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燕

作品数:18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耐药
  • 5篇AMPC酶
  • 4篇质粒介导
  • 4篇质粒介导AM...
  • 3篇耐药性
  • 3篇基因
  • 3篇杆菌
  • 3篇埃希菌
  • 3篇大肠埃希菌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脂肪
  • 2篇脂肪因子
  • 2篇脂联素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质粒
  • 2篇肿瘤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癌

机构

  • 16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作者

  • 18篇陈燕
  • 7篇李家斌
  • 7篇陈明卫
  • 7篇王谦
  • 6篇王佑民
  • 6篇叶英
  • 5篇程君
  • 4篇王迎迎
  • 2篇方朝晖
  • 2篇徐豆豆
  • 2篇赵晓彤
  • 2篇王杨
  • 2篇夏同佳
  • 2篇赵倩
  • 1篇殷俊
  • 1篇戴尧
  • 1篇童俊露
  • 1篇孙震
  • 1篇杨宁宁
  • 1篇赵丽丽

传媒

  • 3篇安徽医药
  • 2篇安徽医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部分医院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其基因型分布
目的 了解安徽省2005年临床分离的247株肺炎克雷伯菌产质粒介导AmpC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产酶菌株的耐药性。 研究产质粒介导AmpC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的耐药基因型别的分布。 研究Amp...
陈燕
关键词:质粒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骨骼肌源性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过去十年间(2002~2013),骨骼肌被看作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骨骼肌肌纤维可以分泌产生释放一些细胞因子类和肽类物质发挥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这些细胞因子类和肽类物质被定义为骨骼肌源性因子,作用于其他器官和组织,如脂肪组织、肝脏、胰腺、骨和大脑等发挥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IR)的产生与骨骼肌源性因子的异常分泌有关,而身体缺乏运动会导致骨骼肌因子应答改变,这一个机制可能用于解释骨骼肌源性因子与IR的关系.
陈燕陈明卫王佑民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
吡格列酮对L6肌细胞脂联素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建立棕榈酸诱导的大鼠L6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后,以吡格列酮、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抑制剂SP600125、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抑制剂SB203580进行干预。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脂联索、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蛋白表达和JNK、p38MAPK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冠著增加胰岛素抵抗状态下I|6细胞p38MAPK磷酸化、脂联素和GLUT4蛋白表达(P〈0.05或P〈0.01),降低JNK磷酸化水平(P〈0.01)。阻断p38MAPK信号通路后,吡格列酮上调L6细胞GULT4蛋白表达的效应显著降低(P〈0.01),而阻断JNK信号通路却无显著影响(P〉0.05)。
戴尧陈明卫方朝晖陈冬杨宁宁陈燕刘剑王佑民
关键词:脂联素C-JUN氨基末端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吡格列酮
脂肪因子与结直肠癌被引量:5
2015年
脂联素、瘦素、网膜素、内脂素均为脂肪组织细胞分泌的脂肪因子,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上述脂肪因子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结直肠癌临床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标志物.目前关于脂肪因子如何诱发结直肠癌的机制尚不清楚,仍需开展深入的研究.
陈燕陈明卫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肥胖症
大肠埃希菌中检出多种质粒介导的AmpC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产质粒介导的 AmpC β内酰胺酶细菌的基因型特征及耐药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无重复大肠埃希菌共407株,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 AmpC 酶,琼脂稀释法检测耐药性,PCR 扩增各组基因及测序以确定 AmpC 酶基因型。结果头孢西丁三维试验阳性率为8.1%(33/407),其中质粒介导的 AmpC 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3.0%(12/407)。PCR 扩增和测序结果证实为5株 bla_(CMY-2)、4株 bla_(DHA-1)和2株 bla_(ACT-2)基因,并发现1株新的 CMY 型基因,DNA 测序表明该基因和 CMY-2有97%的同源性,并在国内首次发现 bla_(ACT-2)基因。药敏试验显示对头霉素和哌拉西林耐药,对亚胺培南100%敏感,2株产 DHA-1型酶的菌株对头孢吡肟耐药。结论安徽省各地区已有质粒介导 AmpC 酶的出现,基因型有 CMY-2、DHA-1和 ACT-2。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作为治疗产质粒介导的 AmpC 酶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叶英王谦陈燕李家斌
关键词:Β内酰胺酶类基因质粒大肠杆菌
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先后予以1 mmol·L-12-巯基乙醇培养2 d,10μg·L-1表皮生长因子、10μg·L-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2%B27培养7 d,之后添加20 mmol·L-1尼克酰胺及艾塞那肽培养7 d。对照组不添加诱导剂,继续换液培养。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体外扩增两组细胞的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1(PDX-1)基因、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细胞胰岛素分泌量三种方法来鉴定胰岛素分泌细胞。结果 (1)通过形态学观察,诱导组细胞类似胰岛样细胞,对照组细胞则无明显改变;(2)应用RT-PCR方法,诱导组细胞可扩增出PDX-1基因,而对照组则没有。(3)诱导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可检测出胰岛素分泌,7 d时胰岛素浓度为(6.32±0.18)mIU·L-1,21 d时增至(34.57±4.54)mIU·L-1,而对照组则未测出。结论成功在体外微环境下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陈燕汪珊珊刘尚全陈明卫王佑民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胰岛素分泌细胞
