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丽娟

作品数:42 被引量:124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2篇毒性
  • 9篇风险评估
  • 8篇秀丽隐杆线虫
  • 7篇细胞
  • 7篇小鼠
  • 7篇急性毒性
  • 4篇纳米
  • 3篇毒理
  • 3篇毒理学
  • 3篇毒性研究
  • 3篇致突变
  • 3篇中毒
  • 3篇生物安全
  • 3篇实验室
  • 3篇实验室生物
  • 3篇皮肤刺激
  • 3篇皮肤刺激性
  • 3篇硝酸
  • 3篇硝酸镧
  • 3篇理学

机构

  • 4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8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国家食品安全...
  • 4篇北京市预防医...
  • 2篇国家粮食和物...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41篇齐丽娟
  • 34篇高珊
  • 30篇李国君
  • 19篇敬海明
  • 18篇宁钧宇
  • 17篇郑珊
  • 17篇聂燕敏
  • 15篇张维
  • 14篇马玲
  • 12篇张楠
  • 11篇谭壮生
  • 9篇李子南
  • 8篇杜宏举
  • 7篇李煜
  • 7篇张鹏
  • 7篇冯颖
  • 4篇娄云
  • 3篇童英
  • 3篇刘晶晶
  • 3篇尤育洲

传媒

  • 26篇毒理学杂志
  • 2篇首都公共卫生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 1篇中国环境诱变...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7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种模式对工业废水进行急性毒性判别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应用啮齿类动物、细胞、线虫3种实验模型同步进行毒性研究,摸索危险废液毒性初筛方法及判定标准的新模式。方法对18件工业废水进行毒性评估,以急性毒性评价为基点,同步进行动物急性经口毒性、经皮毒性、经呼吸道毒性试验;线虫毒性试验(24h LC50);细胞毒性试验(24hLC50)。结果18件样品小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小鼠急性吸入LC50〉10mg/L,大鼠急性经皮 LD50〉2000mg/kg;18件样品的线虫半数致死浓度(24hLC50)为253.1~869.6mg/ml;18件样品的中性红细胞毒性半数致死浓度(24hLC50)为19.87~75.93mg/ml,结论动物试验结果表明18件样品不属于危险废液;4件样品215mg/ml、14件样品464mg/ml提示对线虫有毒性作用;本研究为建立危险废液快速、廉价、实用的多模式毒性评估体系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不明危险废液的快速预筛检和判别提供了有潜在价值的评估技术。
高珊敬海明张鹏李煜谭壮生齐丽娟曾迎新李国君马玲
关键词:动物急性毒性
负离子对小鼠缺氧耐受力功能的影响
2011年
目的观察负离子对小鼠缺氧耐受力功能的影响。方法每天连续给小鼠使用负离子发生器4 h,分别连续接触负离子7、14和30 d后,测定小鼠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进行提高缺氧耐受力功能测定。结果负离子对白细胞、血小板无影响,对小鼠的各项生化指标无影响;而每日接触负离子4 h,连续30 d,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都有明显的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接触负离子4 h,连续接触7、14、30 d,可使小鼠亚硝酸钠中毒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连续接触7、14、30 d,可使小鼠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负离子可以通过改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提高机体的携氧能力,也可以提高小鼠的缺氧耐受力。
王红梅高珊聂燕敏马玲童英郑珊齐丽娟张维
关键词:负离子血液生化缺氧耐受力小鼠
基于系统文献检索的氯丙醇危害评估
<正>氯丙醇及其酯类主要存在于谷物、咖啡、鱼、肉制品、马铃薯、坚果和以植物油为原料的热加工油脂食品中。氯丙醇是甘油(1,2,3-丙三醇)的氯化衍生物,氯丙醇的非挥发性化合物包括3-一氯丙烷-1,2-二醇(3-MCPD)和...
齐丽娟高珊张维郑珊张文静何雨欣娄云宋雁刘兆平张晓鹏贾旭东李国君
文献传递
基于系统文献检索的3-MCPD及其酯类经口暴露的危害评估被引量:3
2019年
