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佳佳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遗址
  • 2篇新石器
  • 2篇石器
  • 2篇考古
  • 2篇环境演变
  • 2篇成都平原
  • 1篇地理分布
  • 1篇地貌
  • 1篇第四纪
  • 1篇新石器文化
  • 1篇遗存
  • 1篇人类遗址
  • 1篇商周
  • 1篇商周时期
  • 1篇史前
  • 1篇史前遗址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环境
  • 1篇气候环境演变
  • 1篇全新世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许昌学院
  • 1篇成都文物考古...

作者

  • 6篇朱诚
  • 6篇徐佳佳
  • 1篇王宏
  • 1篇吴立
  • 1篇马春梅
  • 1篇郭志永
  • 1篇吴国玺
  • 1篇李中轩
  • 1篇王鑫浩
  • 1篇袁胜元
  • 1篇贾玉连
  • 1篇杨占风
  • 1篇白铁勇
  • 1篇张娜
  • 1篇陈刚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南阳盆地新石器文化的地理分布、传播路径及生业模式被引量:6
2015年
全新世以来南阳盆地的新石器文化以中原类型为主导,但源于汉水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深刻影响了南阳盆地史前文化演变的内容和过程。除石家河期遗址集中分布于盆地南缘的低地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人类遗址均分布于100-200 m地势和缓的岗地区。盆地内史前文化相互角逐的动力源于中原型和江汉型两种原始农业的消涨,因而旱作农业快速发展期对应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南扩;粟作农业的衰落对应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北进。南阳盆地史前时期的生业模式序列表现为:仰韶文化早期的采集捕捞业、仰韶中晚期的粟作农业、屈家岭时期的稻作农业和石家河—龙山时期的稻粟混作业。其中,屈家岭文化后期生产工具的精细化、家庭畜牧业的规模化改变了先民的食谱结构。
李中轩朱诚袁胜元徐佳佳吴国玺王宏郭志永
关键词:南阳盆地新石器文化
芜申运河环境考古与古中江流域文化传播被引量:1
2020年
芜申运河是在古中江河道基础上,在漫长历史时期经不断改造而形成。考古发现该流域出土了大量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精美玉器、陶器和石器等,研究认为其在器物形制等方面与安徽凌家滩遗址等新石器文化形式类型有密切传承关系,而凌家滩遗址又与北方红山文化有密切传承关系。因此,学界一般认为古中江流域是江淮地区与宁镇山地、太湖平原区在新石器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但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利用。该文通过对高淳薛城,宜兴西溪、骆驼墩等遗址地层进行环境考古研究,并将遗址地层器物与凌家滩遗址器物作比较,旨在厘清无文字记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沿古中江传播的人地关系。
朱诚陈刚姚付龙蒋小芳刘万青蔡天赦徐佳佳贺云翱
关键词:环境考古
新石器至商周时期江西人类遗址时空分布与气候环境演变的关系
通过利用GIS软件为手段,对江西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各文化遗址变更与气候环境演变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江西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较少,空间分布疏散,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地丘陵地区.至商周时期...
徐佳佳贾玉连朱诚王鑫浩李育远吴立
关键词:人类遗址气候环境
成都平原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处。经光学方法鉴定,其中的古树根和古树木主要是秋枫树(Bischafia javanica)。这些木质沉积物平面倾向大都沿NW-NE-SW平面沉积,反映出这些沉积物被水流冲来的方向主要是郫县西北都江堰地区。测得T1-T2探方树干2、3、5和木椽9这4个AMS 14 C年代数据年龄为(2420±70)~(2566±78)a BP,由于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率众修建,从马街遗址T1-T2探方出土的古洪水木质沉积物年代分析看,其应是公元前405年-公元前551年都江堰工程尚未开始前的周代(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56年)由古岷江洪水从北向南冲刷到此沉积所致。整个剖面锆石形态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不同,其形态组成有所差异,尤其在约2.6~2.4 ka BP时段的锆石微形态组合中,浑圆柱状比例较大,而四方双锥所占比例略小,表明这段时期可能经历了洪水事件,其大量浑圆状锆石是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此的沉积物证据。
朱诚徐佳佳黄明杨占风张娜江章华白铁勇陆福志
关键词:成都平原古洪水事件考古遗存宝墩文化
海峡两岸2016年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演变教育研讨会纪要
2016年
为促进海峡两岸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与教学领域的合作交流,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南京大学、台湾大学、高雄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2016年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演变教育研讨会”于2016年6月25-27日在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召开。
徐佳佳蔡天赦朱诚
关键词:环境演变第四纪教育地貌
成都平原宝墩遗址中晚全新世孢粉记录的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被引量:3
2022年
对宝墩遗址T3321剖面第9~13层(深度为150~308 cm)的53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结合AMS~(14)C测年和考古断代,恢复了遗址区全新世适宜期至4300 cal.a B.P.前后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演变过程。遗址区古环境演变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1(7400~6500 cal.a B.P.)和阶段2(6500~6000 cal.a B.P.)的孢粉组合反映了以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森林植被景观,气候较为温暖湿润;阶段2环纹藻属(Concentricystes)的出现以及大量蕨类植物的增加暗示着遗址区开始出现湖沼。阶段3(6000~4700 cal.a B.P.)主要以稀疏乔木、灌木及陆生草本为主的植被景观,本阶段后期气候由暖湿向冷干方向发展;环纹藻属比例在本阶段达到剖面最大后逐渐降低,表明遗址区水域面积大幅增加后逐渐减小。阶段4(4700~4300 cal.a B.P.)为古蜀先民在遗址生活时期,孢粉组合反映出人类活动明显增强。T3321剖面孢粉所揭示的古环境演变趋势与西南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的过程基本一致。阶段3和阶段4孢粉组合的变化揭示了古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产生深刻影响。陆生草本植物,尤其是伴人植物的增多以及湖沼面积的减少反映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以及农业种植活动的出现。
黄明马春梅何锟宇唐淼徐佳佳朱诚
关键词:孢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