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雷
- 作品数:20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过伸伤的手术治疗
- 目的:阐述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过伸伤临床特点,比较前路及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过伸伤的疗效.方法:纳入1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过伸伤患者.其中,实施前路多节段ACDF9例,平均年龄65.3岁(5...
- 缪锦浩匡勇房雷顾伟
- 关键词:多节段颈椎病ACDF椎板成形术
- 尖顶距与股距尖顶距对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比较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通过比较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Asian type proximal femoral nail,A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不同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和股距尖顶距(calcar referenced tip-apex distance,Cal-TAD)患者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上述两种概念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APFN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即刻X线片测量TAD和Cal-TAD,并根据测量结果将其分别分为<25 mm及≥25 mm两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及AO分型;患者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螺旋刀片轴向移动、股骨颈内翻塌陷或螺旋刀片向上切出、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患者中TAD<25 mm 119例、≥25 mm 69例,Cal-TAD<25 mm 142例、≥25 mm 46例。TAD<25 mm、≥25 mm组间以及Cal-TAD<25 mm、≥25 mm组间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及AO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TAD<25 mm组6例(5.04%)、≥25 mm组10例(14.49%)发生并发症,Cal-TAD<25 mm组1例(0.70%)、≥25 mm组15例(32.61%)发生并发症;不同TAD患者间、不同Cal-TAD患者间,以及TAD<25 mm与Cal-TAD<25 mm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TAD或Cal-TAD控制在25 mm以内均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Cal-TAD对于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更大。
- 蔡雨卫冯俊涛陈羽史萌俞仲翔房雷周琳徐盛明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并发症
- 可植骨全缝线袋锚钉植入器械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植骨全缝线袋锚钉植入器械,包括:植入手柄、植入内芯、和可植骨全缝线袋锚钉,所述可植骨全缝线袋锚钉包括袋口可收紧的全缝线袋,所述全缝线袋的袋口处设置有可将所述袋口牵拉收紧的修补缝线,所述植入内芯活动地穿设...
- 陈羽俞仲翔徐盛明匡勇顾新丰房雷王树强蔡雨卫
- 文献传递
- 胫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分析胫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术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原因,探讨降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6-05采用MIPO技术治疗的50例单纯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1周采用CT扫描测量伤侧胫骨旋转角,胫骨旋转角>10°(内旋或外旋)即为胫骨旋转不良。统计分析不同类型骨折患者术后胫骨旋转不良的发生率。结果 50例中内旋11例,外旋39例,胫骨旋转角绝对值为0°~18.5°(7.66±4.46)°。19例胫骨旋转角>0°且≤5°,18例胫骨旋转角>5°且≤10°,13例胫骨旋转角>10°。A型骨折中1例(14.3%)胫骨旋转不良,7例正常;B型骨折中7例(26.9%)胫骨旋转不良,19例正常;C型骨折中5例(31.3%)胫骨旋转不良,11例正常。B型骨折术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高于A型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C型骨折术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高于B型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胫骨骨折MIPO术后可能出现胫骨旋转不良,而骨折越复杂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越高。术中钢板应贴伏于胫骨表面,以最大限度防止发生胫骨旋转不良。
- 张磊房雷匡勇史萌周琳徐盛明
- 关键词:胫骨骨折计算机断层扫描
- 3D打印辅助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改善胫骨旋转不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比较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髓内钉内固定术(INT)和3D打印辅助MIPO 3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后胫骨旋转不良的程度和发生率。方法纳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80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年龄16~60岁),不论分型按入组先后顺序依次分入MIPO组、INT组和3D打印辅助MIPO(3D-MIPO)组,每组60例,平均年龄分别为(39.18±9.10)、(39.28±9.23)和(39.07±10.40)岁。术后CT扫描双侧膝、踝关节层面,测量患侧和健侧旋转角并计算其差值,其差值绝对值>10°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比较并分析3组患者在治疗胫骨骨折后胫骨旋转不良的程度和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发生,个别患者伤口出现渗液经换药或清创后愈合。MIPO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6.85±3.82)°,其中内旋9例、外旋51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7例,发生率为11.67%;INT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6.34±3.44)°,其中内旋10例、外旋50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6例,发生率为10.00%;3D-MIPO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3.96±2.24)°,其中内旋8例、外旋52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1例,发生率为1.67%。3组旋转角平均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0,P<0.01),3D-MIPO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低于MIPO组和IN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3D打印辅助完成术前钢板塑形可降低MIPO后胫骨旋转不良的发生率。