氯丙醇类化合物是国际公认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其中3-一氯丙烷-1,2-二醇(3-MCPD)被认为是精炼植物油中含量最高的食品污染物。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有必要对3-MCPD及其酯类进行经口暴露的健康危害评估。本文基于系统文献检索(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es,SLS)方法,收集3-一氯丙烷-1,2-二醇(3-MCPD)及其酯类的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的有效毒理学数据,开展其危害评估。主要研究内容为3-MCPD及其酯类的“毒理学特征”和“毒性效应”。采用SLS方法通过定义研究问题、构建检索策略、检索数据、数据筛选完成文献检索,并整理数据获取3-MCPD及其酯类毒理学相关信息完成危害评估。检索范围包括文献型数据库和相关权威机构官方数据库。对初步检索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筛选后,将其中的26篇文献作为本危害评估报告的核心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在上述文献中,动物研究显示肾和睾丸是3-MCPD毒性效应主要靶器官。长期动物研究结果显示:2 mg/kg·bw·d的3-MCPD可引起雄性大鼠进行性肾毒性、睾丸毒性以及雌性大鼠肾毒性和乳腺增生。3-MCPD可导致动物生育能力下降,表现为动物精子活性降低、产仔数量减少和最终完全不育。小鼠短期暴露3-MCPD(>50 mg/kg·bw·d)可引起神经毒性作用。尚无证据表明3-MCPD具有遗传毒性。3-MCPD脂肪酸酯毒性作用与游离3-MCPD毒性作用相似。无证据表明3-MCPD脂肪酸酯具有体内遗传毒性。3-MCPD及其脂肪酸酯(表示为MCPD当量)TDI值为2μg/kg·bw·d。2006年欧盟委员会发布(EC)No.1881/2006号法规,其中规定了3-MCPD在水解植物蛋白和酱油中的最大限量均为20μg/kg。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3-MCPD在液态调味品中的限量为0.4 mg/kg,在固态调味品中为1.0 mg/kg。肾和睾丸是3-MCPD及其酯类毒性效应主要靶器官。3-MCPD具有一定生殖
齐丽娟宋雁张晓鹏刘兆平贾旭东张维郑珊张文静何雨欣娄云高珊李国君
关键词:3-MCPD
稀土元素镧对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被引量:8
2019年
稀土元素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曾在我国被广泛使用,其对生态环境及健康的潜在风险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在所有稀土中,镧元素是最典型且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因此积极开展以镧为代表的稀土危害识别研究,对其危害特征充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稀土对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镧的危害识别和危害特征描述,进行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
韩高超宁钧宇于洲贾旭东齐丽娟高珊宋雁杨辉敬海明李国君
关键词:稀土元素
药食同源物质蜂蜜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研究
2023年
目的 通过体内、体外及模式生物等方法,初步研究蜂蜜的急性毒性和潜在的致突变性。方法 采用小鼠霍恩氏法、CCK-8(细胞计数试剂)法和秀丽隐杆线虫3种模式,对蜂蜜进行急性毒性研究。通过组合实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研究蜂蜜的致突变性。结果 蜂蜜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半数致死剂量LD_(50)及95%可信区间为雌性小鼠LD_(50)92.6 g/kg·bw(63.6~135.0 g/kg·bw);雄性小鼠LD_(50)92.6 g/kg·bw(57.0~150.0 g/kg·bw);蜂蜜人肾上皮细胞系293(HEK293)细胞急性毒性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464.2 g/L;秀丽隐杆线虫急性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76.9 g/L。7.5、15.0和30.0 g/kg·bw蜂蜜剂量组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2,χ^(2)=0.00,χ^(2)=0.39,χ^(2)=0.18,χ^(2)=0.00,χ^(2)=0.00,P>0.05);1.25、2.50和5.00 mg/ml蜂蜜处理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总突变频率(T-MF值)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增加,增加倍数均在1倍以内;在加与不加S9混合液的条件下,8、40、200、1 000和5 000μg/皿5个浓度组的5种菌株(TA97a、TA98、TA100、TA102和TA1535)的回复突变菌落数与自发回复突变菌落数相近,致变比(MR值)均小于2。结论 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急性毒性分级判定为实际无毒;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均为阴性;应用体外细胞及秀丽隐杆线虫,初步得到急性毒性参考值;在本实验条件下,药食同源物质蜂蜜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及致突变性。
聂燕敏张维李子南谭壮生张文静齐丽娟郑珊张鹏魏洪鑫郝丽丽高珊
关键词:药食同源蜂蜜急性毒性致突变性
4种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对3种化妆品原料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量的日用产品及新型化妆品涌入我们的生活,对这些新产品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相关部门制定卫生标准、进行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急性毒性实验是评价化妆品原料毒性的第一步,可对其进行毒性分级,也为其他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做重要参考。传统的急性毒性半数致死剂量(LD)测定方法有寇氏法、霍恩氏法、
