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东升

作品数:12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蛋白
  • 6篇缺血
  • 5篇脑缺血
  • 4篇蛋白原
  • 4篇尿酸
  • 4篇纤维蛋白
  • 4篇纤维蛋白原
  • 4篇聚体
  • 4篇二聚体
  • 4篇D-二聚体
  • 3篇动脉
  • 3篇动脉斑块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硬化斑块
  • 3篇原花青素
  • 3篇灶性
  • 3篇灶性脑缺血
  • 3篇视黄醇结合
  • 3篇视黄醇结合蛋...

机构

  • 11篇南通大学
  • 2篇辽宁医学院
  • 2篇辽宁医学院附...
  • 2篇无锡市第二人...

作者

  • 12篇徐东升
  • 8篇胡玲玲
  • 5篇黄伟
  • 4篇陈炜
  • 2篇殷晓菁
  • 2篇包翠芬
  • 2篇闵连秋
  • 2篇徐德恩
  • 1篇潘宇红
  • 1篇韩利坤
  • 1篇闵鹤鸣
  • 1篇程雪
  • 1篇王引明
  • 1篇陆华
  • 1篇贾玉洁
  • 1篇孔亮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海南医学
  • 1篇药物生物技术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锦州医学院学...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93例VCI患者(VCI组)和93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VCI组、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于VCI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无斑块组(40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7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26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VCI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VCI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也较无斑块组有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要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RBP水平与DD呈正相关(r=0.460,P<0.05),与UA、Fib水平无相关性(r=0.095,0.13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OR=2.409,95%CI 0.351~0.719)。结论血清RBP可能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它可能是V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徐东升殷晓菁胡玲玲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视黄醇结合蛋白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的ET和CGRP含量的改变及原花青素的干预作用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原花青素50 mg/kg组、100 mg/kg组、200mg/kg组共5组。24小时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制备组织匀浆,检测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结果原花青素50mg/kg和100 mg/kg组ET含量分别为(1.12±1.27)ng/g和(1.65±1.80)ng/g,与缺血对照组(1.80±1.41)ng/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花青素50 mg/kg和100 mg/kg组CGRP含量分别为(5.81±1.41)ng/g、(4.22±1.21)ng/g,与缺血对照组(3.47±1.05)ng/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花青素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T释放及促进CGRP释放有关。最佳剂量为50 mg/kg。
徐东升闵连秋
关键词:原花青素脑缺血ETCGRP
脑出血患者血液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检测脑出血(CH)患者血液标志物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5例CH患者作为CH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做健康体检的49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测定两组受检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的水平,sysmex CA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不同组受检者的血清Hcy、hs-CRP、UA及血浆DD、FIB含量和阳性检出率,并对CH组患者血清Hcy、hs-CRP、UA和血浆DD、FIB之间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以研究血液标志物与CH的内在联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组患者的血清Hcy[(7.30±3.01)μmol/L vs(14.52±6.20)μmol/L]、hs-CRP[(2.30±1.11)mg/L vs(4.24±3.64)mg/L]、UA[(231.50±53.80)μmol/L vs(279.01±98.92)μmol/L]、血浆DD[(0.34±0.15)mg/L vs(0.66±0.53)mg/L]及FIB[(2.17±0.57)g/L vs(2.58±0.86)g/L]比较,CH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H组患者的Hcy与FIB呈正相关(r=0.305,P<0.05),与hs-CRP、UA、DD无相关性(r=0.012、0.089、0.039,P>0.05);CH组患者的Hcy、CRP、和DD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3%(26/55)、40.0%(22/55)和47.3%(26/5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5/49)、4.1%(2/49)和4.1%(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CRP、UA、DD、FIB水平与脑出血密切相关;这些标志物可能参与脑出血的发生、发展;五项指标联合检测对CH早期防治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徐东升黄伟胡玲玲潘宇红陆华
关键词:尿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脑出血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96例ACI患者(ACI组)和9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ACI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于ACI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1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8例)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27例);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ACI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RBP水平较无斑块组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RBP水平和UA、DD和FI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92,r=0.088,r=0.09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OR=2.769,95%CI 0.007-0.722)。