- 张磊房雷陈晓史萌史萌周琳苏佳灿
- 关键词:胫骨骨折髓内钉
- 颈椎曲度治疗枕
-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颈椎曲度治疗枕。;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本外观设计产品用于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
- 徐盛明詹洪生俞仲翔陈羽王树强房雷蔡雨卫杨光月陈元川熊轶喆杜国庆陈博
- 下颈椎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方案选择与早期观察
- 目的:探讨下颈椎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方案选择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和复位维持状况。方法:2006 年3 月至2012 年3 月,一期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51 例。其中行前路手术34 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9 例,前...
- 常跃文顾新丰谈绎文李志强史盟周琳王树强缪锦浩房雷匡勇
- 关键词:下颈椎脱位脊髓损伤手术方案
- 伴有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伤的手术治疗
- 目的 阐述伴有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伤临床特点,并比较前路及后路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1年5月至2015年4月的2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伴有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伤患者.其中,实施前路多节段ACDF手术12例,平均年龄...
- 缪锦浩匡勇房雷张磊俞中翔徐盛明
-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ACDF椎板成形术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牵张应力刺激促进后纵韧带细胞骨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牵张应力刺激促进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骨向分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经颈前路手术获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后纵韧带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及鉴定。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在加载牵张应力刺激12 h及24 h后Ⅰ型胶原(COLⅠ)、碱性磷酸酶(ALP)和TGF-β1的mRNA表达变化;并检测在加入外源性TGF-β1或TGF-β1抗体作用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在静置或牵张应力刺激下的COLⅠ和ALP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 HE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培养成功。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经牵张应力刺激12 h及24 h后,细胞COLⅠ、ALP和TGF-β1的mRNA表达与静置相同时间的对照组相比均有升高,且24 h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0.1、1.0、10.0 ng/mL的外源性TGF-β1并静置24 h后细胞COLⅠ及ALP的mRNA表达量升高,其中10.0 ng/m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入2.0μg/mL的TGF-β1抗体并加载牵张应力刺激24 h后细胞的COLⅠ及ALP的mRNA表达量的升高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块培养法是进行颈椎OPLL患者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有效方法。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在牵张应力刺激下TGF-β1表达上调,且TGF-β1可促进其骨向分化。
- 缪锦浩郭海玲房雷陈羽匡勇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磷酸酶
- 双排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8例:初始固定可靠被引量:7
- 2021年
- 背景:髌骨下极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髌骨骨折,由于髌骨下极往往是粉碎性骨折,不能提供足够的把持力,因此髌骨骨折常用的技术并不适用,目前也没有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方法的金标准。目的:探讨双排锚钉技术在髌骨下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使用双排锚钉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开展系统膝关节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并进行关节功能评定;对比患者健侧和术后的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①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平均19.5个月;②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锚钉松动、膝前痛等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骨性愈合;③术后12个月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28.5±1.5)分,膝关节损伤及骨关节炎疗效评分(93.6±4.4)分,优良率为100%;④术后3个月起(3,6,12个月)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均与健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说明双排锚钉技术可以为髌骨下极骨折提供很好的初始固定强度,具有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对软组织干扰少和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 陈羽俞仲翔匡勇王树强蔡雨卫房雷徐盛明
- 关键词:髌骨髌韧带带线锚钉髌骨下极骨折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