CI:0.793~0.895)对牙周炎的患病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甲酸浓度低于对照组,是牙周炎的保护因素,甲酸浓度的倒数对牙周炎患病风险具有良好预测效能;而丙酸和丁酸浓度则升高,是疾病的危险因素,对牙周炎患病风险均具有良好预测价值;三种有机
胡玉如刘娟李文静赵亦兵李启强路瑞芳孟焕新
关键词:牙周炎短链脂肪酸龈沟液
龈沟液中有机酸与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间的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相同龈沟液样本中挥发性有机酸与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龈沟液中有机酸的浓度;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相同样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对照者;慢性牙周炎患者P.g阳性组龈沟液中丁酸与异戊酸浓度显著高于P.g阴性组。结论结果表明相同样本龈沟液中丁酸与异戊酸的表达与P.g的检出相关联,P.
李启强孟焕新高学军王祖华冯向辉
关键词:牙周炎有机酸牙龈卟啉单胞菌多聚酶链反应
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纵向观察分析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内龈沟液中6种牙周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并分析检出率的变化与牙周临床指标间的关系,试为评价牙周炎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提供一个微生物学手段。方法:应用16S rRNA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13名CP患者基线、牙周机械治疗后2周、2个月、4个月时以及11名健康对照者龈沟液中的6种牙周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Bf,现已更名为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s,Pn)。结果:CP组在牙周机械治疗后2个月和4个月的菌斑指数(plague index,PL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但治疗后4个月比2个月有少量升高。CP组基线的6种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CP组在治疗后2周、2个月、4个月3个时间点的Tf(42.1%、73.7%、70.2%)、Pg(47.4%、68.4%、77.2%)、Aa(15.8%、22.8%、7.0%)、Pn(38.6%、57.9%、64.9%)、Pi(15.8%、38.6%、42.1%)检出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f96.5%、Pg93.0%、Aa36.8%、Pn86.0%、Pi84.2%),而Fn的检出率则仅在治疗后2周减少明显(84.2%vs98.2%),在治疗后2个月(93.0%)和4个月(96.5%)略有回升,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被检致病菌在治疗后2个月检出率比2周时回升。结论:Tf、Pg、Aa、Pn、Pi等牙周致病菌的共同感染可能在CP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CP组在牙周机械治疗后牙周致病菌的变化早于临床指标的变化,治疗后2个月内即应开始定期复查复治。
丁芳孟焕新李启强赵亦兵冯向辉张立
关键词:牙周炎龈沟液聚合酶链反应
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疱疹病毒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通过纵向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chronic periodontitis,CP)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龈沟液中两种疱疹病毒检出率的变化,分析疱疹病毒与牙周炎症的关系,为评价牙周炎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提供一个微生物学手段.方法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n-PCR)技术,检测13例CP患者牙周机械治疗前、治疗后2周、2个月、4个月时龈沟液中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EB病毒1型(Epstein-Barr vires-1,EBV-1),并分析两种病毒检出率的变化.结果 CP患者在牙周机械治疗后2个月和4个月的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后4个月的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均较治疗后2个月显著升高(P〈0.05).CP患者治疗前HCMV、EBV的检出率分别为42%(33/78)、14%(11/78);EBV阳性位点多伴有HCMV感染,11个EBV(+)的位点中9个位点伴HCMV(+).HCMV、EBV检出的位点多是深牙周袋位点,14个深牙周袋位点中13个HCMV(+);11个EBV(+)位点中9个为深牙周袋位点.CP患者在治疗后2周时HCMV、EBV的检出率降至最低(分别为8%、0);治疗后2周、2个月、4个月HCMV和EBV的检出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HCMV在治疗后2个月的检出率(15%)较治疗后2周时(8%)回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结论 疱疹病毒感染在CP发病中可能有一定作用;CP患者在牙周机械治疗后疱疹病毒的变化早于临床指标的变化,治疗后2个月内即应开始定期复查、复治.
丁芳孟焕新李启强赵亦兵冯向辉张立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巨细胞病毒EB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