结论血清RBP可能是动脉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并且可能与A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徐东升韩利坤胡玲玲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视黄醇结合蛋白经颅多普勒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RB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ICD患者和95例正常对照者,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ICD组、对照组患者血清UA和血浆DD、FIB水平。对于ICD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无斑块组(57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32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32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ICD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ICD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较无斑块组有明显升高(均P<0.05);另外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要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RBP水平与UA、DD、FIB水平无相关性(r=0.149、0.056、0.065,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OR=2.318,95%CI 0.007~0.721)。结论血清RBP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可能与IC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徐东升王引明殷晓菁胡玲玲孔亮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视黄醇结合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尿酸、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浓度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收集206例ACI患者(ACI组)、162例健康人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检测血清Hcy、hs-CRP、UA的浓度水平,sysmex CA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D、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ACI组血清Hcy、hc-CRP、UA及血浆DD、FIB水平显著升高(P<0.05))。ACI组Hcy与hcCRP、UA呈正相关(r=0.184,0.204,P<0.05),与DD、FIB无相关性;与ACI患者Hcy、hc-CRP、UA、DD、FIB各指标单项阳性率相比,这5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72.82%)明显升高(P<0.05)。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hsCRP、UA和血浆DD、FIB浓度水平均明显增高,5项联合检测对ACI早期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徐东升黄伟陈炜胡玲玲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尿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丁苯肽软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病情进展情况、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情进展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肽软胶囊治疗ACI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抑制患者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徐东升黄伟陈炜徐德恩
关键词:脑梗死丁苯酞软胶囊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借此研究这四个检测指标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内在联系。方法:设有二组,分别是76例TIA患者(TIA组)和70例健康人(对照组)。获取二组的空腹血液标本,立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检测血清hs-CRP、UA的浓度,sysmexCA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D、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的血清hs-CRP、UA及血浆DD、FIB含量有明显升高(P<0.05)。TIA组FIB与UA、DD无相关性,与hs-CRP正相关。二组在UA、DD阳性检出率方面相比较,TIA组中UA、DD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D、FIB水平升高和TIA密切相关,可将二者作为有价值的临床参考指标,对临床诊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徐东升黄伟陈炜胡玲玲
关键词: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原花青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脑组织TNF-α和HSP70含量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细胞凋亡和鼠脑组织TNF-α、HSP70和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PC50 mg/kg组、100 mg/kg组和200 mg/kg组,共5组。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制备组织匀浆,检测大鼠脑细胞凋亡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结果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和大鼠脑细胞凋亡率、TNF-α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HSP70含量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C 50 mg/kg组、100 mg/kg组和200 mg/kg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大鼠脑细胞凋亡率、TNF-α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SP70含量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C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鼠脑细胞凋亡,并抑制TNF-α的生成,增加HSP70的生成有关。
徐东升闵鹤鸣包翠芬贾玉洁程雪闵连秋胡玲玲
关键词:原花青素脑缺血肿瘤坏死因子-Α热休克蛋白70
新型抗抑郁剂治疗癫痫后抑郁致QTc间期延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癫痫后抑郁患者使用新型抗抑郁剂所致QTc间期延长原因。方法评估58例癫痫后抑郁患者使用新型抗抑郁药物治疗后QTc间期延长的情况,并进行对症治疗,对其转归进行随访。结果共5例(8.62%)患者出现QTc间期延长,服用部分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的发生率为6.67%-7.14%。而服用西酞普兰发生率最高且较严重,达到14.29%。大多数病例的QTc间期受影响较轻,3例(60.00%)服用抗抑郁剂的患者发生轻度QTc间期延长,仅予以临床观察,未予任何处理,QTc间期逐渐恢复至正常。结论新型抗抑郁剂治疗癫痫后抑郁患者可能会出现QTc间期延长,因此有必要定期监测QTc间期,发现QTc间期延长,及时对症治疗。
徐东升徐德恩
关键词:癫痫抑郁QTC间期延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