高珊童英郑珊齐丽娟张维马玲
应用于纺织品中的纳米铜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别使用3D皮肤模型和皮肤致敏性替代法及传统动物实验研究纳米铜的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方法采用Epi Kutis 3D皮肤模型研究纳米铜的皮肤刺激性。皮肤致敏性替代法采用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Brd UELISA方法和LLNA:DA方法研究纳米铜的致敏性;同时根据GB/T 21604-2008和GB/T 21608-208化学品皮肤刺激性和致敏试验方法研究纳米铜应用液的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结果 3D皮肤模型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1%纳米铜应用液(69 mg/L)和0.25%纳米铜应用液(17.2 mg/L)ET50值均大于24 h,两者均无刺激性。纳米铜应用液(6.9 g/L)的ET50值为14.86 h(ET50值为12~24 h之间),刺激性属于非常温和。LLNA:Brd U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铜组小鼠耳肿胀、耳重、淋巴结重量和Brd U标记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纳米铜应用液刺激性为阴性。SI值为1.3<1.6,为致敏性阴性。LLNA:DA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铜组小鼠耳肿胀、耳重、淋巴结重量和ATP发光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纳米铜应用液刺激性为阴性。SI值为1.3<1.8,致敏性阴性。传统家兔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试验结果表明,6.9 g/L纳米铜应用液无刺激性。结论 3D皮肤模型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致敏性替代法与传统皮肤刺激性和致敏试验结果一致,可对本试验中纳米材料刺激性和致敏性做出较好评价。
齐丽娟张维郑珊聂燕敏张楠冯颖张文静李国君高珊
关键词:纳米铜致敏性刺激性
风险评估中毒理学数据相关性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2019年
人类健康风险评估是评价人体暴露于危害因素产生不良健康效应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科学过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毒理学试验在人类健康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可识别潜在的有害作用;确定产生有害作用所必需的暴露条件;提供毒性作用机制、代谢和毒代学、毒动学等数据;寻找剂量-反应关系等。在开展健康风险评估时,需要搜集大量的毒理学数据。
齐丽娟张楠张楠宁钧宇高珊谭壮生敬海明郑珊李子南李子南娄云雍凌刘兆平李国君
关键词:风险评估
纳米铜体内体外急性毒性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别使用昆明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秀丽隐杆线虫毒性试验及CHL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研究纳米铜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霍恩氏法;线虫急性毒性试验对秀丽隐杆线虫L4期幼虫进行24 h染毒;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采用CHL细胞中性红染色法。结果纳米铜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雌性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为14.0 mg/kg·bw,雄性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为8.8 mg/kg·bw;线虫急性毒性试验显示,随着纳米铜染毒剂量的增加,线虫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纳米铜对线虫IC50为12.6μg/ml;细胞毒性试验显示,随着纳米铜染毒剂量的增加,CHL细胞存活率呈下降趋势,纳米铜对CHL细胞IC50为2.33μg/ml。结论根据化学品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方法(GB/T 21603-2008)的分级标准判定,纳米铜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属高毒;12.9和30μg/ml纳米铜对线虫有毒性作用;大于3.75μg/ml纳米铜细胞毒性为4级。
齐丽娟张鹏郑珊胡红孔玲尤育洲李国君高珊
关键词:纳米铜急性经口毒性细胞毒性秀丽隐杆线虫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