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凤丽

作品数:3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大学生
  • 1篇心理
  • 1篇心理韧性
  • 1篇医生
  • 1篇整合课程
  • 1篇生活满意度
  • 1篇生活质量
  • 1篇满意度
  • 1篇精神卫生
  • 1篇课程
  • 1篇课程模式
  • 1篇活质量

机构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张秀军
  • 3篇李凤丽
  • 2篇胡成洋
  • 1篇卜娟娟
  • 1篇胡志
  • 1篇陈若陵
  • 1篇仝菲
  • 1篇王程成
  • 1篇王丽雅
  • 1篇吴俊华
  • 1篇欧阳乐

传媒

  • 2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模式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价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基于卓越医生计划,构建医学整合课程模式,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全面实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从2013年至2015年,每年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校时,随机抽取2个行政班,3年共选取182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实施整合课程教学模式;以同样的方法抽取2个行政班,3年共选取183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在第一轮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结束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两组学生和承担3个年级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运用秩和检验、t检验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实验组学生对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为90.1%,对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模块评分为85分-90分。2013级和2015级实验组学生课程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师生对教学改革表示支持与赞同,证明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具有可行性;同时,在课程内容、教学团队、教材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卜娟娟张秀军吴俊华李凤丽陈若陵胡志
关键词:整合课程课程模式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韧性和生活满意度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通过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5所高校2 5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心理韧性总体得分为(3.43±0.43)分,女生心理韧性水平高于男生(t=-3.416,P=0.001);大五年级学生低于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F=9.113,P<0.01);来自城镇地区的的大学生低于来自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大学生(F=5.544,P=0.004)。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整体得分为(4.75±0.78分),大学生非谈恋爱者生活满意度总体得分高于谈恋爱者(t=-2.05,P=0.04);孤儿家庭的大学生总体得分低于双亲和单亲家庭(F=3.906,P=0.02)。大学生心理韧性各维度和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F=1 538.2,P<0.01,R^2=0.381)及各维度(F=340.9,P<0.01,R^2=0.406)对生活满意度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心理韧性可以很好地预测生活满意度。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能够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提升生活满意度。
欧阳乐张秀军王丽雅胡成洋李凤丽王程成仝菲朱祈钰
关键词:生活质量精神卫生
合肥市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了解合肥市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学校适应教育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4所高校1 772名大学生,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涵盖性别、生源地、年级、月均生活费等方面的适应比较。结果留守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1,P<0.01),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平均得分为(192.81±25.88)分。留守经历大学生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t值分别为-1.949,-2.612,-2.817,-2.703,-2.634,-4.116,P值均<0.01)。结论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总体上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且学校适应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应完善和创新在校大学生学校支持体系建设。
张艳敏胡成洋李凤丽华小果姜雯张秀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