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质粒型AmpC酶DHA-1基因的检出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测定56株同时耐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阴沟肠杆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型。方法先后用头孢西丁纸片法、三维试验、等电聚焦及酶抑制试验和微量稀释法进行表型检测。接合试验证实酶基因的转移性。多重聚合酶链反应以及基因测序等方法鉴定质粒型AmpC酶基因型。结果受试的56株细菌中有5株三维试验阳性,其中1株能转移接合,接合子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果呈阳性,等电点为7.8,基因测序表明和DHA-1型AmpC酶一致。结论我国的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已获得质粒型DHA基因,DHA基因可通过转化、接合等方式转移给其他细菌且易于传播,因此应加强监控以防DHA基因在革兰阴性菌中流行。
叶英王谦陈燕李家斌
关键词:阴沟肠杆菌AMPC酶
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机制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35所医院2005年随机月份临床分离402株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揭示其相关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株;多重PCR检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和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结果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28株(7.0%),其中2株经测序证实为新的质粒ampC基因型(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F054895,EF417572)产酶菌株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敏感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28株产酶菌株中有23株表现为多重耐药,20株检测出各型ESBLs基因,21株扩增出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20株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阳性结论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以产生灭活酶和Ⅰ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为主对产酶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及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王谦陈燕程君王迎迎叶英李家斌
关键词: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耐药机制
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耐药分析及相关机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35所医院自临床分离的402株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揭示其相关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株;多重PCR检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和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结果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28株(7.0%),其中两株经测序比对证实为新的质粒ampC基因型。产酶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都敏感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28株产酶菌株中有23株表现为多重耐药,20株检测出各型ESBLs基因,21株扩增出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20株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阳性。结论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以产生灭活酶和Ⅰ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为主。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王谦陈燕程君王迎迎叶英李家斌
关键词:AMPC酶大肠埃希菌耐药
小于胎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小于胎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住院时间>7 d VLBWI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小于胎龄VLBWI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点、实验室结果、危险因素及预后等。结果 296例纳入本研究的VLBWI中,小于胎龄儿组165例,其中发生晚发型败血症者56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于胎龄VLBWI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包括极早产(胎龄<32周)、超低出生体质量(出生体重<1 000 g)、胎膜早破>18 h、预防应用抗菌药物>7 d、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7 d、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机械通气、留置胃管>7 d、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长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其独立危险因素为留置胃管>7 d和胎膜早破>18 h。结论在VLBWI中小于胎龄儿更易发生晚发型败血症,今后临床工作中应对这一特殊群体采取个性化预防措施,凡胎膜早破>18 h者需动态连续监测血象指标,尽早开始经口肠道微量喂养,缩短留置胃管时间。
陈燕王杨赵倩徐豆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