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晓甜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耐药
  • 2篇蛋白
  • 2篇蛋白-1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血清
  • 2篇亮氨酸
  • 2篇淋巴
  • 2篇患者血清
  • 2篇骨髓
  • 2篇骨髓瘤
  • 2篇氨酸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特征
  • 1篇预后

机构

  • 6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6篇苏晓甜
  • 5篇韩艳秋
  • 3篇任慧娟
  • 2篇张俊
  • 1篇师迎旭
  • 1篇杜华
  • 1篇张文霞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槲皮素增敏阿霉素治疗难治耐药急性白血病疗效的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槲皮素增敏阿霉素的化疗效果。方法:应用CCK-8检测不同剂量阿霉素、槲皮素及槲皮素联合阿霉素对临床难治耐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槲皮素、阿霉素及二者联合用药作用于非照射T-ALL白血病小鼠,观察小鼠生存期的变化,以及对于心肌损伤的程度。结果:在3个不同时间点24、48和72h,不同阿霉素浓度组(6、0.6和0.06μg/ml)与阿霉素半剂量组(3、0.3和0.03μg/ml)+槲皮素浓度0.25mmol/L组两两比较发现,对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药物浓度组中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率组间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r24h,a\c\e=0.995、r48h,a\c\e=1.000、r72h,a\c\e=0.984、r24h,b\d\f=0.993、r48h,b\d\f=0.999、r72h,b\d\f=0.960)。体内实验显示,经低剂量阿霉素联合槲皮素作用的非照射T-ALL白血病小鼠生存期无明显延长,高剂量阿霉素联合槲皮素作用的非照射T-ALL白血病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阿霉素联合槲皮素组相对于阿霉素组SOD活性明显提高并降低MDA含量。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经验证发现,阿霉素联合槲皮素组和槲皮素组相对于阿霉素组小鼠,Ighv1-84与Igkv6-14均低表达。阿霉素联合槲皮素组和阿霉素组相对于槲皮素组小鼠,Ms4a1、Podx1、Mecom、Sh3bgr12、Bex4、Tdrp高表达,而Crabp1低表达。结论:槲皮素对原代白血病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细胞增殖效应表现时间依赖性;槲皮素联合阿霉素后对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对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协同和相加作用,且其抑制细胞增殖效应表现为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槲皮素联合高剂量阿霉素可显著延长非照射T-ALL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并降低阿霉素对于心肌的损伤。
师迎旭杜华苏晓甜韩艳秋
关键词:槲皮素阿霉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与病原菌及耐药性研究被引量:27
2019年
目的探索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对比临床特征,采集病原菌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鉴定,计算主要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性。结果感染组患者发热类型、Ⅲ期骨髓瘤、粒细胞缺乏症、合并症等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共检测出5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2株占59.26%,革兰阳性菌18株占33.33%,真菌4株占比7.41%。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噻肟、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噻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较高。结论发热类型、Ⅲ期骨髓瘤、粒细胞缺乏症、合并症是多发性骨髓瘤肺部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常见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的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
任慧娟韩艳秋张文霞王磊苏晓甜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治疗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LRG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LRG1、LDH、β2-MG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后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治疗前血清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eucine-rich-alpha-2-glycoprotein-1,LRG1)、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Beta 2-microglobulin,β2-MG)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患者随访。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无复发生存(RFS)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分析的最佳截断值比较分析3种血清标记物在预测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治疗后复发及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结果:LDH、LRG1及β2-MG分别在肿瘤分期高、有结外受侵及骨髓受累的分组中有更高的血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对LDH、LRG1、β2-MG 3种血清标记物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复发风险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LDH 402.37 U/L、LRG11.81 mg/L和β2-MG 168.3 ng/L。进一步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RG1是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复发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血清中LRG1的表达可能在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风险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于菁张俊苏晓甜韩艳秋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
2017年
目前,联合化疗及精准靶向药物的应用在白血病治疗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耐药,导致白血病难治、复发。有效逆转白血病耐药,是提高和改善白血病患者预后和长期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就近年白血病耐药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理解和探索逆转白血病耐药拓宽思路。
苏晓甜韩艳秋
关键词:白血病抗药性肿瘤基因
循环浆细胞与高危多发性骨髓瘤及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的关系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循环浆细胞(CPC)的预后意义和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新诊断的MM患者118例。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进行CPC和骨髓浆细胞(BMPC)定量,并采用IGH FR1和IGK引物基于NGS进行针对IG重链(IGH)和轻链(IGK)基因的的克隆性测试,确定CPC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IG重排的关系。结果118例患者CPC水平为0.02%(0,0.14),根据CPC水平的中位值0.02%分为低CPC组和高CPC组。CPC与改良ISS分期、R2-ISS分期、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和BMPC/总淋巴细胞比值有关(P<0.05)。将CPC水平进行对数转化后,CPC与BM有核细胞或总淋巴细胞中浆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_(s)=0.239(P=0.009)和r_(s)=0.317(P<0.001)]。中位随访时间为39.5个月。改良ISS不能区分Ⅱ期和Ⅲ期之间的OS差异(P=0.361)。但对改良ISSⅡ期和Ⅲ期患者进一步分层,高CPC组和低CPC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33.50个月和58.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在有(+)或没有(-)克隆性IGH重排患者中,CPC比例分别为0.025%(0.00,0.17)和0.01%(0.00,0.13),P=0.027。此外,在克隆性IGH重排(+)和/或IGK重排(+)的患者中,CPC比例为0.03%(0.00,0.15),高于克隆性IGH重排(-)且IGK重排(-)的患者[0.01%(0.00,0.015),P=0.030]。结论高水平CPC可以预测高危MM,IGH重排在高CPC组患者中更常见,为改良ISS危险分层,尤其是Ⅱ~Ⅲ期MM患者提供额外的预后信息。
任慧娟苏晓甜陈秋雨刘健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遗传学特征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LRG1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2
2020年
背景糖尿病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医疗工作者始终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方法较单一,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可能成为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且准确、简便及风险性更小的生物学标志物,而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LRG1水平及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的关系,探讨LRG1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290例,根据不同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D1组)、微量白蛋白尿组(D2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D3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实验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8例作为对照组(N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中LRG1、炎性指标、纤维化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间LR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3组LRG1要高于D2、D1和N组,D2组高于D1和N组,D1组高于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ogACR与空腹血糖(r=0.578)、胰岛素抵抗指数(r=0.632)、C反应蛋白(r=0.834)、LRG1(r=0.930)、转化生长因子-β1(r=0.739)、纤维连接蛋白(r=0.92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0.691)呈线性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28)呈线性负相关(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LRG1水平可能成为早期预测糖尿病肾病的新型血清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的炎性反应、纤维化过程及异常血管新生过程有关。
张俊于菁韩艳秋任慧娟苏晓甜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